醫學生為何會做出如此缺乏敬畏之事?
10月16日,內蒙古醫科大學醫學生在社交平台曬出幾張與大體老師頭骨的合影,引髮網友不滿。照片中,幾名學生面露微笑,手舉大體老師頭骨,社交平台上的配文寫道:「醫學生無所畏懼。」
於一般人而言,「大體老師」是一個陌生的詞彙,但於醫學生來說,這是他們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曾有一位「大體老師」留下遺言:「你們可以在我身上切千刀萬刀,為的是你們以後不要在患者身上切錯一刀。」可見,這些遺體捐獻者不僅為醫學事業發揮了身體最後的價值,也有著高尚無私的奉獻精神。也正因為此,人們一般都心存敬畏,自然對這種微笑合影的行為有所不滿。
據報道,學校工作人員回應稱,正在處理這個事情,這幫孩子寫了情況說明,會逐步調查,以最快的速度把這個事情解決。應該說,學校的應對是迅速的。只是,這些處置並不能指向問題的終結,而應該指向問題的本源——醫學生為何會做出如此缺乏敬畏之事?
當然也不能忽略一個前提,該課程的老師有沒有教育到位?接受媒體採訪的工作人員表示,對「大體老師」的基本尊重應是任課老師的課前教育。一位醫學博主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也說,上學的時候,解剖室老師要求,到解剖室先默哀,再鞠躬,然後開始解剖,做實驗,結束時再次鞠躬離開。禁止拍照,喧譁,嬉笑打鬧。那麼,到底是這些學生無知者無畏還是任課老師的知行不一,需要學校給出合理的說明。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希望學校能引以為戒,讓類似問題不再出現。
平心而論,於大學生而言,人生閱歷相對較少,犯下一些錯誤在所難免。相關新聞評論區就有不少曾經的醫學生表示,自己讀書時也曾如此不知輕重,但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才知道自己當時有多「愚蠢」。因此,對於這些犯錯的年輕孩子,也不必一棍子打死,還是應當以教育為主。
但仍需要指出的是,當在社交平台敲下「醫學生無所畏懼」的時候,她們就不是無畏而是無知,說明在這些學生的心底,呈現自我比尊重他人更重要,這仍是一種以個體為中心的視角——這當然和少不更事有關,但更重要的,或者說激發她們拍照而忽視其他的原因,其實是向外界宣告她們勇敢的誘惑力。這和那群湧入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內咖啡店拍照的人具有諸多共性:為了展示自我。
但其實,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到醫院拍照還是和「大體老師」頭骨合影,都不符合固有的社會認知。之所以會為了「出片」或勇敢,讓「心中的道德律」退讓,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冒犯這兩者會呈現出一種獨特性,一種其他人呈現不出來的「景觀」,而由此獲得滿足感。
在景觀社會,「遇事不要慌,掏出手機拍張照」已經成了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會習慣,一些人已經把自己作為了「景觀」,把他人的轉評贊作為了評判自我的標準,甚至成了社交媒體的工具——這絕不是展示自我,而是異化自我。
所以,要避免類似的錯誤再發生,學校教育固然重要,社會風氣更不能忽視,須從拍照展示自我的社會心理下手,好好治治一味追求「出片」、追求獨異而不顧他人的病根子。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尚盈盈
編輯 汪垠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