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有條「圪料街」,你了解嗎?

2023-04-03     呼和浩特日報

原標題:呼和浩特有條「圪料街」,你了解嗎?

玉泉區舊城小召一帶,多的是明清兩朝的灰磚老房或近年來復原的仿古建築,挑檐、瓦當、紅柱、窗格……似乎讓人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從前。

在小召小學西南側有多條小巷縱橫交錯、迂迴環繞,當地老者稱其「圪料街」。它南至興隆巷北口,北及得勝街南口。「圪料」是地道的內蒙古中西部方言,形容細長的東西曲曲折折。

在圪料街大約一平方公里範圍內,錯落分布著多處文物古蹟。

席力圖召。「召」是寺廟,源於藏傳佛教。席力圖召坐落在圪料街西口路北,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現占地1.3萬平方米,建築宏偉,黃燦燦的硫璃瓦廟頂透著威嚴。歷史上,席力圖召是達賴三世和達賴四世的「法座」之地。清康熙皇帝親臨本召,賜名「延壽寺」。院內有用蒙、藏、漢、滿四種文字雕刻的康熙帝親征噶爾丹記功碑。席力圖召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席力圖召家廟。席力圖召家廟位於圪料街南側石頭巷北端,建於明代。該寺院由山門、大殿、過殿、東西配殿組成。在大殿內保存著清代仿石窟式泥塑佛龕和色澤艷麗的壁畫。這座家廟將古老建築藝術和宗教藝術融為一體,是研究呼和浩特藏傳佛教的臻品,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豐軒。惠豐軒位於圪料街東側,建於清康熙年間,為二重二層樓閣式建築,是呼和浩特現存清代較完整的餐飲老字號。這裡是西口文化的見證,「八寶頭腦」「過油肉」「鴛鴦火燒」「炒雜碎」是曾經的招牌菜。惠豐軒對研究當地商業和飲食文化具有較高價值,2006年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召牌樓。小召牌樓建在曾經的崇福寺山門前,為三間四柱三樓式,基本完好。四根立柱的柱礎是由一人高的巨石圍成的方台。透過每個方台側面的三道鐵箍和地上磨光的米黃色石條,很自然地體會到這座牌樓的年代感。小召牌樓2006年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盛魁牌樓。大盛魁牌樓位於圪料街東北得勝街南口,這裡是當年大盛魁的總櫃所在地。清康熙年間,山西商人走西口在歸化城建立大盛魁商號,主營茶葉、牲畜、皮毛、藥材、日用百貨及票號等業務。鼎盛時期,大盛魁擁有雇員八千多人,運載駱駝兩萬多峰,年經貿總額白銀一千萬兩左右,商業足跡遠涉蒙古國和俄羅斯。2014年,以大盛魁牌樓為標誌的「大盛魁文創園」成功申報為第六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五塔寺。五塔寺又名「慈燈寺」, 位於圪料街東南,始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其標誌性建築是殿宇後金剛座上矗立的五個寶塔,中間較大的一個為七層塔,分列四角的為五層塔。五個塔造型別致,在朝陽或夕陽的映照下光輝壯觀。五塔寺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玉泉區一面加大舊城區改造;一面傾心於文旅融合發展,在大盛魁總櫃舊址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並對周邊重點召廟、文物景點、商號院落、名人故居、著名街區等進行充分保護。因此,形成了圪料街範圍內迂迴曲折的老街窄巷。

來源:孫虎原

校讀/ 張臻責編/王文艷 統籌/王方 審核/ 張中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08a85cd3e77648b533dc2a2c310e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