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生的觀察高手,這是因為從大約21天大開始,他們就能掌握自己的視覺能力認清眼前的事物,在無法控制身體其他機能的情況下,視力就是他們唯一能主動探索世界的技能。但不得不說,有時候寶寶的觀察能力,會給父母帶來一些尷尬。
這不,這天有為爸爸在帶孩子出行的時候,就遇到了哭笑不得的一幕。
爸爸帶著寶寶出行,興許是第一次坐地鐵,寶寶對著周邊的一切都是那麼新奇,小眼睛咕嚕咕嚕地道出觀察著。
而最後,寶寶把眼神定住了,鎖定自己的觀察目標:坐在旁邊的一位小帥哥。
興許是被這位帥哥的顏值震撼到了,小寶寶兩眼一動不動地盯著小哥哥的臉看,還不合時宜的留下了口水。
爸爸被孩子的舉動尷尬到了,裝作若無其事的看向另一個方向,仿佛在說:「瓜孩子,你倒是矜持點,別給老爹丟人啊!」
而旁邊的小帥哥,顯然被孩子的舉動給吸引了,充滿童心的他,對著孩子做起了鬼臉,然而更尷尬的畫面出現了---孩子除了目不轉睛地流口水,並沒有對小哥哥的舉動做出任何反應。
難道孩子這麼小就開始「犯花痴」了嗎?這麼小就這麼主動,長大點還得了?!
其實,並不是孩子犯花痴,他只是在確認對方對自己是不是安全的,這與孩子的成長心理有關。
孩子為什麼會「犯花痴」?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的心理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們自戀至極,認為自己是全能的,但另一個方面,他們發現自己對這個陌生的世界是無能為力的。這會讓他們極其缺乏安全感。
如前文所述,幼兒在還沒有掌握自己身體機能的時候,眼睛、嘴巴就是他們唯一能自主操控的認知世界的技能。
孩子往往會盯著某個東西不斷地觀察,甚至會湊上去咬一咬,目的僅僅是想認識眼前的事物,並且確認這個事物是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對自己來說是不是安全的。
這就給了我們大人一種錯覺:好像孩子很喜歡眼前的這個人、事、物。如果此時你把孩子往這個人事物身上推的話,家長們又會發現孩子會拒絕甚至是哭鬧。
就如上文所述的這個孩子,她並不是我們認為的「犯花痴」,也並非喜歡眼前這個小哥哥,僅僅是好奇使然。
當孩子對某一事物好奇時,家長可以怎麼做?
每次孩子嘗試注視一個事物的時候,就是她對這個事物最好奇的時候,但是寶寶說不出來,也無法用自己的力量去靠近對方進行探索,但這個時候是家長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時機。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樣才能引導好孩子的好奇心,讓這份好奇成為孩子的一份經驗呢?
- 面對危險事物時
孩子的認知是極為有限的,也就是說,他所好奇的人事物可能會給他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傷害,但如果我們不去主動引導,孩子就會想辦法自己去探索,這樣反而會更危險。
例如冒著煙的熱水壺,這是一些孩子極其感興趣的事物了,如果家長單純的阻止孩子去觸碰,那麼孩子可能在我們不留意的時候就和熱水壺進行親密接觸了。
正確的方式,是當孩子對之好奇的時候,拉著孩子的手上前摸一摸並作出痛苦的表情,讓孩子親身認知這個事物對他的威脅。
- 面對人物時
孩子難免要與他人接觸,但對於一些安全感缺乏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只會停留在觀察的階段,而不會與對方進行親密的接觸。這就讓一些孩子在長大後仍然保持這一習慣,給人以不禮貌的感覺。
要避免這一點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家長在孩子遇到一些對他友好的人物的時候,以身作則,跟孩子示範應該如何禮貌與陌生人相處即可。
例如上述這位父親所遇到的情況,他完全可以主動向小帥哥微笑示意,引導孩子主動和小哥哥玩耍,向孩子解釋小哥哥對他的友好。
而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對周圍環境更有安全感,讓他能更安心地繼續探索周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