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周期拐點何時到?

2022-05-13   英才雜誌

原標題:豬周期拐點何時到?

本文作者 | 劉超然

五一假期期間,全國生豬出欄價格全線上漲,生豬價格向上的趨勢逐步展現。而回顧四月生豬價格雖然整體向好,但中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進入五月,五一假期的消費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豬價格的上浮,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5月2日,外三元生豬平均出欄價格為15.45元/公斤,較前一日上漲0.18元/公斤,雖同比下跌30.47%,但環比上漲22.23%;全國內三元生豬平均出欄價格為14.99元/公斤,較前一日上漲0.09元/公斤,同比下跌30.07%,環比上漲21.28%。

短期來看雖然豬肉價格上漲的壓力還是很大,但是大幅下跌的空間和機率都在減小,預計中短期將以穩步上漲趨勢為主,走出虧損期是未來幾個月豬肉產業鏈的主要趨勢。

豬肉價格回暖背後是當前我國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雖然產業鏈依舊低迷,但是繼續惡化的機率很小。而持續兩年的養豬業虧損,讓很多大型養殖企業負債纍纍。

近期,多家上市豬企均披露了2021年年報和2022年一季報。總體來看,頭部豬企除了牧原股份(002714.SZ)以規模優勢抗住了2021年的行業低迷,實現盈利,其他豬企2021年都呈現虧損或微利;溫氏股份(300498.SZ)2021年全年虧損超135億;正邦科技(002157.SZ)虧損近200億。

而今年一季度,生豬養殖行業延續了去年的虧損狀態,據統計,A股10家生豬養殖相關的上市公司在2021年合計虧損390多億,而今年一季度合計虧損170多億元。可見,一季度的豬企,強如牧原股份也未能倖免,龍頭養豬企業「全軍覆沒」,未能逃過豬周期持續下行的影響。

豬周期

目前已經來到周期底部

由於我國特殊的飲食結構,豬肉一定程度上掛鉤著宏觀經濟趨勢。生豬養殖是豬肉產業鏈農業細分的最上游,廣義來說,生豬價格的周期性變化就是「豬周期」,是判斷生豬產業鏈景氣度的核心要素。

根據國海證券統計,我國從2002年至2022年5月,一共經歷了5輪豬周期,每輪豬周期的持續性平均在3-4年。

數據來源:國海證券研報

一個「豬周期」包括事件驅動導致供給失衡,豬肉供給下降、豬肉價格開始走高、加強豬肉供給量、豬肉價格大幅下降四個階段,本質原因是由於供需不平衡所導致的豬肉價格變化。

從上圖可見,本輪「豬周期」是第五輪的後期,上一輪的周期尾巴是由於非洲豬瘟疫情和2018年的豬肉價格見底,市場低迷導致豬企的產能大減。從2019年初開始,隨著需求恢復疊加新冠疫情,2020年豬價上漲至歷史最高的35元/公斤,並在2021年初觸頂後下跌。目前已經處於後衰退期,整體呈現震盪盤整的狀態,在2021年10月和今年一季度兩次觸底反彈,當前有一定機率進入下一輪豬周期,即豬肉價格形成明顯的上漲趨勢。

養殖板塊

生豬板塊二級市場的相關標的股價與「豬周期」雖然是強相關性,但也並不意味著完全與豬肉價格走勢一致。權益類市場以預期為錨,而周期拐點通常會比市場相對滯後,從下面的申萬二級養殖板塊指數(801017.SW)與豬肉價格對比來看,二級市場在2019年2月中旬開始交易量放大,而當時豬肉價格並為出現明顯的趨勢。

當產業整體處於低景氣度,企業處於減產和深度虧損階段時,市場大機率會對預判板塊底部,形成對新「豬周期」的預期,交易量先出現顯著放大,股價逐漸從底部開始抬升。當豬肉價格上漲、景氣度上行、企業業績扭虧時,板塊的指數往往已經脫離底部,積累了一定的漲幅,當豬肉價格達到高位、產業復甦、企業盈利能力增強,積極擴產,往往是二級市場豬企標的周期拐點。

本輪「豬周期」,豬企已經累計減產近10個月,且減產幅度較大,而且最新2022年一季度末生豬存欄42253萬頭,較2021年末的44922萬頭下滑2669萬頭,環比跌幅5.94%,較2021年一季度末41595萬頭增長658萬頭,同比增長1.58%,可見當前生豬產能仍然處於弱供給狀態,雖然理論上弱供給可以支撐新一輪「豬周期」的價格上漲,但當前問題在於需求端並不強,由於疫情影響,局部地理隔離的情況疊加節後需求回落,仍然對提振生豬價格產生阻礙。

根據4月份銷售數據來看,牧原股份4月銷售生豬632.1萬頭,銷售收入79.42億元,商品豬銷售均價12.56元/公斤,環比小幅增長,但同比變動參差,分別為100.99%、0.23%、-40.5%;而溫氏股份4月銷售肉豬142.70萬頭,銷售收入22.63億元,毛豬銷售均價13.33元/公斤,環比變動分別為-1.48%、7.45%、9.53%,同比變動分別為129.27%、40.04%、-39.27%。

雖然上游生豬、肉豬的銷售量都翻倍了,但是依舊增收不增利,再結合上面兩大巨頭的盈利能力對比,明顯可見,從2020年開始,兩家豬企的的盈利能力均出現了大幅下滑,而牧原下滑更快,2020年的高光時刻已經不再。

其實原因很簡單,全球通脹帶來的原材料上漲,養殖業也難以倖免,春節後全國豆粕、玉米現貨價格持續走強,其中豆粕價格漲勢驚人,漲幅高達22.43%。在飼料價格傳導壓力下,豬企成本壓力倍增,一般來說玉米和豆粕是豬飼料主要原料,玉米與豆粕占比73開,其價格大幅上漲直接波及養豬成本。而牧原股份採取100%自繁自養的形式,2020年的大幅擴張,未等到業績爆發,卻遇到了飼料漲價的成本壓力。其實,這樣來看,溫氏緊密型「公司+農戶(或家庭農場)」的養殖模式,雖然擴張較慢,但是「歪打正著」幫助溫氏在行業低景氣度的時候規避了一定的成本壓力。

總結來看,雖然短期豬肉價格有反彈跡象,但依舊持謹慎態度,原因有二:首先,根據以往「豬周期」來看,基本每次底部震盪的時長都在一年左右,其橫盤時間主要是幫助企業實現產能充分去化;其次局部地緣衝突對農產品玉米和豆粕的影響較大,進而導致飼料價格成為本輪「豬周期」反轉的關鍵「x」因素,換言之,就是說要觀察未來豬企的成本壓力能否有效緩解,給公司帶來更樂觀的盈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