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們,失聲於春節營銷大戰?

2023-01-30     壹娛觀察

原標題:伊利蒙牛們,失聲於春節營銷大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石若蕭。

今年的春節營銷,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乳製品企業聲量變得相當之小,幾乎可以說是「銷聲匿跡」。

春晚前十分鐘,歷來被視為國民經濟的風向標,前些年,風頭輪番被保健品企業、房地產企業、網際網路公司所占據,而在這些廣告中,乳製品企業一向也占據了不小份額,雖然不佔頭籌,卻也稱得上堅若磐石。

到了今年,上述行業幾乎全部退場,熒幕上成了白酒的天下,乳製品廣告也幾乎銷聲匿跡了,唯一出現的只有金領冠,聲勢相比前幾年,實在小太多。

春晚開始前半個月,坊間盛傳伊利拿走了總冠名,贊助費用高達九位數,後來大家才發現,2023年央視春晚獨家冠名商乾脆「流拍」了,無人舉牌。

除此之外,地方衛視的春晚也難見乳企掏出腰包,而重點的春節檔電影,也只明顯看到飛鶴與《流浪地球2》深度捆綁。

是因為沒錢了嗎?顯然不可能。

根據FoodTalks2022中國乳製品企業30強榜單,伊利和蒙牛分別以1082.80億元和881.41億元的乳品營收占據前兩名,利潤均在百億級別上下,同時,共有六家乳企營收達到百億水平,分別是伊利、蒙牛、光明、飛鶴、君樂寶和中國旺旺。

而就在前不久剛過去的世界盃上,蒙牛和伊利還分別占據了《數字品牌榜》2022 世界盃品牌營銷榜終榜第一名和第三名的位置,其中蒙牛豪擲重金成為2022年卡達世界盃全球官方贊助商,據GlobalData數據,僅賽事贊助費用,蒙牛投入就達6000萬美元,另外,又靠著「押注」代言人姆巴佩和梅西,雙雙衝進決賽,手心手背都是贏。

預算不缺失背後,乳製品企業對於今年春節「營銷大件」的處之淡然,一定程度上也在說明乳製品企業投放的戰略重心發生了變化——也許春節,不再是它們最關注的時間段。

消費心態和營銷態度

春節時,大眾的消費心態會發生轉變,同其他時間段產生明顯差異。這方面最明顯的表現就在電影市場上。

從電影的質量來說,《滿江紅》很難稱得上多麼好,它同前幾年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一樣,都很難具體劃分進某一類型,更像是將一場晚會小品搬到了大銀幕上。可看數據,無論是單日票房、排片量還是總票房預測,它都勝過了同檔期最大的對手《流浪地球2》。

整個春節時期,人們的消費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雖然20-30歲的青年人是觀影市場主力軍,但始終要遷就家裡老人小孩的審美與理解能力。拖家帶口,看來看去,《滿江紅》從宣傳物料來看更為合適,多少帶點喜劇元素,還能寓教於樂,彰顯民族大義,雖說影片略帶血腥之處,但在前期宣傳上並沒有嗅到苗頭。

購物也一樣。消費者在春節考慮的往往不是個人,而是整個家庭的需求。

這一次春晚前十分鐘的廣告,出現頻次最高的就是白酒,一共七個品牌,登場八次(古井貢酒連續出現了兩次)。

雖然各類媒體紛紛發出「年輕人不愛喝白酒」的論調,但在春節這種家庭、長輩唱主角的節日裡,白酒仍舊是社交王者的存在。

因為白酒單價高,包裝精美,保質期近乎無限,不但適合聚會,喝不完還可以放著,收禮者過完春節,隨便挑個什麼節日還可以再轉送給他人……多個因素加持下,白酒成了公認的禮品硬通貨。

但乳製品作為禮品,相比白酒有無數尷尬處——

首先,單價不高,整箱裝單價很難超過兩百元,顯不出貴重和誠意感;

其次,分量太重,走親訪友的時候拎在手上,基本就拿不動別的東西了;

另外,最尷尬的是,乳製品質量和新鮮度掛鉤——價格越高,質量越好,保質期就越低,越不利於存放。

嬰幼兒奶粉原本可以滿足上述所有特點:單價夠高,誠意夠足,便於儲存。但無法迴避的一個現實是,近兩年,陡降的生育率嚴重製約了其市場規模和銷量。

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22》顯示,2021年我國初婚人數為1157.8萬人,比去年減少70.8萬人,這也是初婚人數多年來首次跌破1200萬人,創下自 1985 年以來的新低。

剛過去不久的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22年年末我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是我國近61年以來的人口首次負增長;且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自然增長率為-0.60‰,這也是我國多年來出生人口第一次跌破千萬大關。

種種不利因素下,春節的這些大事件營銷方面的投放自然就縮減了。

當然,春節按慣例是要做些動作,但預算又不能太高,梳理各家品牌的打法,基本都是為長遠計劃的細水長流,而並非指望促漲短期的成交量的集中爆發。

除了短平快的線上互動、定製短片為主要玩法之外,春節期間長視頻所排播的熱門劇綜,乳企們都有覆蓋,並且定製新春話術,也讓品牌與新春元素緊密粘合,例如頭部網綜《大偵探8》就在春節前開播「演唱會」和「超前聚會」,正片第一案也在春節期間正式推出,總冠名安慕希也在節目裡喊出了「好運安慕希,年年在一起」的slogan,從而完善品牌在春節營銷的覆蓋度。

簡而言之,以上操作都沒有單獨為品牌激起太大的聲量,相比起乳企們在冬奧會、世界盃時的集中火力,更像用常規動作稍微借一下傳統節日的勢,刷下存在感,差不多就得了。

營銷困局

事實上,近幾年來,乳製品企業在營銷上都陷入了某種創意困境。

「乳製品」是個大詞,旗下有無數細分產品,傳統的液態奶和酸奶,真果粒、優酸乳等乳飲料,各個年齡段的奶粉,還有一向被視為休閒零食的奶酪等。

如前所述,嬰幼兒奶粉銷售量受到了走低的生育率和初婚人數影響,市場容量已經大規模縮水;而成人/中老年奶粉又和保健品市場發生了重疊,這一塊競爭程度之激烈,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殺成了紅海。

奶酪因為不符合國人飲食習慣,市場太小,近乎可忽略不計。大企業雖有產品線,卻並未在營銷上分配過多權重。僅有的國內市場份額大頭此前也一直被安佳、百吉福等外國品牌所占據。近兩年,國產品牌妙可藍多後來居上,又切走了一大塊份額,但市場整體容量依然並未擴充太多。

乳飲料的競爭對手則是包括果汁、可樂在內的一切其它飲料,競爭之激烈程度不輸保健品市場。近年來的「新消費」風潮下,如元氣森林等新晉品牌接連出現,也給傳統的乳飲料產品線帶來了壓力。

而提到乳飲料營銷,一個難以繞過的關口就是2021年的「倒奶風波」。那一年之前,乳飲料同網絡綜藝選秀投票綁定在一起,帶動了驚人的銷量增長。

這一方式的優點是變現鏈條極短、速度極快、和直播帶貨近似,缺點是沒辦法從長遠角度塑造品牌形象。粉絲是衝著流量明星來消費,而非衝著產品而消費。但考慮到賭博和競技屬性,用戶黏性和轉化率比普通的直播帶貨強出數倍。然而,「倒奶風波」發生後,引起巨大的輿論爭議,這一鏈條被生生掐斷。兜兜轉轉一圈,還是傳統戰場——液態奶和酸奶——最大。

這一主戰場上,近兩年乳企們的營銷思路變得多少有些同質化,邏輯幾乎都是將喝奶同增強體質、補充營養掛鉤,

蒙牛旗下產品廣告

在「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的指導思想下,體育營銷自然成了巨頭們正面交鋒的戰場。

體育營銷一直是蒙牛的傳統,其一系列布局,從世界盃到奧運會,從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到NBA,從重獎女足到合作谷愛凌,全都符合「營養世界的每一份要強」的精神內核。

伊利的打法也大同小異,當下的主要策略也是聚焦頭部體育IP。

據相關資料顯示,伊利不僅全力支持了兩屆本土奧林匹克盛會,還一直為中國奧運軍團保駕護航。14年以來,伊利為全國30餘個訓練基地、600多座訓練場館、數萬名運動員提供營養助力。

每逢盛大體育賽事,兩家巨頭都打成一團,不亦樂乎。在超高額預算的轟炸下,其它規模較小些的企業,如光明、君樂寶等根本擠不進來,只好在電競、帆船、馬拉松等次一級賽場上發力了。

體育營銷爭奪戰這塊,更多的核心還是背後聚焦賽事的年輕群體,而為了進一步鞏固年輕人的關注度,乳企們除了在體育賽事方面爭先恐後,熱門綜藝、劇集贊助的最大金主爸爸也被這幾家乳企緊緊握在手中。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官方乳製品合作夥伴伊利

以伊利旗下的高端品牌金典為例,光是2022年就拿下了《乘風破浪3》《披荊斬棘2》《五十公里桃花塢2》《脫口秀大會5》四檔平台方S+級綜藝的總冠名,花式口碑被玩到飛起。如果說2022年綜藝界最大的救市主是乳企品牌,業內不會有什麼反對意見。

可是,覆蓋性選擇體育內容、娛樂內容真的能緩解老牌乳企們在新消費時代年輕人的心智缺失嗎?

「心智資源」仍需開發

這幾年各行各業,尤其是快消品企業都在尋求轉型,動輒將「新消費」掛在嘴邊。可在實際操作中卻並沒有那麼簡單。

何謂「新消費」?定義其實相當模糊,它的精髓在於「重構」兩字。這兩個字涉及到了行業的方方面面:重構傳播渠道、重構供應鏈、用產品思維重構公司、運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重構流通方式……

在一切重構的新消費時代,乳企究竟該何以自處?

新消費的關鍵還是在於一個「新」字。乳製品巨頭都是老牌企業,世間萬事萬物,最難莫過於求變求新。

此前大眾認知度不高的小企業,歷史包袱輕,完全可以選一個細分賽道,快速發力占據用戶心智,比如花西子、完美日記、元氣森林、妙可藍多、空刻意面等,這些新晉企業品牌在某一個時間段聚集起大量資本,於微博、抖音、知乎、小紅書、分眾傳媒等渠道上進行集中飽和轟炸,強行打開使用場景,占據用戶心智,同時線下銷售渠道快速鋪開,就能帶動短期內明顯的銷量提振,實現從0到1的突破。這一戰術對大型企業,尤其是蒙牛、伊利這樣超大型企業明顯不適用。船大不好掉頭,所有的營銷動作都必須符合過去多年定下的基調,這增強了歷史厚重感,卻同時也限制了創意的發揮。

創意方面,留給乳企的營銷創新空間其實相當狹窄。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不管是這個春節,還是以往的多個重大體育賽事,乳製品企業大多是以整個集團企業的名義發布內容,意在打造品牌,而不是聚焦於某個產品線上。相比短期內提升某種門類的銷量,乳製品企業更傾向於像煙草、石油企業一樣,把自己塑造成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蒙牛成為2018年世界盃全球官方贊助商

在《定位》一書中,傑克·特勞特根據軍事中「選擇決戰地點」的概念提出定位理論,其本意是「驅動軍隊抵達決戰地點」,放在營銷場上,就是讓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代表某個類別或某種特性,在消費者的心智中占據最有利的位置,並獲得用戶的優先選擇。

在特勞特看來,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消費者的權力越來越大,企業不能再僅從盈利角度來經營。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好顧客的「心智資源」,才能在競爭中居於主動地位,獲得長遠的競爭優勢。在大競爭時代,商品只有被精準地定位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企業要麼實現差異化生存,要麼無差異化而逐漸消亡。

那麼,奶製品的定位究竟在何處?歸根結底,它的最大作用就是日常食物之外的營養補充。可單就這一點進行廣告轟炸,邊際效用也有極限——乳製品始終遵循距離越短越新鮮的定律。

各乳企對鮮牛奶加大布局

這也是伊利、蒙牛等巨頭之外的小規模地方企業有生存空間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果有了新的創意,想要採用新消費的打法,恐怕只能借鑑寶潔、聯合利華這些大型跨國集團的思路,建立子品牌,子品牌之間互不影響。

這些子品牌該如何定位,並且強化概念輸出,之前伊利之於安慕希、金典,蒙牛之於純甄、特侖蘇,在常溫酸奶、高端有機奶的打法,能否進一步被新消費邏輯再細分化,最終又如何奪回奶酪、乳飲料流失掉的市場份額,恐怕是巨頭們接下來的命題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ebda5a1c7c4b0b9909808b9abc713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