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緬懷這位東台人

2023-07-27     幸福東台

原標題:今天,一起緬懷這位東台人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音樂: 中國廣播合唱團 - 世紀歌典 合唱篇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73年前

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

雄赳赳、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

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

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

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1953年7月27日

《朝鮮停戰協定》簽署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

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

這一戰,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

這一戰,國際社會對中國刮目相看!

20世紀50年代初,在中華大地上曾經有這樣一首歌,幾乎人人會唱、家喻戶曉,這首歌也唱響至今,它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部隊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共同抗擊美國侵略者,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70多年過去了,今天人們唱起它來還會熱血沸騰,心潮澎湃,還能讓人鬥志昂揚!是因為這首歌寫出了當年中國人民團結一心打敗侵略者的堅定信念,寫出了英勇的志願軍戰士為國家、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家國情懷,寫出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軍人保衛國家安全的堅強決心,寫出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崇高信仰!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初創譜曲手稿

這首歌的歌詞創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即將赴朝作戰的前夕。

作為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老戰士門樞,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八師回憶錄》中講述的一段史實,正是這首歌詞誕生的歷史背景:炮八師各單位是1950年3月分別由湖南省、廣東省長途乘火車,到密山縣墾荒生產的,至1950年7月份,大豆長勢良好,豐收在望,但突然由和平生產轉入練兵備戰,許多人思想上轉不過彎子,是可以理解的。

而當時的炮一師,正在黑龍江佳木斯市郊執行墾荒生產任務。突然一聲令下,部隊立即由墾荒生產轉入備戰狀態。在戰前動員大會上,麻扶搖作了發言。他在發言稿里寫下的一首短詩就是: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鮮,打敗美帝野心狼!作為一名連隊指導員,他表達出了自己上戰場的決心,又做到了給連隊戰士加油打氣。他的發言情真意切、通俗易懂,受到官兵的好評,這首小詩被寫到了牆報上、板報上,被戰友譜上了曲子,和戰士們一起跨過了鴨綠江,唱到了朝鮮戰場上。

1950年,麻扶搖任志願軍炮兵第一師第26團5連指導員。1950年11月,時任新華社記者的陳伯堅到前線採訪,聽到了戰士們哼唱這首歌,在隆隆的炮火聲中,這首歌唱出了志願軍戰士們高昂的鬥志。後來他從戰士們自己油印的小報上又看到了這幾句歌詞,陳伯堅立即把歌詞寫進了自己的採訪報告中,且將原來的「橫渡」改成「跨過」,發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報》上。

音樂家、東台人周巍峙在翻看《人民日報》時,看到了這篇文章,深深地被志願軍戰士發自肺腑的豪言壯語所感動,他當場譜上曲子,並用原有的一句話:「打敗美帝野心狼」作為歌曲的名字,發表在1950年11月30日的《人民日報》上。鏗鏘有力的旋律,樸實真摯的詞句,這首歌很快被全中國人民傳唱開來,也得到了同行們的高度評價,一致認為這是一首志願軍戰歌。周巍峙又受到啟發,把歌名改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並將原詞「抗美援朝鮮」一句去掉了一個「鮮」字,再次發表時,把詞作者寫成志願軍戰士,曲作者寫上自己的名字。

很快,這首歌跨越萬水千山又唱到了朝鮮戰場上,唱到了麻扶搖所在的部隊。戰友們驚喜地問麻扶搖:「這不是你寫的詞嗎?」麻扶搖平靜地說:「不知道是不是我寫的。這兩個字『跨過』,肯定不是我寫的。」他當時認為,這幾句歌詞,誰都寫得出來,它表達的是所有志願軍官兵的共同心聲。

1953年,在全國開展的群眾歌曲評獎活動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獲得一等獎。為了給作者發獎,經多方查找,在志願軍炮一師找到了麻扶搖。從此,這首歌的詞作者才寫上他的名字。2019年6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入選了中宣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100首」。

今天,抗美援朝的硝煙戰火早已散去,我們再次唱起這首歌,仍然可以唱出中國人民不畏強敵的豪情壯志,也讓我們更加懷念那些為保家衛國、保衛和平,奉獻生命與青春的志願軍戰士們!

人物簡介

周巍峙同志1916年出生於江蘇東台,歷任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長,國家文化部黨組書記、代部長,全國文聯主席。周老是我國著名音樂家、編輯家、文藝評論家、傑出的藝術教育和管理工作者,為我國文藝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創作或參與組織創作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等經典作品,伴隨並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他主持編纂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存了珍貴的基因。2014年9月12日4時34分,周老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妻子王昆系原東方歌舞團團長、黨委書記,1925年4月出生,1937年12月參加工作,河北唐縣人。我國著名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聲樂教育家,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王昆同志一生致力於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是新中國第一部歌劇《白毛女》主角喜兒的扮演者,主唱的《南泥灣》《北風吹》《農友歌》等歌曲載入中國音樂發展史冊,曾獲中國首屆金唱片獎、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等殊榮,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多次率團訪問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美許多國家,並捐贈100萬元資助貧寒子弟。

2019年9月25,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央宣傳部等組織開展「最美奮鬥者」學習宣傳活動,評選表彰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的英雄模範,王昆光榮當選「最美奮鬥者」。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最美奮鬥者」評選表彰和學習宣傳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向已經逝世的「最美奮鬥者」表示深切的緬懷,向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最美奮鬥者」親屬表示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指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央宣傳部等組織開展「最美奮鬥者」學習宣傳活動,評選表彰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的英雄模範。這對學習英雄事跡、培育時代新人、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強調,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非凡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奮鬥者頑強拼搏、不懈奮鬥,湧現出無數感天動地的英雄模範。他們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鮮血和生命,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模範都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要廣泛宣傳「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跡,傳承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奏響新中國奮鬥交響曲,高唱新時代奮鬥者之歌,用英雄模範的感人故事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守愛國情懷、堅定奮鬥意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由國家文化部、中國文聯主辦,文化部藝術司、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承辦,江蘇省東台市人民政府協辦,中國東方歌舞團演出的《山情海韻——紀念周巍峙同志誕辰100周年音樂會》,2016年12月21日晚在全國政協禮堂上演。音樂會深情唱響周巍峙同志創作的經典旋律,回顧並紀念老一輩藝術家為黨和新中國革命文藝事業做出的不朽貢獻,以此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砥礪前行。詳戳他是東台人!曾任國家文化部代部長!今年是他誕辰100周年,他的歌紅遍全世界!

2016年12月23日中午,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對「紀念周老誕辰100周年音樂會」進行了報道,時長1分15秒。

周巍峙同志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編輯家、藝術教育家和文藝評論家。他長期擔任文化藝術領域重要領導職務,在長達70餘年的革命生涯中,為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為保護和發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傳統,做出了重要貢獻。

周巍峙同志1916年6月13日出生於江蘇東台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原名周良驥,筆名駿伯、何立山、殲夷、惕然、志靜等。幼時家境貧寒,少年失學,仍勤奮不輟,受其祖父的影響和薰陶,自小耳濡目染,與民間音樂結下不解之緣。1926年,年僅10歲的周巍峙同志隨參加北伐戰爭的父親赴浙江紹興、上海等地,到處貼革命標語,參與革命歌詠運動。1930年,在上海《申報》圖書館參考資料部當練習生,1931年在戈公振先生主持的《申報》圖畫周刊部當秘書。後轉到鄒韜奮先生主持的《生活日報》籌備處當文書,不久《生活日報》被扼殺,經鄒韜奮先生介紹到李公朴先生處幫助籌建申報圖書館及補習學校,後任李公朴先生私人秘書,在李公朴先生及地下黨文化人艾思奇、柳湜、夏征農等同志的指導下做青年工作,並開始在《申報》發表文章,宣傳抗日愛國進步思想。在此期間,他嚮往革命、追求真理的激情與日俱增,決心以大無畏的精神與舊社會和反動勢力巍然對峙,遂於1933年,改名周巍峙。1934年至1937年,他在上海從事左翼文藝活動及進步出版工作,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聯之友社」音樂組及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中國歌曲作者協會等組織,並任中國歌曲作者協會執行幹事,組織領導群眾音樂團體從事抗日救亡歌詠活動並在工人、學生和店員中進行革命工作。他以巨大的愛國熱忱和對日寇的刻骨仇恨,創作了《前線進行曲》、《上起刺刀來》等多首抗日歌曲。他還擔任了《讀書生活》雜誌助理編輯及讀書出版社出版部主任,具體負責出版了許多宣傳抗戰和進步思想的書籍。「七·七事變」爆發後,他與剛出獄的救國會領袖李公朴先生等人奔赴華北前線,從事抗戰宣傳工作。

著名雕塑家、東台人吳為山(右一)向周巍峙(中)贈送雕塑照片。

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與救國會領導商定,以救國會名義成立全民通訊社,周巍峙與另一同志負責籌備並主持日常工作,受八路軍駐晉辦事處領導。11月,他在山西臨汾參加八路軍,任辦事處秘書、八路軍學兵隊音樂教官等職。1938年在西安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隨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回延安,參加了現代題材京劇的音樂改革工作。同年11月,他奉黨中央命令,率西北戰地服務團赴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先後任西北戰地服務團指揮、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員,北嶽區黨委文委委員,北嶽區文救會主任,晉察冀邊區文聯宣傳部部長,邊區音協主席。在戰爭最艱苦、最殘酷的時期,他帶領西北戰地服務團團員深入敵占區開展政治攻勢,進行演出、展覽、宣講。1939年冬,他在敵後首次指揮了由西北戰地服務團演出的《黃河大合唱》,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廣大軍民的抗戰信心。1942年,他被選為晉察冀邊區參議員,先後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團長,中共張家口市委文委書記,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文委委員兼秘書,中共中央華北局文委委員兼秘書,華北文聯常委,華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員兼秘書,石家莊市戲劇音樂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解放後任天津市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處長等職。

周巍峙王昆藝術館位於市區明清街南首,2007年對外展出開放,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徽式建築,計2層12間,建有門樓、照壁、假山、草坪等,環境優美、景色怡人,全館計1500平方米。

建國後,周巍峙同志歷任文化部藝術局辦公室主任兼戲劇音樂處處長,藝術局副局長,中央歌舞團團長,中央實驗歌劇院院長,文化部辦公廳代主任,藝術局局長,文化部黨組成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聯委員、黨組成員,中國音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中國舞協副主席,中國曲協副主席,民間文藝研究會常委,人民音樂出版社領導小組組長。這期間,他積極投身新中國文藝事業建設,努力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文化大革命」時期,他受到無端的衝擊和審查,直至1975年6月才有了一個正確結論。粉碎「四人幫」後,他作為中組部的聯絡員派往文化部,參與清查工作,擔任文化部電影局核心小組組長,參加整理江青在文藝界罪行材料,為眾多被迫害的文藝界人士平反昭雪,為文藝界的撥亂反正做出了重要貢獻。

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周巍峙同志先後擔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黨組書記、代部長、第一副部長、文化部管理幹部學院院長、中國音協副主席、顧問,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長,文化部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任,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會長、顧問,晉察冀文藝研究會會長,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等職。

1996年以來,周巍峙同志連續擔任第六、第七屆中國文聯主席。十年來,他不顧耄耋高齡,以中國文聯工作和黨的文藝事業的發展為己任,不辭辛勞,不遺餘力,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做了大量工作。他積極帶領作家、藝術家深入生活,開展各類學術研究,熱心支持「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中國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全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和「送歡樂、下基層」活動,積極參與「晚霞工程」、「彩霞工程」、「朝霞工程」和「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大聯歡」活動,努力推動文藝隊伍的建設,使文聯工作呈現出新的面貌。

周巍峙同志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音樂家。早在抗日戰爭期間,就寫出了大量歌曲和合唱,創作或參與創作了《兩年間》、《相信誰》、《八路軍和孩子》、《不死的老人》等歌劇。特別是他創作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更是抗美援朝時代的最強音,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在周總理逝世周年之際,他滿懷深情,為歌詞《十里長街送總理》譜曲,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總理的深切懷念。他的傳世之作《守土抗戰歌》(原名《上起刺刀來》),歌劇《不死的老人》(與劫夫、陳地合作)等,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於卓越的音樂建樹,2001年他被授予第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周巍峙同志是優秀的學者、編輯家。早在1936年7月,就編輯出版了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國呼聲集》,影響很大。因國民黨及租界當局查禁,後用何立山主編名義,改名《民族呼聲集》再次出版,當時在全國共發行45000冊,對推動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產生了積極作用。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他和中國著名文藝家一起倡導與主持了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出版,在組織實施、總體規劃、機構保障、經費落實等方面親歷親為二十餘載,其中《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由他擔任主編或副主編,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奠定了工作、人才、資料基礎。這項由政府及學術界主持,全面系統、自上而下進行普查、收集、整理、編選、出版十大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系統工程,中外古今從來沒有做過,被譽為是建設中國民族文化長城的偉大創舉。他主持編輯的《聶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田漢全集》、《夏衍全集》等優秀作品,都獲得了社會廣泛好評。

周巍峙同志是優秀的藝術教育家。早在晉察冀邊區工作期間,就首次在敵後創辦了鄉村藝術幹部學校(簡稱「鄉藝訓練班」),並親自在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授課。重返延安後,他先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工團副團長,華北聯大文工團團長,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戲劇音樂系主任等職。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他又兼任文化部管理幹部學院院長,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周巍峙同志既是優秀的文化藝術管理者,又是眼光獨具的文藝評論家。他長期擔任文藝領域的領導職務,有著開闊高遠的政治文化眼光,善於結合工作實際,潛心鑽研文藝理論,創作實踐經驗豐富,藝術見解獨具特色。他在各個時期的文字論述,都有的放矢,切中肯綮,對促進文藝創作繁榮和文藝事業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他主持和參與創作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和《中國革命之歌》,成為20世紀中華文化藝術的經典。在文化部退居二線後,他還充分調動和發揮全國文化系統史志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在全國全面系統地開展革命文化史料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填補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工作史料的某些空白。周巍峙同志非常注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早在20年前就主持建立了文化部振興崑劇指導委員會,大力發掘崑劇傳統劇目、培養崑劇表演新秀、開展崑劇藝術研究等,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周巍峙同志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多方面的成就,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讚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真誠愛戴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衷心擁護。他多次獲得黨和人民的褒獎,先後當選為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煌煌五大卷的文集,收錄了周巍峙同志從1932年至2006年間精選的303篇文章,內容涉及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和文化工作的各個方面。他對許多重要問題的深入論述和富有創見的思考,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給我們以深深的啟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周巍峙同志以文藝為武器,以傳播先進文化為己任,把全部精力與心血奉獻給了祖國的文化藝術事業,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周巍峙王昆珍貴照片

周巍峙與王昆在一起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演出後,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演員。

東方歌舞團建團初期,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在周巍峙的陪同下接見東方歌舞團的演員。

周恩來接見喜兒的扮演者王昆。

王昆為東方歌舞團新團址奠基。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部分文藝界代表在中南海合影。左起:徐肖冰、王昆、白楊、袁雪芬、田華、程硯秋、常香玉、周信芳、梅蘭芳。

王昆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演唱農友歌。

秧歌劇《兄妹開荒》劇照

延安時期的周巍峙與王昆

周巍峙與來自民間的小演員在一起

赴南沙慰問駐島礁戰士

周巍峙為十大集成工作走進基層

@幸福東台 姊妹號集合,長按二維碼關注。

監製丨小東 編審丨小鹿

主編丨小飛 編輯丨小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ddff03d0a81fce498dd17469ff644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