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一集體兩人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稱號

2023-11-29     昌吉日報

原標題:昌吉州一集體兩人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稱號

昌吉州一集體兩人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稱號

昌吉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劉茜 通訊員 趙挺)11月13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微信公眾號公布了全國防沙治沙英雄群體、先進集體、標兵及先進個人表彰名單。其中,瑪納斯縣林業和草原局入選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名單;木壘縣林業和草原局公益林和防沙治沙辦主任、高級工程師武文實,瑪納斯縣林業和草原局林草中心防沙治沙辦主任項建華入選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名單。

「十三五」以來,昌吉州完成了583.2萬畝沙化土地治理。從黃沙漫漫到綠意蔥蘢,從荒漠戈壁到「經濟綠洲」,昌吉州依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準噶爾盆地東部防沙治沙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初步建成綠洲綜合防護林體系,全州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蛻變。

在昌吉市北部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中間,一片490多萬畝的荒漠靜棲於此。從地圖上看,北部荒漠東西寬約67公里、南北縱深長達170多公里,被當地人稱為「北沙窩」。

歷史上,隨著人口的增加,不合理開墾、放牧、打井等人為破壞,使得「北沙窩」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始梭梭林等沙漠植被面積減少。2003年,昌吉市成立了北部荒漠生態保護管理站,完成甘莫公路以北154家農場20.5萬畝國有農用地的生態恢復工作,並將甘莫公路以北部分區域劃定為地下水禁採區,關停機井300眼。2018年起,昌吉市開始在北部荒漠種植梭梭、紅柳等,築成一道道綠色長龍,有力地阻止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移。

10月15日,在距木壘縣城40公里外的頭道沙漠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內,護林員在沙地上修建草方格沙障,栽種下10萬株梭梭苗,開展新一輪壓沙播綠工作。

目前,全州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7個(面積126.27萬畝),建立國家沙漠公園7個(面積36.66萬畝),實現每個縣市一個國家級沙漠公園的目標,也是自治區國家級沙漠公園最多的地州之一。

2018年,吉木薩爾縣慶陽湖鄉大泉村村民謝宗金在當地帶頭種植了3800畝沙棘,2022年開始掛果,每畝收益2000多元,主要供應烏魯木齊市、昌吉市和當地沙棘加工廠。

吉木薩爾縣把發展沙棘產業,作為開發生態資源、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目前,吉木薩爾縣累計種植沙棘面積2萬畝,產量在3000噸左右,每年可帶動農民增收400多萬元。

憑藉沙區特色產業、治沙致富一盤棋的發展之道,昌吉州初步形成以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產業,開發出藥品、保健品、食品、飲料、果品等一大批沙產業產品,帶動種植、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發展,產業鏈不斷延長,產值不斷增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ca4b60f8ed2eab4cf09db166f9eae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