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與黃帝大戰失敗之後,他部落的人去了哪裡?

2023-05-23     雲夕客

原標題:蚩尤與黃帝大戰失敗之後,他部落的人去了哪裡?

如果說「苗族是蚩尤部落的後裔」的觀點不成立,那麼,在蚩尤與黃帝大戰失敗之後其部落的民眾去了哪裡呢?對於這個問題,雖然因歷史久遠而蹤跡難覓,但從零星的文獻記載中仍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尚書·呂刑》中說:「皇帝(指黃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

這裡講,黃帝哀憐人民的苦難,用武力遏絕「三苗之君」的暴虐,並使他永無後嗣。據《尚書》記載,蚩尤部落被黃帝部落給剿滅了,沒有留下後裔。當然,剿滅未必就是斬盡殺絕,很可能是說蚩尤部落不存在了(即後世的所謂「滅國」),其民眾被融合到其他部族去了。

《拾遺記》中有段記載對蚩尤部落戰敗後的命運有更具體的交代。《拾遺記》曰:「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拾遺記》中對蚩尤部落民眾戰敗後的去向有明確的交代:被軒轅氏或黃帝部落看作是良民的被安置於「鄒屠之地」;而被視為不安定因素的一部分則被遷置或趕往「有北之鄉」。

《古今姓氏書辯證》釋「鄒屠」條云:「其先以地命族,後分為鄒氏屠氏」又,《廣博物志》載:「帝嚳之妃鄒屠氏之女也。」就以上文獻記載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後來漢族的鄒姓、屠姓民眾中有蚩尤部落的血統;二是黃帝部落對蚩尤部落的民之「善者」採取的是綏靖政策,兩者後代有聯姻關係。

由於蚩尤部落的這部分民眾願意與黃帝部落合作,黃帝部落對他們比較放心,其新的安置地距離當時的統治中心應該不會太遠,「鄒屠之地」大概在當時黃帝部落統治範圍之內的黃河中下游一帶。這一部分蚩尤部眾很可能被逐漸融入了黃帝部落。《管子》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這是說原蚩尤部落的人才為黃帝所用,成為了黃帝部落的重要謀臣。《藝文類聚》引《龍魚河圖》云:「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這是說戰敗後的蚩尤部落有人參加了黃帝部落的軍隊,有的還成為了大權在握、聲名顯赫的將領。

「有北之鄉」又在哪裡呢?《詩經》中有詩云:「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小雅·巷伯》)孔穎達註疏該詩中的「有北」一詞曰:「北方太陰之氣寒涼而無土毛,不生草木,寒凍不可居處。」今人劉城淮也曾注釋「有北」云:「北方極寒之地」。可見,所謂「有北之鄉」即是指環境惡劣的北方。那麼,具體地說來「有北之鄉」究系何處呢?

蒙古族學者陶克濤認為匈奴才是蚩尤之後裔。他在《氈鄉春秋——匈奴篇》一書中稱:「據司馬遷:『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葷粥。居於北蠻。』這裡的山戎、獫狁,很象是蚩尤的音轉。獫狁即玁狁,曾以鬼方見稱,他們的足跡遍布於陝西、山西、河北等地,黃帝時就曾『北逐葷粥』……《史記》所說的山戎、獫允應當就是蚩尤,黃帝所北逐的也許正是蚩尤。」山戎、獫允、葷粥等都是匈奴先秦時期的稱謂,陶氏言「山戎、獫狁應當就是蚩尤」,而被黃帝北逐的「葷粥」「也許正是蚩尤。」

有人認為,被黃帝族遷置到「有北之鄉」的蚩尤殘部成為了匈奴人的先祖。按照這種觀點,「有北之鄉」應該是在炎黃時期匈奴先民經常活動的北方地區。這種觀點在學界的影響雖然不大,但筆者卻認為比較可靠。從地理方位上講,無論古籍上所說的黃帝與蚩尤大戰的戰場涿鹿在河北還是山西,戰爭結束後,黃帝將戰敗後仍不馴服的那部分蚩尤部落的民眾,逐趕到本部落控制的北部地區或更加往北的地區,都是最方便,也是最經濟的。那種認為蚩尤部落在戰敗之後輾轉數千里抵達四川,然後又向中南或西南擴散的觀點,既缺乏文獻依據,就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也似乎並不可行。

綜上所述,根據文獻記載且結合邏輯推斷,我們認為戰敗後的蚩尤部落,一部分被黃帝部落就近安置,這部分逐漸融合進了黃帝部落;另一部分被遷置或驅逐到黃帝部落控制的北部地區或更加往北的地區。這部分有可能成為某些北方部族(如匈奴等民族)的祖先,但在久遠的歷史長河裡也逐漸與漢民族融合而難覓蹤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c9b5ba1ff3e63ece72711b852fa05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