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奏響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的創新交響曲

2024-10-31     天天正能量

【光明論壇】

作者:葉堂林(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不斷深化,未來產業發展的圖景日新月異。放眼全國,新質生產力正加快形成:智能技術讓診療過程變得「千人千面化」,綜合診療方案實現量身定製,提升了診療效果;很多消費場景也有了全新變革,線上購物與線上交互場景深化發展,社交電商探索邁出嶄新步伐……當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生產力「煥新」並引領產業體系加速升級,推動相關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產業發展需求對科技創新具有牽引作用,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瓶頸與難題,恰是科技創新的課題。持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互動、互促、互融,是構建和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實現創新疊代有動力、產業升級有支撐、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保障。

大力推動科技創新,促進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加速湧現,著力突破關鍵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基礎零部件、基礎軟體等基礎難題,系統性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保障重點產業自主安全可控。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攻關方面,以國家發展急需的關鍵領域核心技術難題為導向,採取龍頭企業主導的方式,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聚焦關鍵工藝技術,進行設備、材料及零部件共性技術開發,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比如,在深圳光明科學城,科研團隊與孵化企業集於一體,以創新創業綜合體的模式突破核心技術難題,並在企業助推下進行開發與轉化,助力產業化的實現,極大縮短了科研成果轉化的周期。在增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能力方面,建立健全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加大科技創新人才支持力度,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健全科技人才激勵機制。

發揮好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一是鼓勵並扶持企業投身重大科技項目,擔當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重任,促使企業成為創新決策的核心引領者、科研投資的主要驅動力以及科技成果應用的實施主體。二是用好企業梯度培育機制,發揮領軍企業的領頭羊作用,鼓勵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和創業活動中的主動性,鼓勵其通過創新實現技術升級,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從而構建多元化支撐的發展格局。三是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共建一批高能級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專業孵化器和加速器,提供包括技術方案、工業設計、中試快制、中小批量、檢測認證等在內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加強平台建設,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供平台支撐。在廣東,已初步形成以鵬城、廣州兩大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等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通過提供平台支撐,促進前沿科學研究、創新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實現一批新突破。類似案例啟發我們,在加強平台建設方面需多點發力: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打造數字化的線上服務平台,支持創新資源的在線匹配和產業鏈的虛擬整合,提高創新效率和產業協同度。在共享平台發布政策信息、供需數據、專利成果以及人才等創新資源信息,以減少創新供應和需求之間的信息不平衡,並利用各地的相對優勢,實現創新資源的高效匹配和對接。引導優勢科研機構和市場主體聯合建立實體性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平台,如研發平台、實驗室和創新中心等跨區域新型研發機構,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與高度集聚,形成多元化、復合型的創新主體,加快構建以實體平台為依託的創新群落。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綜合市場,創建提供科技成果評估、設備共享、金融服務、智慧財產權諮詢的一站式服務平台。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31日 02版)

[ 責編:王蕾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c95ae9507660b1354a8978470eff8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