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長禮先生, 梨園界有一種說法, 叫做「譚徒馬兒」。
馬長禮生於上世紀30年代初, 沒有任何梨園背景, 在幾十年的舞台生涯中, 他創下了承前啟後、得天獨有的藝術資歷和時代影響: 在「四大鬚生」里,他占下了3位——他是馬連良的義子、譚富英的學生、楊寶森的傳人;當年北京京劇團的幾大主演,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趙燕俠, 他都一一合作過。
新中國成立之始, 馬長禮在廣播電台經濟台演唱京劇節目, 每天要唱3次之多,有中午的、有晚上的。隨著電波的傳送, 他也聲名遠播, 深為業內外人士所關注了。
1952年, 北京成立了幾個專業京劇團, 其中就有譚富英、裘盛戎的二團, 裘盛戎幾次登門約請馬長禮加盟, 他說, 就是通過電台了解馬長禮的。
1953年, 馬長禮跟隨二團遠赴山東濟南、煙台慰問人民子弟兵, 一路上也和譚富英建立了不一般的情感, 譚富英大師的藝術造詣也深深影響了馬長禮。例如,譚富英說過,要讓能耐壓著錢, 別讓錢壓著能耐, 意思就是藝術高於金錢, 藝術高於一切。再有,此次山東之行,也留下了譚富英要收馬長禮為徒的話題。
1954年, 24歲的馬長禮見到了馬連良先生。
那年, 二團在天津演出, 一天中午, 裘盛戎叫醒了正在午休的馬長禮, 說是有個人要看看他, 隨後, 他見到了一位慈眉善目、風度翩翩的長者, 原來是馬連良先生到了,
那天,恰巧是馬先生到天津辦事
。
馬連良見到馬長禮很是高興, 開口便問是誰的徒弟, 馬長禮
回答說:"是榮春社科班出身,曾跟劉盛通先生學戲,現在譚富英先生正準備收我為徒。"
馬先生連聲說道: 「嗯, 你的基礎不錯呀!」
馬先生說:"我在廣播中聽過你的戲,沒想到這麼年輕,你的嗓音、唱法都不錯,有前途哇!"
這時在一旁的裘先生說:"您既然這樣喜歡他,還不收下做徒弟?"馬先生笑著對馬長禮說:"我本想收你為徒,但既是譚先生有言在先,那麼我就收你為義子吧!你要學什麼也就和徒弟一樣。"
裘盛戎先生在一邊催促著:長禮,磕頭、磕頭!」馬長禮心領神會, 立即倒身跪地給先生磕頭。馬連良神清氣爽, 連連招呼他人:「這事情就定了, 找時間我邀請你們大家!」
可是, 興奮之餘的馬長禮也有苦衷, 他對裘盛戎說道:「我哪有錢請客呀!」 裘先生回答是:「不用你掏錢, 你就買上幾盒桶裝的中華煙, 送給師娘就行了, 馬先生是不抽煙的!」
幾桶中華煙, 替代了拜師宴, 這是什麼情分、緣分!
到拜師會那天, 李多奎先生透露了信息: 「連良啊, 富英也要收他呀!」 馬連良的回答是: 「我今天是收乾兒子, 我不收他為徒弟!」
馬先生如此心胸, 如此幽默。
按當時的情況,舉行正式儀式,作為義子應當承擔一些費用,可那時正逢馬長禮家中有些困難,手頭拮据。馬先生知道了他家中的情況,忙叫人告訴馬長禮說,他已經在天津第一飯店準備好了,一切費用都由他本人擔負。
不久以後,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都參加了合併後的北京京劇團。從此,馬長禮能和馬先生一起排戲和演出。在朝夕相處中,使他受到了許多終生難忘的教益。
馬先生培養馬長禮的一個方法,就是讓馬長禮在他演戲時扮演龍套、侍從等,讓他在舞台上就近學習。比如《審頭刺湯》的綠龍套,"審頭"一場一直在台上,《胭脂寶褶》中跟永樂皇帝的侍兒也不離馬先生左右。
馬長禮曾經回憶說:當時在舞台上,我耍水袖的動作往往掌握不好,向馬先生請教後,馬先生讓我穿上他的演出服裝,告訴我說,耍水袖時一定要用手輕輕抓住服裝袖頭,只讓水袖甩動,這樣才能清楚,好看。我照著馬先生的要求練了一段時間,漸漸才能得心應手了。
2016年馬長禮先生辭世,
有戲迷言,馬先生此去天堂,可以與先到那裡的洪雪飛、周和桐一起再唱「智斗」。
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