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鄉村的好設計:用設計賦能鄉村建設

2022-07-25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走進鄉村的好設計:用設計賦能鄉村建設

鄉村建設

是中國近代以來廣為關注的民生話題

鄉土建築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

優秀的鄉村建設

並非簡單的城市模式複製

只有根植本土

才能喚醒鄉村內在的生命力

近兩年優秀的鄉村設計越來越多

它們沒有華麗的外衣

簡單低調卻溫暖質樸

再次散發出鄉村獨有的活力

呈現出迷人的鄉土風貌

12個走進鄉村的好設計

01.

龍歸糧所改造,廣東韶關

倪陽工作室

跨越時空的對話與並置

龍歸鎮位於廣東省韶關市,鎮內有多家糧食加工廠,龍歸糧所便為其一。隨著時代變遷,龍歸糧所也逐漸閒置廢棄,但園區內的基本格局依然保留了下來。

項目總體布局充分尊重了原有的肌理,並對場地環境進行綜合整治與提升。經過詳細的考察,拆除後期亂搭亂建的建築;同時順應原有的格局,適度增設新建築用以界定總體空間關係,形成入口廣場、圓倉廣場及濱水廣場三個空間節點,新的布局著重強化人與場地的互動。人們可自由穿行於新舊場景之間。

02.

龍塘精準扶貧項目,貴州

gad · line+ studio

鄉村在現代新型生活方式的轉型中自

我更新、有序發展

龍塘村位於貴州黔東南雷山縣,梯田茶林雲霧繚繞,吊腳木樓依崖而落,淳樸的苗人世代居住於此,沿襲著古樸自然的生活方式。然而,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龍塘卻因產業基礎薄弱、人口空心化,而逐步走向衰落。融創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友成基金會共同委託line+,深入龍塘,重塑村落。

該項目建築面積2400㎡,包括1650㎡的增量建築置入和750㎡的存量建築改造,其中增量部分由8幢單體客房及餐廳、懸崖劇場、無邊泳池等公區配套組成,配以登山步道建設及局部景觀修復,以此帶動整個村落的生活生產動線以及未來發展的文旅產業流線。

得益於材料的在地性與結構、構造的簡化,示範改造的最終成本與村民自發改建的成本相近,完成效果也得到村民的認可並自發模仿,當地的15戶村民以此為範本對自家房進行了改造,實現了以點帶面式的示範性推廣,達成一種應對需求下的,從侵蝕風貌到修復風貌的自我復興。

03.

米酒工坊,浙江麗水

DnA建築事務所

整合原有家庭工作坊,促進生態農業

大東壩鎮山頭村的米酒有著悠久的歷史,米酒工廠位於村口的一處下沉式場地上,地下室是封閉的酒窖,地面一層兼具生產和參觀需求,二層則是開放的平台。

新的米酒工坊整合了原有的家庭工作坊,搭建了一個可標準化生產、商品化經營的聯合空間,以促進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特色農產品的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建築形式體量和周邊的民宅樓房呼應,採用混凝土建造,拱頂結構成為空間的豎向標識,在不同標高上形成逐漸退減的空間密度,設計很好的融入了本土。

04.

武漢海洋村,武漢

印西訶設計

一座結合竹子外立面的「磚城堡」

海洋村地處武漢市南部約兩小時車程,遍布丘陵、沼澤、植被繁茂的地帶。如今,年青一代大多進城務工,村中只剩老人留守,創新和資本的匱乏讓整個村莊的發展停滯不前。

項目投資人的家鄉就是這個村落,旨在找到一種能讓來訪者和當地村民都能從中受益的更新策略。新項目位於兩個既有村落之間,整片建築群內分布有客棧、餐廳、休閒洗浴及其他一些鄉村旅遊設施。

設計團隊結合竹子外立面建造了一座磚城堡。拋光的磚地面令人驚嘆,它就像古老的泥土,只有溫暖的觸感,新建房屋遵循村莊建築類型,全部使用本地材料,刻畫了與既有村落在時間和空間上融為一體的建築特徵。

05.

桃屋,河南

一樹建築工作室

用最微小的建築復興鄉村

在村落里,比物質的匱乏更嚴峻的挑戰來自教育資源、信息渠道和美學想像力的缺失。地方領導提出美學復興鄉村的主張、打造修武成為中國縣域美學策源地,而建築師希望在有限資源條件下用最微小的建築改變隔絕和貧瘠的現實,最終有了這個兒童社區桃屋項目。

建築外牆用碳化小木模板支模澆築勾勒出弧形輪廓的圓滑線條,建築內部則用鏡面模板澆築起光滑的室內牆面、迎接天光的灑落。在清晨、正午、黃昏或夜色中,粉色混凝土牆面會因為不同光線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狀態。

06.

滇池古村落復興改造,雲南

鄉伴朱勝萱工作室

設計改變鄉村

烏龍古漁村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因毗鄰滇池、背靠七星山,成為老昆明傳統文化腹地和文化記憶的傳承地。

2020年,秉持保護性開發的原則,鄉伴朱勝萱工作室攜手華僑城,啟動呈貢烏龍古漁村美麗鄉村打造,以現存270餘棟遺留老建築老院落為載體,通過恢復性建設的方式,以現代的骨架+文化的靈魂+自然的外衣讓殘損的老建築恢復當年的容光,通過對老建築的恢復性修建再融入活化利用的經營理念,真正讓古漁村的人氣和煙火氣得到重現。

07.

小石記山宿,四川

時地建築設計工作室

疊加的屋檐下30戶村民雜物間的新生

小石村距離成都市區1個半小時車程,08年震後重建的平房,未保留川西蒼老的個性,鄉村的空心化讓其失去了鄉村原有活力。

於是請來設計師將30戶普通農用住宅的二層聯繫起來作為民宿,整體運營,這是對小石村因地制宜的創新,不同於以往民宿明確的、流程化的設計工作模式,原住民和新來客在一個空間下「一起生活」,「人情味」成為小石村致命的魅力。

傳統建築空間的特點與設計相結合,真正地營造出了「鄉村民宿」的氛圍。原住民和新來客的空間沒有明顯的分界,兩個空間彼此相容,逐漸過渡。

08.

良渚邱家塢大師村,杭州

中聯·方曄·左右建築

無界園境的山下村莊

豕山腳下,邱家塢是一座隨著城市化進程日漸空巢化的城郊村莊。琉璃瓦、瓷磚、白色塑鋼窗,東西方混用的裝飾、水泥小路,這是典型的90年代營建的浙東村莊的面貌,被選為各國工業設計協會的常駐機構配套辦公和展陳設施地址。

項目的功能內核是展示,工業設計則體現了現代社會條件下的生產方式。原始的造物機制與現代的造物機制,這兩條時空線索需要以材料的方式在建築上呈現。

圍牆被打破閉合後,雖然還位於四邊經緯垂直,卻可以成為或疏導,或遮罩,或框景的引線,牽引人們的腳步和視線穿過一座座院子,暢遊在無界的園境中。每一座小玻璃博物館不在彼此孤立,融合成擁有27座博物館的開放園林。

遠古的遺蹟、鄉村民房、現代建築都藉由夯土與清水混凝土的對比,實現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09.

馮夢龍村山歌文化館,江蘇蘇州

啟迪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戲台故夢,竹廊新曲」

項目用地是位於馮埂上村口,設計師希望讓它成為未來馮埂上展示的窗口以及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結合文旅開發對建築的定位,本項目的主要涵蓋廣笑府、山歌館、遊客接待中心三個大功能區。

設計師同業主一起確定了從空間操作入手的工作方式,營造從大到小、並列關係的組團式空間,三種功能空間從西向東一字排開,根據體量均質的原則,建築分為大的四個組團。建築採用平坡結合,坡屋頂的尺度與周邊民居尺度保持一致,使得鄉村肌理得以延續。

設計策略上採取保持原肌理修復的方法,按照村莊原來房屋的位置和體量重新修建,讓當地的戲曲文化重新煥發生機,沿著長長的河道,在錯落有致的屋檐之間,流傳下去。

10.

都團村公共服務中心,福建

三文建築

山村烤煙房的藝術化重生

項目位於中國福建省建寧縣溪源鄉都團村。基地在村口外約500米,是路邊毗鄰荷塘的一塊用地。場地中有一組烤煙房(用於烘烤煙草的生產建築),因為工藝技術的改變,已經長期閒置。項目旨在補充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的不足,為本地居民和外來者提供公共休憩空間。

新建築的重要視覺元素是誇張的大屋頂。這個大屋頂的處理是建築師刻意為之:超尺度、不對稱、甚至是「浮誇」的。它將建築籠罩,為建築提供了舒適的檐下空間,回應了當地多雨、濕熱的氣候。同時,它也是原建築雨蓬的一種戲劇性的衍化。

屋頂使用了鮮艷的釉面瓦,這是對中國鄉村1990年代後新民居大量使用釉面瓦的一種藝術化挪用。

11.

小伍份村文化禮堂,浙江台州

園·舍建築景觀

流動屋面下的鄉村聚落

2019年園·舍接受台州市路橋區蓬街鎮人民政府的邀請,主持了其典型村落小伍份村的文化改造提升。文化禮堂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核心載體,承載著村落的文化標籤和精神符號。

場地呈」L」形單側靠河展開,設計利用這一特性進行拉伸,放置門廳/樓梯/過廳和交互空間,上蓋流動飄逸的曲線游廊,成為整個場地的精神堡壘。

功能上建築分三個部分,多功能禮堂居中,兩側分置便民服務和村委辦公。多種功能整合於同一屋檐,節時舉辦紅白喜事,充當戲台、祠堂、和宴廳,閒時作為村委所在地提供便民服務,茶餘飯後又成為村民納涼休憩之所。

12.

馬家壟村民活動室,江蘇

米思建築

以飛揚的屋頂影響空間

設計的對象為村西口一棟普通卻又有些特別的房子。普通是因為它就是江浙地區近現代鄉村最基本常見的單元建築類型,特別則是因為它處於小聚落的「村口」,它區分了村落和田野的邊界,並從場所特性上應具備作為「村口」空間所獨有的指示性和公共性。設計團隊決定把這個基本淪為倉庫的小房子改成可多功能使用的活動室。

飛揚的延伸和傾斜的切角最終構建出了一個連接建築和廣場的灰空間,它延展了內外的空間,讓建築變得開放,並為村民廣場的活動提供了另一個層面上的使用可能。

本文來源:新微設計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b84ab416ad9ae69d94e6bb6a758f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