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先祖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幹將。與蠻族雜居的生活令秦人的戰鬥力強盛。公元前821年,由於秦莊公擊敗犬戎,勤王有功,遂被周宣王封為西垂大夫。自此,"秦嬴"家族開始從邊緣者踏上逐鹿中原的偉業里。
有人說,秦國能後來居上最終問鼎中原主要還是歸結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不僅賜給他們易守難攻的關中之地,與犬戎雜居更使得他們變得勇猛異常。
但也有人提出,即使有萬般優渥的條件,自身不知努力珍惜也不過枉然,且看齊楚,論條件他們的地理環境與實力並不弱於秦國,然而奢靡浮華終究將他們掏空。更何況秦國等來了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的到來是秦國的運,更是他國的噩夢。時也運也,是強者運強還是運氣使然?從獨特視角解讀秦國統一的原因。
一、艱苦的生存環境給了秦發展空間與磨礪
1其一與犬戎雜居不進則亡
若是追根溯源,秦國的開局真算得上極其艱苦。自殷商起,秦人的先祖便世代居住在與犬戎交界的地方。
不僅土地荒蕪不似中原地區富庶,還要時刻與兇悍的犬戎戰鬥。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秦國都是遠離中原舞台的邊緣者,其他諸國都將其視作蠻夷。直到秦莊公勤王有功,獲得了天子的許諾,才轟轟烈烈地開啟自身開疆拓土的進程。
秦人與犬戎的戰鬥是一場不進則亡的死戰,因為資源匱乏除了戰鬥沒有任何辦法,當時的秦人也不可能進入中原獲取資源,如果他們與犬戎戰鬥失敗除了滅亡沒有任何後路。在最初的戰鬥里,秦人會有些不敵犬戎,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信念迫使他們不斷成長。
終於,他們練就了鐵血的體魄與勇猛戰鬥的精神。這樣的戰鬥能力成了他們後來征戰天下的大殺器。
2其二在腥風血雨中逐漸強大
孔武有力,不過能得一時風光。秦國能夠不斷崛起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他們雖然不受中原文化歡迎,卻積極向中原文化靠攏。這使得他們並不會只為一城一池的勝利而滿足。他們不似犬戎那般短視,只要物質得到滿足便不思進取了。
對於中原的富庶與威嚴,他們充滿了嚮往與渴望,這樣的渴望令秦人也要像中原諸侯國那般建立自己強大的國家。在得到周天子許諾的土地空頭支票後,秦人們便理直氣壯地開啟腥風血雨模式,不僅擊退了犬戎蠻族,更向巴蜀之地進發。
別的國家的臣民或許會計算戰爭的折損與危險,若是能安穩度日絕不願招惹戰事。可是秦人不同,他們本身的生存環境不佳,戰爭奪土是他們唯一前行的方向。
比起畏懼,他們更享受征戰掠奪的暢快,如此的戰爭慣性也是由一代代的秦人血脈相承而來的。與秦國疆土一起擴張的還有秦人洶湧的野心。
二、秦國君臣的努力鑄就了最終的統一
1其一秦國賢君輩出
人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如同一個國家無法決定自己的開局一樣。這是命運,無法改變。但是行走在命運中的人始終有選擇與改變的機會。秦國的開局若是放在一些心智軟弱的人手上,或許就沒有最後的一統天下了。
畢竟,並不是人人都能堅定信念,安於現狀得過且過才是人生常態。然而命運格外眷顧秦國,給了它艱苦的磨礪,又賜予它諸多敢於革新的賢明君主。
秦孝公大膽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嚴苛的法制之下,使得君權集中,硬生生將秦國從貴族腐敗的深淵裡拉了回來。便是這項變法令秦國開始超越其他國家。雖然齊國與楚國都深知貴族階層腐敗的危害,但終究沒能如秦國那般幸運革新成功。
秦惠文王更是一統巴蜀,徹底絕了秦國進軍中原的後患,並且擁有了富庶的補給地。再到千古一帝秦始皇,不談他的雄才偉略,單憑他在其他君王安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貪圖享樂時敢去想一統天下這樣的驚天偉業就足以睥睨眾生。
雖然很多人說秦始皇的勝利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但若不是這般氣魄的秦始皇,天下未必會迎來統一,坐上寶座的也未必是秦國人。
2其二秦國能臣輩出
秦國的先人用生命熱血打下了不錯的家業,後來繼承的子孫里也不乏能人輩出,終使得秦國越發強盛。反觀其他國家不是變法失敗,就是陷入皇權鬥爭,不斷內耗。而秦國卻如有神助總能快速地撥亂反正,使得整個國家的運行始終在軌道上。
大膽啟用商鞅變法最終取得改革勝利,後以張儀的連橫謀略擊潰其他諸國的合縱,范睢的遠交近攻可以說是秦國外交征伐上至關重要且濃墨重彩的一筆。
秦國不僅廣收賢士採納到極其重要的治國策略,更擁有大量軍事才能卓越的將領,尉繚、白起與王翦都是對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之人。
這些文人武將里不乏被他國排斥來到秦國謀生的人,在秦國他們受到極高的禮遇,君臣一心才能帶領著國家穩步前行。否則,猜疑叢生互不信任的情勢下如何能推動各類大膽創新的改革與舉措。秦國的統一從來不是某個人的功績,那是一代代君臣赤誠同心的必然結果。
三、為何戰國七雄中秦國能贏得最終勝利
1其一在邊緣化的環境里逆向生長
秦國能夠贏得最終勝利,表面自然是通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採取了正確舉措使得國力強盛的結果。深究起來,還是源自秦國的危機感與能動性。
秦國的危機感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與蠻族雜居的生存環境迫使他們不斷強大,另一個是源自中原文化對自身的疏離。正是因為秦國處於兩種文化環境的交界處,才會生出自己不屬於任何一方的危機感與失落感。
人們常說不在沉默中滅亡,便在沉默中爆發。沒有不渴求生存的存在,秦國在邊緣化的環境里自然選擇爆發。不似其他中原之國間的親厚與關聯,秦國知道即使自己一點點強盛起來與其他諸國建立關聯,這些國家與民眾都不會與自己親厚。
秦國的自卑感讓它走上了極端,那就是極端地自信直至自負。秦國的統治者們一直是帶著先人的自卑與自負走下去的,他們覺得若是將自己的弦放鬆些,可能會立刻迎來覆滅的危害。
雖然並不是每任君主都是那般英明神武,但整個秦國始終籠罩在不進則亡的危機意識里。或許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味,而戰火紛飛的時代,這樣的意識的確成就了秦國。
2其二年輕的秦國不受禮教桎梏
正因為秦國遠離中原文化輻射範圍,雖然嚮往中原的富庶與正統地位,但是秦人卻未受諸多禮法的桎梏,反而是經年累月的戰鬥讓他們學會實事求是,簡化生活不喜繁文縟節。所以在齊楚兩個強國里未能推行下去的變法,在秦國完成了。
雖然後來為了平息商鞅變法給貴族們帶來的怨恨,秦惠文王選擇犧牲了商鞅。但君主的集權制度已然在秦國確立,這為後來秦國重大舉措能推行奠定了厚實基礎。而齊楚卻因為貴族禮法的糾纏拖累最終命喪秦國之手。
也正是因為秦國的不拘一格,才使得諸多人才紛紛投入秦國門下,相比其他國家階層的森嚴與打壓,秦國是一個絕對有發揮餘地的舞台。在武將的激勵方面,秦國更是敢開先河,秦國的軍功制讓秦軍成為其他諸侯國眼中的地獄軍隊。
厚重的文化自然是一個國家的瑰寶,但不可否認地是太執著其中的國家很難完成改革,因為他們有太多的顧忌與不得不遵守的規矩。
3其三天命之主落於秦國
提到秦國統一,自然是不能繞過那個真正完成偉業的秦始皇。將統一天下提上章程並且一步步堅定完成的人便是他。他的雄才偉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有的人猜測秦始皇會走上這條無人敢走的路源自他悲慘的童年。
身為秦國質子的他在趙國受盡欺凌,看盡人間慘澹與涼薄人情。所以,他的性格剛毅決絕甚至帶著不可名狀的報復心理,仿佛全天下都虧欠他一般。也正是如此,他做事的手法很殘忍,斬草除根永絕後患是他的信條。
或許,當他從孱弱的孩子一步步走上秦國寶座的那天起,他領悟到任何遭受欺辱的人都有復仇的心思,落魄少年的翻身是欺凌者的噩夢。
所以為了讓自己遠離這樣的噩夢,徹底的打壓與征服才是最佳手段。如同成吉思汗降臨蒙古草原一般,秦始皇亦是天命之主,仿佛冥冥中註定被派往人間一統天下。
四、總結
秦國能夠完成統一大業離不開幾代人的辛苦經營,這令他們逐步變得強大。然而這天下根本不缺少強大者。如同這世間根本不缺少有才華的人一般。有能力只是成功的基本要素,能在波譎雲詭的局勢里躲過層層危機與封鎖,有秦國的努力更有時運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