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過風暴》:立意滿分,但不是一部好電影

2023-08-19     迷影生活

原標題:《我經過風暴》:立意滿分,但不是一部好電影

由佟麗婭領銜主演,路陽、王紅衛監製的《我經過風暴》已正式公映,作為我國第一部明確以反家庭暴力題材為主打點的院線電影作品,影片本身內容和後續引發的討論受到關注。

影片以佟麗婭飾演的主人公徐敏為核心,看上去事業體面風光、家庭和諧美滿的徐敏,實則一直遭受著在大學任職的丈夫陳均(吳昱翰 飾)的家庭暴力,當徐敏歷經種種曲折依然難以擺脫愈演愈烈的風暴之時,她只能毅然且決絕地選擇了一條令人唏噓不已的解決路徑。

整體而言,影片本身的出發點和立意是非常優秀的,家庭暴力問題是我們生活中真切鮮活的現實問題,也如影片中所言是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關注的立法和整治重點。

同時在體裁選擇上而言,影片也正和當下愈發熾烈和受到常態化關注的女性主義議題形成了契合與呼應,藉由院線電影的傳播力和滲透度,使得女性生存發展中面臨的很多問題得以被展示和看見,從而引發討論、關注,傳遞力量。

在拍攝過程中,製作團隊深度收集、研究了多起真實發生的家庭暴力案例,試圖從多維度多角度去拆解家庭暴力問題,並努力在成片中展現,在海報上也打出了「如有雷同,不是巧合」的宣傳語強調起材料研究的力度和真實性,在影片的片尾,在片尾曲的伴隨中,我們也看到了製作團隊採訪到的家暴受害者真實的情況和訴說,令人感喟和深思。

在受害者遭遇的苦難與痛楚之外,影片也試圖對家暴施暴者和家庭暴力在代際和家庭間的傳遞性做出描摹和探討。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施暴者陳均原生家庭的複雜性,我們可以看到他本身也是在一個環境不和諧的家庭中長大,一直不許他離婚的陳母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影片後段我們也能看到陳均的家暴行為在兩個小孩子身上帶來的連鎖效應,通過縱深和多維的視角,我們也能看到導演試圖全方位探討家庭暴力問題的野心。

不過影片本身除去題材選擇十分優秀之外,在成片中其實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

首先,現在的內地院線電影中「非電影」的電影越來越多,本片也無可避免地落此窠臼。

我們看不到導演利用電影自身的語言來講述故事,也難見導演對電影這一媒介自身所具有的表達能力的信賴,人物被情節拖著走,完全淪為情節附庸和工具喇叭,視聽語言被棄置,所有的要素均為命題而設卻又懸浮人物本身和影片之外。

影片中配樂使用的方式極為「電視劇風格」,已經到了損害影片表達的程度。

在很多場次中,重要節點與爆發點來臨前觀眾便已先被「劇透」,且在片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解釋性地使用配樂,不僅分散了觀眾對於表演的注意力和對情節的感受,而且對影片敘事表達力度造成了致命的削弱。

不是所有的情節點都必須配上緊張的音樂才有看點,觀眾才能看得明白,在這樣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中,配樂的濫用破壞了影像自身所能傳達的信息與力量。

其二,影片強調了是經由取材後進行的藝術創作,可惜在實際的成片中,無論是從劇情衝突和人物自身的設置上,我們可以能夠感受到的只是滿滿的拼湊感 。

從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可以想見導演試圖從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家庭暴力問題所牽扯的方方面面,可當所有問題不加思考地貼湊在主要人物身上便會造成極大的失真和失准。

我們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警察處理家庭暴力警情的困境,可以看到徐敏和陳均父母與親友們「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傳統落後的觀念,也可以看到出於維護自身社會形象而使得被害人對自身面臨的暴力處境的羞於啟齒,看到司法實踐中針對家庭暴力存證取證的艱難,看到家暴調解中調解人員在「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思想基礎上對調解的敷衍與畏怯。

可以看到相關人員在接訴應對中對受害者保護不足,可以看到施暴者以愛為名的控制、「鱷魚的眼淚」和虛假的懺悔。

也可以看到家庭暴力行為在代際間的傳遞與造成的惡果,看到身為一個女性和母親在遭受複雜情況下的搖擺、無奈和掙扎.......

這些影片中展現與揭露的問題都沒有問題,甚至其中任何隨意拿出一個都是能撐起一整部電影的篇幅,可影片試圖在101分鐘的有限里將所有上述問題都提及展現,就只會造成什麼都想要,但最後什麼都沒抓住的情況,毫無重點和主軸。

當所有的一切不加藝術統合,只是連續不斷地堆砌在人物身上時,人物本身便徹底失去了成立的可能性而完全淪為了命題的奴隸,完全失去了個性和真實感,也切斷了觀眾與人物共情,進入故事,引發思考的路徑。

此外影片的宣傳片、公益廣告感過於強烈,已經完全「背叛」了電影這一媒介自身。

在影片後段最關鍵的法庭戲後段,佟麗婭飾演的徐敏的台詞已經完全感受不到其作為一個「人」的存在,人物失去其自身所可能成立的所有依據依託,完全成為了口號宣講機,人物本身崩壞得一塌糊塗的同時也徹底切斷了觀眾的共情路徑。

作為第一部反家暴題材電影,本來我們期待能看到更多的突破與關懷,但各種原因之下,有些遺憾或許在今時今日在所難免,但無論怎樣,無論因為什麼原因,我們可以在大熒幕上看到這樣題材的作品多少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它提供了一個場域讓我們可以停下來花上時間思考一些問題,提供一個抓手和契機讓我們對一些問題坐下來探討,相信類似的題材在以後,一定會慢慢探索出適合的表達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b21592b62715a80f56b3ce6413c5b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