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發布5.5G商用方案,相關硬體需求增加,概念股已高漲!

2023-10-13     私募排排網

原標題:華為發布5.5G商用方案,相關硬體需求增加,概念股已高漲!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私募排排網」。

10月10日,華為在杜拜主辦的第十四屆全球移動寬頻論壇開幕,論壇旨在「共謀5G商業化的成功之道,共同加速5G-A邁向商用」。在論壇上,華為發布了業界首個5G-A全系列產品解決方案,相關新產品涉及TDD、FDD、毫米波、DIS、天線、微波MAGICSwave六大領域。

這裡的5G-A,全稱「5G-Advanced」,又稱「5.5G」,是5G的進階版。華為的5.5G已在今年的9月11日率先完成全部功能測試用例,為商用化做好的鋪墊。5.5G的商業化將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XR、智能駕駛和物聯網等應用場景將迎來實質性的升級。

5.5G將為6G的應用進行過渡和銜接,5.5G相關產業鏈各部件如天線、射頻和濾波器的需求大幅增長,近期相關概念股已高走。筆者在文末整理了產業鏈個股供讀者參考。

5.5G普及加快,賦能多個產業數字化升級

5.5G在技術上相比於5G在速率、傳輸時延、連接數量、帶寬和實時交互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升級,這與華為在5G傳統場景三角的基礎上實現eMBB(增強移動寬頻)、uRLLC(高可靠低延時通信)、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等能力不斷增強有關,將為多個產業的數字化升級賦能。

速率提升方面,5.5G要求下行速率達到10Gbps,而5G的要求是1Gbps以上,速率提升了約10倍。在6G時代超寬速率將有望實現,傳輸速率較5G再大幅提升10倍-100倍,峰值網速最高可達100Gbps。

在超高速率傳輸下,海量的數據將以毫秒級傳輸,在5.5G+雲+終端相互協助下,實時渲染和3D重建能夠把現實和虛擬世界深度結合,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和拓展現實提供了可應用落地的技術支持。

5.5G在延時方面也進行了升級,相比於5G有更低的傳輸時延。為未來6G時代,延時將降為0.1毫秒,是5G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替代傳統的有線傳輸通信網際網路,為機器與機器之間低延時的使用場景提供支撐。更低的延時能夠為遠程智能駕駛、工業自動化、車輛聯網駕駛,遠程醫療提供技術保障。

其次是連接數量增加,5.5G支持千億聯接的物聯技術,連接密度方面提升明顯。在未來,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項目中,需要聯網設備數量將指數級上升。海量容納的物聯技術能夠滿足整體項目的連接穩定性,拓展了更多的使用場景。

5G to B的萬物智聯已經過三年的發展期,在煤礦、港口、醫療等多個行業實現規模複製。5.5G時代,將進入工業生產核心環節,提供大上行、高精度定位等新技術能力。

天線、射頻、濾波器成為5.5G受益部件!

5.5G產業鏈上游環節包括,晶片和元器件領域,如射頻晶片、有源和無源光器件、濾波器和射頻電纜等;中游環節主要涉及到主設備及網架結構,包括微基站、網絡優化服務和路由器等,下游環節則涉及到運營商及終端應用。

以下是5.5G有望受益的上下游產業鏈個股,筆者根據研報上述分類及上市公司公告整理供讀者參考。

不過,與5.5G相比5G的升級主要集中在天線、射頻、濾波器這三個硬體上,因此需求也相比5G大幅增加。

超大帶寬頻譜和多天線技術兩大關鍵因素,實現了5.5G10倍於5G的傳輸速率。大規模天線陣列(Massive MIMO)提高了原5G通信系統容量和頻譜利用率的關鍵技術,但同時導致了5G宏基站的天線通道數量大幅增加。

由於頻譜換帶寬後,6GHz的覆蓋更差,需要通過升級的天線技術解決覆蓋問題。為彌補在6GHz赫茲在空間傳播的損耗,需要比現在大規模天線陣列(Massive MIMO)更強的超大規模天線陣列(ELAA),對5.5G的天線規模提出新要求。

從5G到5.5G的過渡中,5G的網絡框架沒有改變,而是主要通過射頻部分的改進、軟體升級以及AI賦能,釋放5.5G的潛能,適應對帶寬、頻效、能效等方面有不同要求的業務。

由於5G和5.5G基站增加的天線數量,將導致對濾波器的需求大幅上升。在5G基站中,應用了Massive MIMO技術和有源天線技術的單個天線需要64個濾波器,每個宏基站有三面天線的情況下,總計需要192個濾波器。在5.5G中,ELAA的通道數量增加至192個,需要576個濾波器,因此對濾波器的需求也呈倍增趨勢。

由此可見,天線、射頻、濾波器成為5.5G中需求增長較為明顯的硬體,以下是筆者根據研報和公司公告整理的基站天線、射頻、濾波器的相關個股,供讀者參考:

數據說明:本文所涉及的內容不保證數據完整性與準確性,分析結論僅供參考,所涉及品種均不構成實際投資操作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風險揭示:本文所涉的文章觀點,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場,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任何個人或機構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將其用於商業用途。轉載、引用、翻譯、二次創作(包括但不限於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現作品內容)或以任何商業目的進行使用的,必須取得我司許可並註明作品來源為私募排排網,同時載明內容域名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b18d00ba4d42f061c0d806815476a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