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個有「拖延症」的寶寶是什麼體驗呢?相信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拖延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做什麼事都很磨蹭、慢吞吞。
其實,孩子的磨蹭都是有原因的。
孩子為什麼會那麼磨蹭呢?
孩子在成長中也會有自己的生活節奏,我們需要尊重孩子並且努力幫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生活節奏。這裡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慢和拖沓是兩回事。
有的孩子的確做事會更慢些,孩子越小就越慢。但這絕對不是毛病。若父母常嫌孩子慢,過多催逼,或者乾脆替代,那麼問題就來了:一個真正拖沓、散漫、凡事不操心的熊孩子,往往就是這麼養成的。
如果生活中的事情都由父母包辦,孩子就會形成依賴性。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一做不好,身邊就會有大人著急忙慌地批評指責,與其聽嘮叨,倒不如乾脆拱手承認:「我就是做不好啊,那麼你都替我做了吧。」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們的催促成為了孩子條理性的殺手。父母越是催促,孩子越容易依賴父母,或者變得缺乏耐心,變得更加毛躁。
因此,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他們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點。學會放手,是父母的智慧。
孩子做事拖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三番五次地督促孩子。你可能同時給孩子下了好幾道指令,擾亂了孩子的注意力,結果呢,孩子的思維完全混亂了,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了。試想一下這個場景:
孩子回到家後,家長就問孩子作業多不多,做完了沒有,孩子剛坐桌子前準備學習,家長又說孩子的手那麼髒,怎麼不知道洗一洗呢?孩子去洗手,家長又說衣服上全是土,怎麼也不知道換一下呀?你的屋子亂得都進不了人了,快點收拾一下……
對大人來說,先做什麼事,再做什麼事,最後做什麼事,事先在腦海中是有一定規劃的,可孩子不一定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正因如此,他們才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指點。
因此,千萬不要同時對孩子提出兩個以上的要求,這樣做只會擾亂孩子的思維,讓孩子不知所措。
相信大家已經對孩子的「拖延症」有了一定的了解,這裡還為大家整理了一下幫助孩子擺脫「拖延症」的好方法,我們快來一起看看吧~
1、計時測定法:和孩子一起買一個小鬧鐘,通過計時閱讀,計時記憶,計時答題,計時勞動等小競賽激發孩子的參與感,讓孩子感受到「快起來」的成就感。
2、快有所值法:比如孩子提前完成一件事情後,節省下來的時間讓他自由支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集中注意力地快速完成任務後的快樂。
3、代價感受法:讓孩子自行承擔拖拉所帶來的後果,讓孩子意識到要為自己的拖拉負責,家長不要轉移或嫁接孩子本應自己體驗的感受。
4、一分鐘專訓:通過一分鐘跳繩,一分鐘拍球,一分鐘念課文等小遊戲給孩子一個時間量化的體驗,激發孩子有效利用時間的動力。
5、改善家庭環境: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一個可集中注意力的環境(安靜整潔、分類有序),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干擾,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掌握了這些小技巧,還要運用在生活中哦。讓我們一起努力,去見證孩子逐漸具有時間意識,逐漸擁有責任感,逐漸長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