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艷教授
- 為什麼有的人在戀愛中不僅能獲得滋養,而且能給予對方提供「情緒價值」,能把安全感無窮無盡給到伴侶?
為什麼有的人戀愛關係中,喜怒不形於色,儘管情緒在心中已經「翻江倒海」,感到壓抑委屈,表面仍表現得「風平浪靜」?
為什麼有的人在一段關係中總是缺乏安全感,容易多疑猜忌伴侶?
為什麼有的人堅持獨身,甚至恐懼建立戀愛關係?
為什麼有的人戀愛關係中,喜怒不形於色,儘管情緒在心中已經「翻江倒海」,感到壓抑委屈,表面仍表現得「風平浪靜」?
為什麼有的人在一段關係中總是缺乏安全感,容易多疑猜忌伴侶?
為什麼有的人堅持獨身,甚至恐懼建立戀愛關係?
這些與我們童年期建立的依戀模式密切相關,這些依戀模式的影響會延續到我們成年,凸顯在親密關係的建立上。根據一個人的「迴避親密的程度」和「是否焦慮於被拋棄」的強弱,心理學家將依戀類型分為4種: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及混亂型。
01
安全型依戀
童年期:孩子會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需求十分敏銳,例如「餓了有奶喝,哭了有人抱」。父母在身邊時,孩子既能享受與父母的互動,又能獨立在自己的世界裡玩樂;父母離開時,會感到情緒低落,但相信不會被父母拋棄,父母回來時又能被安撫。
戀愛中:長大後表現得溫暖有愛,安全感充足,信任伴侶。能適應獨處,不會患得患失、擔心被拋棄,而且不會抗拒戀人間的親密行為。對於戀愛相處中的矛盾、爭執能積極解決。在伴侶有壓力時能提供支持,自己遇到壓力的時,也願意求助。安全型依戀的人是「情緒穩定的伴侶」。
02
焦慮型依戀
童年期: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回應斷斷續續、甚至沒有,無法確認自己是安全的、被無條件愛著的。孩子容易「很黏」父母,擔心父母離開,自己玩時會時刻關注父母動向,對於父母離開會表現得強烈抗拒或大哭大叫。
戀愛中:由於從小沒有一個穩定溫暖的依戀對象,所以成年後內心有「空洞、破碎」的感受,情緒敏感,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總想尋找一個能陪伴、安慰自己的人。在親密關係中,常常表現為 「戀愛腦」,渴望與伴侶產生強烈的情感聯結,否則會感到異常的孤獨,甚至「被拋棄」。因為害怕被拋棄,會時刻關注伴侶的一舉一動,確認對方是否愛自己,將對方牢牢綁在身邊才感到安全。
03
迴避型依戀
童年期:孩子兒時經歷父母各種拒絕、敵對、苛責或者情感忽視,很容易覺得父母疏離而冷漠,難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了避免感受到痛苦,孩子會把情感壓抑在內心,不期待父母回應、支持。對於父母離開後回來,即使內心波動,仍表現得冷漠。
戀愛中:雖然內心渴望愛,但又害怕、迴避深度的情感聯結,隨時隨地都準備著 「全身而退」。在親密關係中很難信任伴侶,過分追求個人獨立,強調私人空間。既不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希望伴侶對自己產生情感依賴。不太關心親密關係發展,在戀情進展到穩定階段後,也可能出現冷漠和退縮,因為害怕自己陷得太深,常常會告訴自己不能在關係中陷得太深,關係深入之後反而更想逃避。
04
混亂型依戀
童年期: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不僅不能獲得父母的響應,甚至被父母忽視、遠離、驚嚇、暴力等對待,孩子對親密關係產生抗拒,無法建立穩固的情感依戀。孩子與父母之間總是出衝突,父母離開時會慌亂;父母回來時,也會不知所措,可能會一邊尋求安撫,又一邊極力反抗,行為反覆無常。
戀愛中:極度缺乏安全感,無法與人建立長久的親密關係。這種類型的依戀者兼具焦慮型和迴避型的特點。對於親密關係始終抱著質疑和不信任,內心矛盾而衝突,伴侶靠得太近會表現抗拒和迴避;但對方稍微冷漠又會感到焦慮不安,害怕對方離開。遇到矛盾和衝突,時常對伴侶冷暴力。而且很容易陷入到多角或混亂的關係之中。
人的依戀類型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即使童年沒有安全依戀的對象,在長大後,也可以被更積極的關係所替代;人們也有能力和不同的對象形成不同的依戀關係,比如和父母是不安全的,但和愛人是安全的。通過心理成長,必要時接受適當的心理諮詢,逐漸成熟,對世界和他人的理解越來越多,慢慢建立起不同於早年的全新關係,修正和發展依戀模式,帶著信任和伴侶一起成長,一起擁有安全型依戀模式。
醫學指導:李艷,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任中醫師,國家2級心理諮詢師。現為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專科主任。獲得廣東省傑出青年中醫藥人才稱號,廣東省中醫院青年名中醫、羊城好醫生稱號。現任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睡眠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臨床心身醫學和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師承北京廣安門名中醫仝小林教授、陝西中醫學院張學文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河南中醫學院李發枝教授,在中醫學術和醫德醫技方面深受名老中醫薰陶。在多年的臨床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傷寒六經」「脾胃論」為主的中醫理論指導體系,尤其擅長運用「傷寒六經辨證」「脾胃論」相關理論指導治療焦慮障礙、抑鬱發作、睡眠障礙、驚恐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睡眠相關疾病。
接受過系統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婚姻治療、家庭系統排列、沙盤治療等各流派心理治療專業培訓,靈活採用個人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家庭系統排列、沙盤遊戲、情志相勝療法等多種療法,病種涉及各類睡眠障礙、抑鬱發作、各類神經症、人際關係困難,青少年情緒行為障礙、婚姻家庭關係異常、親子關係異常、職業適應困難等各類心理障礙。
出診時間:周一、三上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門診心理睡眠科),周四上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西區五樓特需門診)。
本期作者
楊玲玲
副研究員、主治醫師、中級心理治療師。
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師從中國科學院仝小林院士;博士研究生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主攻抑鬱、焦慮及失眠相關研究。
臨床擅長:中西醫結合心理治療診治抑鬱症,焦慮症,失眠和心身障礙,以及疾病康復與藥物副反應的中醫綜合干預。
出診時間:周二全天、周三上午、周四上午。
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專科簡介
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專科成立於2005年,建科14年來,發展迅速,診療病種全,綜合服務能力強,全國影響力大。專科目前擁有臨床醫生9人,心理治療師3人,年門診人次超過30000,純中醫藥治療率接近95%,有效率達80%以上。
心理睡眠專科針對病種涉及各類睡眠障礙、精神障礙、心理障礙及一些疑難雜症。並調整人際關係不良、親子關係異常、學習障礙、青少年適應障礙、婚姻關係異常等。
科室臨床診療過程重視軀體治療以及心理治療,根據個體需要,治療方案高度個體化。有選擇性結合中藥湯劑、針灸、心理治療、物理治療。開展個人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睡眠認知行為治療、催眠療法、沙盤治療、針灸等特色療法,臨床療效顯著,中醫特色突出。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專科 楊玲玲
執行編輯:張靚雯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