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軍工曾經輝煌時,能造槍、造炮、造坦克,如今為何沒存在感?

2023-12-12     吳忠強

原標題:捷克軍工曾經輝煌時,能造槍、造炮、造坦克,如今為何沒存在感?

提及捷克斯洛伐克,歷史愛好者很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其昔日輝煌的軍事工業。在20世紀之前,捷克斯洛伐克地區深受奧匈帝國統治,其中捷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由奧地利管控,而斯洛伐克則歸匈牙利支配。由於擁有豐富的煤鐵資源和奧匈皇室的大力推動,捷克在19世紀崛起,成為工業區的典範。1918年,一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而捷克斯洛伐克則在帝國的廢墟上建立,繼承了當地先進的工業體系。

二戰爆發前,捷克的軍火工業已相當繁榮。在此期間,中國的抗日軍民手中所用的「捷克造」武器,如ZB-26機槍,就是捷克軍事工業的傑作之一。捷克布爾諾兵工廠在1927年至1939年期間向中國出口了超過3萬挺ZB-26機槍,成為中國兵工製造的基礎。這段歷史成為捷克斯洛伐克軍事工業輝煌時期的象徵。

然而,1945年二戰結束後,捷克軍事工業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式微。相反,得益於蘇聯的默許,捷克斯洛伐克的軍工在1950年代迅速發展。但在蘇美冷戰時代,捷克的軍工產品卻在全球衝突和戰爭中廣泛存在,成為世界主要軍火出口國之一。到了1984~1988年,捷克的武器出口總值達27億美元,在16個主要軍火出口國中位列第7。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甚至被形容為「地地道道的軍火販子」。

然而,隨著80年代末期的東歐劇變,捷克的軍事工業逐漸喪失了昔日的輝煌。在90年代,捷克的工業體系逐漸沒落,而軍火生產更是急劇減弱。2000年,捷克的武器出口額銳減至1億美元,再也難以維持其曾經的代表性地位。斯洛伐克的情況更為糟糕,東歐劇變後,斯洛伐克國防工業部門有著超過38000人的失業人口。

對於捷克軍工沒落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存在「偏科」問題。在20

30年代,捷克的武器出口量曾占世界總量的30

40%,但其其他工業生產相對滯後,與美、蘇、德、英、法、日等國相比顯得不足。這種「偏科」現象對軍工產業造成了一定的制約。

其次,地域間發展不平衡也是一大因素。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合併時,捷克是相對發達的工業地區,而斯洛伐克則相對落後。這導致捷克與斯洛伐克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影響了整體水平。即便在蘇聯的要求下,通過對捷克地區資產的抽取來對斯洛伐克進行補貼,這種措施也會損傷捷克人的生產積極性。

第三,技術更新滯後。捷克的軍工是由奧匈帝國建設而成,屬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然而,80年代起,隨著世界科技的飛速發展,主導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湧現。在這一時期,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以及捷克未及時進行技術變革,導致其在科技上逐漸敗北。

最後,失去了蘇聯的支持也是造成沒落的原因之一。冷戰時代,捷克是華約集團的武器生產國,得到了蘇聯的資源傾斜和華約、經互會其他國家的配合。然而,隨著蘇聯解體,華沙條約集團解散,這種支持就不復存在。捷克遭遇了劇變的陣痛,失去了蘇聯的支持,導致國內經濟面臨困難。

綜合來看,捷克軍事工業的沒落歷經八十多年。產業間發展不平衡、地域間發展不平衡、技術逐漸滯後以及蘇東劇變後所帶來的歷史環境變遷,都是導致這一沒落的重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a96df2366fb597cd9bcb8fb3b6cff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