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關注丨走出防治誤區,守護健康人生!專家提醒:糖尿病症狀隱匿強風險高應及時醫治

2023-11-14     蘭州日報

原標題:日報關注丨走出防治誤區,守護健康人生!專家提醒:糖尿病症狀隱匿強風險高應及時醫治

11月14日,我們迎來第17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主題是「了解風險,了解應對」。連日來,蘭大一院、蘭州市一院、蘭州市中醫院等醫療機構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糖尿病防治教育、宣傳和公益活動,旨在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糖尿病,使公眾認識到糖尿病的嚴重危害;使糖尿病患者通過健康教育,增強防治意識和技能,規範胰島素注射,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數第一位的大國,2型糖尿病總體患病率上升至14.92%。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對人們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糖尿病是失明、腎衰竭、心臟病發作、卒中和下肢截肢的主要病因。然而,70%至80%的糖尿病症狀比較隱匿,大部分患者是通過體檢或在進行其他疾病檢查時才發現自己血糖高。在採訪中,專家告訴記者,公眾對糖尿病存在很多誤區和盲點,因此,了解自己的患病風險和患病後如何應對,顯得至關重要。

不良生活方式帶來「富貴病」

11月10日,市一院內分泌科醫護人員在七里河區敦煌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協助下開展了活動。活動覆蓋周邊6個小區的居民,共有200餘名群眾前來就診,醫護人員為他們測量了血壓、血糖、評估併發症的風險,並贈送糖尿病宣教資料冊百餘份,測血糖、測血壓共216人次、諮詢指導85人次。

11月13日的義診活動中,蘭州市中醫院糖尿病科醫護團隊為參與群眾免費測血糖、測血壓、健康科普並發放健康宣教資料80餘份。

「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2型糖尿病患病人群達14.92%左右,近年來呈現持續走高態勢,年輕化趨勢明顯。」蘭大一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韓婕告訴記者,早在1980年我國在蘭州市進行了第一次糖尿病普查,當時的患病率僅有0.67%。糖尿病是名副其實的富貴病。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在40多年間裡不知不覺翻了幾十倍。

如今,不良生活方式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活動量減少、體力勞動減少,生活節奏快使點外賣和外出就餐的機會增加,年輕人人手一杯奶茶,含糖飲料的過量攝入,這些都成為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記者了解到,若一個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等直系親屬中有人患糖尿病,在這樣的遺傳背景基礎上,這個人的患病幾率會大大增加。

處於糖尿病前期要引起重視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大部分人對「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血糖達到多少就可診斷糖尿病?」等關鍵性問題,要麼知之甚少,要麼語焉不詳。臨床中,很多患者並不是因為懷疑自己得了糖尿病而來就診,他們往往是通過例行體檢或是在進行其他疾病檢查時才發現血糖異常。

據介紹,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超重人群易患糖尿病;人口老齡化、精細加工食物及油炸油煎食物攝入過多、大魚大肉、不愛運動,再加上久坐的生活方式也增加了糖尿病發生風險。需要指出的是,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達20.1%,相當於大約每5位成年肥胖患者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

血糖達到多少診斷為糖尿病呢?我國採用的標準是:糖尿病症狀(高血糖所導致的多尿、多飲、多食和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加空腹血糖≥7.0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或OGTT(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大於等於6.5%,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另外需要認識到的是,糖耐量減低(IGT):指的是空腹血糖<6.1mmol/L和葡萄糖耐量試驗餐後2小時血糖≥7.8mmol/L但<11.1mmol/L;空腹血糖受損(IFG):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及75g葡萄糖耐量試驗餐後2小時血糖<7.8mmol/L,這部分人群稱為糖尿病前期,也需要引起重視,進行干預。

韓婕告訴記者,我國有3.5億人處於糖尿病前期,他們由於各種原因對此渾然不覺。

妊娠糖尿病影響母嬰兩代人

近年來,國家鼓勵生育二孩三孩,這一舉措使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有所增加,妊娠糖尿病也隨之增多。韓婕說,孕婦肥胖或者患糖尿病,使後代糖尿病發生風險增加二到四倍。妊娠糖尿病會造成不良的妊娠結局,如早產、流產、孕育巨大兒、剖宮產率增加等。

韓婕表示,如果孕婦發生妊娠糖尿病後能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可很大程度避免不良後果。以前建議在懷孕24周到28周時篩查,現在提倡早期篩查,提前至孕十幾周去做監測,這樣有利於早期發現問題。

新晉媽媽妊娠結束後並不能代表可以高枕無憂,還需要繼續監測3到6個月,複查糖耐量、胰島功能等,如果無法恢復,將進展為2型糖尿病。「懷孕時確診妊娠糖尿病,生產後沒有科學管理,雖然沒有症狀,但發現時血糖已經非常高了。這種情況不少見。」韓婕說。

據介紹,糖化血紅蛋白是非常重要的指標,能夠反映近三個月血糖控制平均水平。建議數值在5.5以內才可妊娠。不僅是妊娠期間需要關注糖化血紅蛋白,建議糖尿病人三個月監測一次,高危人群一年監測一次。

兒童糖尿病影響身心健康

來自臨洮的小林今年14歲,身高一米七,體重達到90公斤。小林一頓能吃一斤肉,吃不過癮不罷休,越胖越不愛動,不良的生活方式使他得上了2型糖尿病。除了口服二甲雙胍,小林遵醫囑堅持低熱卡飲食,增加體育運動,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現在血糖控制得不錯。

在省城的綜合醫療機構內分泌專科,記者了解到,兒童糖尿病患者中最小的只有七八歲,12歲到17歲的青少年也不少見。針對這種情況,醫生說:「我們不提倡過度喂養,這可能會造成兒童肥胖,兒童肥胖者就是2型糖尿病的潛在人群。」

2型糖尿病會增加患癌風險

「2型糖尿病會明顯升高十多種癌症風險。」韓婕介紹說,一項權威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要高度警惕各種癌症風險,尤其在發病後6到8年內,有10多種癌症風險會明顯升高,前三位是肝癌239%、胰腺癌107%、食管癌85%。

韓婕告訴記者,2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務必要做好癌症預防工作,積極治療控制好血糖,嚴格控制熱量攝入,保持健康體重,戒煙戒酒,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少食紅肉和加工肉,減少糖鹽油的攝入量,加強運動,可以降低癌症發病風險;同時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必須做好定期癌症篩查,體檢時除了常規檢查、B超、CT外,不要忘了胃鏡腸鏡檢查。

糖尿病併發症致殘致死

韓婕告訴記者,糖尿病本身不可怕,但併發症危害大,併發症主要分為急性和慢性。其中急性併發症死亡率最高,需要進行搶救,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常見於感染、胰腺炎、心肌梗死、突然停用胰島素等誘發。

最常見的是慢性併發症,主要是人體的血管(大血管及微血管)、神經、器官等長期「泡在蜜罐」中,造成心血管、腎臟、眼睛、神經等器官損傷,形成一系列併發症,使生活質量下降,治療費用增加,導致致殘,甚至死亡。

糖尿病危害心腦血管,主要見於冠心病(心絞痛、心梗),卒中(腦梗、腦出血)。糖尿病相關眼病主要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患者可出現視力模糊或輕度下降,嚴重會引起失明,應引起警惕。糖尿病腎病早期可無明顯症狀和體徵,尿常規檢查多不能發現,易造成漏診。患者發展至後期可有下肢重度水腫,腎功能衰竭,甚至產生尿毒症,是透析的首要原因。糖尿病足是最嚴重的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嚴重者可能導致截肢和死亡。據估計,每20秒鐘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而截肢。

記者手記

我國慢性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機構對城鄉居民進行科學的慢病管理,還有,醫保給慢病患者提供了經濟上的保障。儘管如此,慢病管理依然面臨很多問題。

很多患者對慢性病認知不足,像高血壓,一旦控制不好,會引發腦卒中、房顫、心臟肥大,嚴重者還會引發腎病;糖尿病控制不好,會引起視網膜病變、腎功能損害,還會引發冠心病……因此提升全民的慢病認知度很重要,讓老百姓了解慢病的危害,進而引起重視,是阻止慢病嚴重化很重要的一步。

除此之外,我國慢病群體數量龐大,醫務人員數量有限,每個醫生能觸及的患者有限,因此需要藉助網際網路醫院等手段來增加患者的就醫途徑,同時也要提升社區醫生的慢病管理水平,增強老百姓留在社區就醫的信心。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曉芳 文/圖

編輯丨馬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a28d0a6d76d604dc8d4e42ac663dd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