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強降雨導致我國南方多地出現內澇、山洪等災害,6月2日至7月10日,中央氣象台連續39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近期多地持續炎熱,北京昨天最高氣溫達到40℃。截至24日,中央氣象台已經連發9天高溫預警,預計到7月底,我國高溫的範圍將進一步擴大。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而今年的天氣還有一個「異常」的地方,就是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7月至今還沒出現。
這樣的「異常」到底正不正常?昨晚《新聞1+1》評論員白岩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
一、梅雨時間長、雨量大、強度大致多地汛情複雜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形勢非常複雜。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梅雨開始早,持續時間長。今年江南、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區的入梅時間分別比常年同期偏早了7天、5天和11天。入汛以來經歷了9次強降雨過程,全國64%的縣都出現了暴雨天氣。
雨量大。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超6成,是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降水強度大。南方多個縣市日降雨量突破歷史紀錄,部分地區單日雨量達到一年總雨量的20%到30%。
二、多地氣溫創同期新高,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
賈小龍表示,今年6月以來,江南南部和華南地區平均氣溫創歷史同期最高,部分地區高溫日數比常年同期多了5到20天。根據目前預測,8月份,隨著副高的北抬,我國的雨帶會向北抬,南方大部地區可能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將出現持續晴熱高溫少雨氣候。
全球變暖對我國影響明顯。過去60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數每10年增加0.5天。如果不加控制,高溫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將明顯增長。
三、今年或現1949年來首次7月「空台」
從常年來看,7月進入颱風活躍期。現在7月份都快結束了,颱風還沒來,颱風去哪兒了?
賈小龍表示,一般年份,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區會生成26至27個颱風,其中6至7個會登陸我國。今年到目前為止生成的颱風只有2個,7月還沒有颱風生成。
今年入夏以來,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偏南,使得颱風生成源地——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對流活動受到極大抑制,使其缺少最關鍵的環境條件,擠壓了颱風生存空間。
今年副熱帶高壓長期偏強,不僅使得其控制中心颱風少,也使得江南等地入梅偏早和梅雨「暴力」。
異常氣候是 怎麼形成的?
賈小龍表示,造成今年南方持續性強降雨,有兩個方面成因:
冷暖空氣對峙。去年秋季開始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副熱帶高壓顯著偏強,氣流把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源源不斷輸送到我國南方地區;北方強冷空氣活躍,冷空氣南下,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交匯,使梅雨鋒偏強,降雨明顯偏多。
中國為何易受到極端天氣影響?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表示,我國幅員遼闊,各個氣候帶可能出現的災害天氣都會在我國出現,起碼有30多種主要氣象和次生災害會在我國不同的季節發生。
極端天氣如何應對?
專家表示,隨著雨帶的北移,江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已經「出梅」,華北雨季開始了,此外,北方地區海河流域、黃河上中游以及松花江流域、遼河流域可能有比較嚴重的汛情,要特別關注防汛準備。
農業生產最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 要未雨綢繆
朱定真表示,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國有很多對氣候極端性的暴露度和敏感度都較高的地區,對氣候的少許變化,反應或反饋會比較明顯,這個特別要當心。
農業生產最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科學應對。
點擊觀看完整視頻
來源:央視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