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即將過去,在過去的一個月裡面。
可以說,有驚喜有期盼,還有意外。
這其中一個意外,就是馮小剛導演的《只有芸知道》,起初,對於它並沒有抱很大的希望,因為「自古諧音必爛片」這仿佛是國產片擺脫不去的定律。
但因為一個人,卻同樣期待。
他就是馮小剛,作為中國最早有號召力的導演,特別是賀歲片,總是少不了他的身影。
比如,2017年上映的《芳華》,就是以嚴歌苓的小說為劇本,創作的一個關於七八十年代文工團的青春和回憶。
再往前,2008年的《非誠勿擾》,2003年的《手機》,以及1997年製作的的首部賀歲電影《甲方乙方》。
可以說,關於他的電影,特別是賀歲片都備受關注。
不過,這部電影也與以往的電影,略有不同。
他是以一個外者的視角,去看待這一份相濡以沫,感情真摯的愛情。故事則是改編自他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
他的朋友叫張述,在2015年離開了馮小剛的團隊,前往了義大利享受餘生。
四年過去,馮小剛終於將朋友的故事拍成了電影。
講述的是一位異國他鄉漂泊的青年男子隋東風與妻子羅芸結識,彼此相依相靠,到妻子去世為其完成遺願的感人故事。
而本片的主人公張述也與馮小剛相識多年,他見證了兩人之間真摯的愛情。
故事以隋東風夢見妻子回來開始,在夢中,羅芸責怪他,在屋子裡抽煙,房間凌亂不堪,並在整理完被子之後離開了。
恍然間,才發現羅芸已經離開了人世。
電影以一種傷感,悲劇的氛圍開頭,更揭示了這段愛情的最後結局。那他們的開始又是怎樣的呢?
隋東風和羅芸都是北京人,在紐西蘭的一味房租家裡相遇了。
曾經的他們,在背景可能有許多次擦肩而過的身影,但都沒有說上一句話。
直到紐西蘭,兩人才真正的相識。
有時候緣分就是這樣的令人意外。
從隋東風的身上,有著北京男孩的種種特質,樂觀開朗,風趣幽默,甚至喜歡貧嘴。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樣。
而羅芸呢,則是一個乾爽直接,甚至有些心思內斂,不善言辭,一副冷美人的模樣。
起初,兩人的交流都是依靠紙條。比如,不要動晾曬的衣服,並把飯碗洗乾淨。
相遇,就是在一個兩人難得的休息中結緣。
隋東風吹的一口好笛子,羅芸的則是喜歡音樂,兩人就這樣互生好感。
之後,更在林太太的撮合之下,從舍友成為了情侶。
緊接著,兩人便告別了林太太,前往了克萊姆小鎮,開了一間餐館,過著屬於自己的日子。
至此,可以看出。
每一份美好愛情的初始,都是令人充滿了憧憬。
但同時與之相伴的還有孤獨。
他們作為上世紀的年輕人,憑著一腔熱血,走出了國外。在網絡不發達的那個年代,和親人交流的唯一方式就是寫信,或者打電話。
這樣的情況,對於異國他鄉漂泊的兩人,怎能又說不出的孤獨。
然而,兩人就這樣一見鍾情,彼此相愛了。
一段合租的經歷,讓他們成為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們的愛情,像極了童話故事。
但最後隨著芸的離去,留給隋東風的依舊是難以望到頭的孤獨。
如同,羅芸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看見鯨魚,而鯨魚對於他而言,則是象徵著安全。甚至,在他們的床頭,繪製了一副無比逼真的鯨魚畫。
但最終,羅芸依舊沒能看到鯨魚。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他們是兩個在異鄉漂泊的靈魂,同時和他們同樣遭遇的還有一條流浪狗,布魯。
它也可以說,是兩人彼此最親密的夥伴。
彼此間相依相伴,互相扶持。成為了孤獨之中最堅強的依靠。
同時,對他們而言,還有一種樂觀與悲觀的態度。
隋東風樂觀,羅芸則是悲觀。最有意思的是兩人求婚的那段時光,隋東風求婚,羅芸則是一口回絕,理由是「我運氣不好,不想連累別人」。
由此可以看出,她身上那種沒有安全的宿命感,讓他充滿了悲觀。
以至於,不想連累隋東風。
但面對隋東風的樂觀,仿佛是一把開羅芸這把鎖的鑰匙,性格間的互補,讓兩人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正所謂「世間最好的愛情,莫過於志趣相投又性格互補」,這也成為了兩人相濡以沫十幾年的秘訣。
從他們身上,可見愛情並不一定要求時刻的完美,更多的是一種包容,一種彼此欣賞的態度。
當擁有的時候,就是努力去珍惜,這樣只有失去的時候,不會後悔。
如同,他們彼此間的愛情,平淡無華,但又處處充滿了溫暖。
不得不令人深深的感動。
人生,就是一個失去的過程。如同電影中的一句話「半路留下的那個人。苦啊」。
但真正的失去之後,也不意味著沒有了美好的生活。畢竟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消逝的那一天。這一切終將會失去,我們更應該倍加珍惜。
儘管,影片對於兩人之間的刻畫,過於美好,故事過於煽情。但愛情在人們心中,這不就是它原來的模樣嗎?
這濃濃的愛意,就是這個世界最好的「煽情」。
不得不談的,這正是這段暖人的愛意,成就了馮小剛這部「年度最動人」的愛情片。
鏡頭的細膩刻畫之下,帶給我們的是久違的感動。
我特別喜歡這句話「生命是花,愛是蜜」,一段美好的愛情,不僅能讓人感動,更應該懂得珍惜。
珍惜眼前人,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
對於此,你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TP0XW8BMH2_cNUgcAI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