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虛構之間,有的是生意,有的是算計

2022-05-31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歷史和虛構之間,有的是生意,有的是算計

1,另類求職

漢,初平二年,劉備在公孫瓚手下任平原相的時候,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剛一到任劉備就設宴款待縣裡有頭有臉的人,開席那天來了很多人。

有一個賓客擠出人群,對著劉備深深一揖,然後告訴他一個壞消息。

自己是來刺殺他的,要刺殺劉備的是平原縣富戶劉平,但是看到劉備如此禮賢下士,寬宏待人,自己有點下不去手。

說完拱拱手,瀟洒離去。

幸虧這刺客有點不按常理出牌,不然劉備可能就是一具屍體了,這讓劉備驚出一身冷汗。

看完劉備的故事,秦始皇氣的跳腳:荊軻你看看,你看看,我比劉備勤奮多了,為啥你就看不到呢。

荊軻:因為我有職業道德。

被刺殺,但是刺客沒有職業道德的故事,後來好像成了一個固定套路。

康熙十二年,康熙撤藩,引發三番之亂。

三番之亂打了好幾年,呈膠著狀態。

戰爭打得其實是後勤補給能力,當時清朝負責後方調配糧草,招募兵士的是索額圖。

吳三桂打得很憋屈,於是想來一次斬首行動,派人去京城刺殺索額圖。

解決一人從而解決天下。

這天,索額圖正在辦公,工作到深夜忽然發現桌子邊多了一人。

這人是個壯漢,修髯偉貌,穿著夜行衣但是沒有戴口罩。

屋裡沒人,索額圖也不慌張,從容道:是吳三桂派你來殺我的?

壯漢點點頭。

索額圖說:那你就把我的頭砍了拿走吧。

那人跪倒說:如果想要害您,我早就動手了,我觀察了您幾天,發現您料理軍務一夜一夜地不睡覺,把國家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我知道你是一個好官,我對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那裡還敢刺殺您呢?我闖進相府已經犯了大罪,您殺了我吧。

若果害公,早取公首領去,不待公命也。吾至良久,見公批示軍機,咸如身至其地,料理軍書,竟夕不寐,誠良相也。某雖愚,豈敢刺賢相?

索額圖笑著揮揮手說:你走吧。

第二天,那個壯漢又來了,長跪在索額圖腳下說:我願意給您當牛做馬供您驅馳。

索額圖收留了他,後來把他當成心腹。

康熙四十二年索額圖因罪下獄,壯漢不知所蹤。

白袍同學嚴重懷疑,刺殺索爾圖,很大機率是索額圖自編自導親自參演的一場戲,為的就是向康熙展示自己有多麼重要,重要到吳三桂都想刺殺自己,自己有多勤奮,勤奮到刺客都被感動了。

索額圖一定熟讀三國。

2,智慧牛人

中國傳奇故事,如果要想好看,必須要有一個諸葛亮式的人物,能夠預判形勢,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不管多麼棘手的一件事,不管多麼難以完成的任務,只要他們一出場,就穩了。

這種人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比如電視劇《琅琊榜》中梅長蘇,就是諸葛亮式的人物,他雖然隱於暗處,卻把朝政把玩與股掌之間,朝臣的任免都在他的算計當中。

琅琊榜之所以大火,很大原因是有梅長蘇這種逆天智慧的智者,中國人是很喜歡在故事中加入這種半仙式的人物人設。

所以每個朝代都會有一個半仙式的人物出場,代表那個時代最高智慧。

比如三國中的諸葛亮,封神中的姜子牙,楚漢故事中運籌帷幄的謀聖張良。隋唐故事中的牛鼻子老道徐茂功,明朝故事裡算無遺策的劉伯溫。

即使像《水滸傳》這樣的草莽故事,也捧出來一個拿著羽毛扇子的低配版諸葛亮,雖然他叫吳用,但是很有用。

在經典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這個擁有逆天智慧的人是一個半虛擬人物,鄔思道。

扶持胤禛登基坐殿以後,鄔思道很聰明地選擇了,急流勇退。在朝廷大臣的幕府之間遊走,做到了既隱居又讓雍正看到自己。

這種退場方式其實很有戲劇性。

雍正奪嫡時有沒有鄔思道不太好說,因為鄔思道的存在在正史中就是一句話,一次田文鏡給雍正上請安摺子,雍正回了一句:

朕安,鄔先生安否?

據此才繁衍出後來精彩紛呈的鄔思道給雍正出謀劃策奪嫡的故事。

甚至清末進士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中說,田文鏡死後,鄔思道失蹤了,據說是進宮幫助雍正辦差去了。

這可能是二月河創作《雍正王朝》最初藍本。

歷史上鄔思道也許沒有參與奪嫡這事兒。

但是故事中,因為鄔思道的存在,讓雍正奪嫡變得精彩紛呈。

三,都是生意

看看歷史又是就是一個講故事的過程,歷史也許一塌糊塗,但是只要故事講得好,同樣精彩紛呈。

因為虛構的故事能改變人們的認知,比如體現劉備仁義的事情很多,但是很多可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一個刺客因為看到劉備的工作都不忍心對他下手了,瞬間劉備仁德的形象就立住了。

比如索額圖也許工作很努力,但是領導康熙看不到啊,怎麼辦?

來個刺客。

當然有的虛構故事是為了給自己加戲,有的虛構故事就是為了利益。

比如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這個提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回家去問問你們的父母,他們也許知道,不遠,上世紀九十年代。

歷史上原本沒有四大名著。

江湖上長期流傳的說法叫四大奇書。

從明代到清朝,這四本書一直是:

《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遊記》

《金瓶梅》。

一本歷史,一本草莽,一本神魔,一本世情。

《紅樓夢》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很神秘,但是銷量和影響力不如另外四本書。

四大奇書除了三國,在明清長期是禁書榜上的常客,三本書,穢淫,穢盜,映射嘉靖。

但是到了民國,由於胡適蔡元培等學者的力推,紅樓夢成了顯學,甚至衍生出專門研究紅樓夢的學派。

《金瓶梅》寫得雖好,但是不堪的描寫太多,容易教壞小朋友,不太適宜推廣,所以金瓶梅一直呈半地下的狀態流行。

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對知識渴求,很多書被翻印,其中就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出版社為了多賣書,仿四大奇書體例搞出了四大名著套裝。

這樣賣書不是一本一本地賣,而是一套一套賣,利潤豐厚了四倍。

一切都是生意。

文:薛白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9e69949bfb5f37f7b4c10b47629eb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