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斷兵馬俑手指被輕判?損毀文物的心靈都很醜陋,不管以什麼理由

2023-04-16     浩然文史

原標題:掰斷兵馬俑手指被輕判?損毀文物的心靈都很醜陋,不管以什麼理由

掰斷兵馬俑手指被輕判?損毀文物的心靈都很醜陋,不管以什麼理由

#大有學問#

被折斷的兵馬俑拇指

一個不好的消息!兵馬俑在境外被掰斷手指,毀壞者美國青年或許被輕判!中國人無法接受,當成寶的兵馬俑被這樣對待!肇事者被這樣對待!

2017年12月21日,美國青年麥可·羅哈納為了尋求刺激,偷偷溜進富蘭克林研究所展覽區,將正在那裡臨時展覽的兵馬俑的拇指掰斷,帶回了家。工作人員發現之後立刻追回拇指殘片,然而對麥可的判決卻因為疫情的原因拖延了數年。根據最新的法庭文件,檢方已經撤銷了對其高達30年刑期的指控。你說氣不氣人!

其實,損毀文物這已經不是個案,最近這些年,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展出文物被有意破壞的情況層出不窮。

一、對藝術品的大肆破壞

在羅馬帝國衰微時期,蠻族汪達爾人殺進羅馬城,破壞了許多美輪美奐的雕塑和陳設,自此之後,這種故意摧毀文物和藝術品的行為就被稱為「汪達爾主義」。當代社會的「汪達爾主義」再次猖獗,這值得引起我們的深思。

破壞文物的汪達爾人

2022年5月30日,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裡,有著神秘笑容的《蒙娜麗莎》照常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欣賞者。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名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太」突然跳起來,沖向這幅傑作,瘋狂地在上面塗抹奶油,表情猙獰,還向四周扔玫瑰花。其實,這根本不是「老太太」,而是一個穿女裝、戴假髮的男人。一時間全場震驚,保安反應過來把他架走時,這個男人又開始大喊:「想一想地球吧!藝術家們都想一想地球吧,這就是我這樣做的原因!」萬幸,《蒙娜麗莎》被防彈玻璃罩保護得很好,可在場的許多人都拍下了視頻和照片傳到網際網路上,一時引發熱議。

被潑了奶油的《蒙娜麗莎》

經常參觀博物館和藝術館的人都能感覺到,如果一幅畫被罩在玻璃罩里,欣賞時難免因為鏡面反光而看不清楚,過於嚴密的保護其實並不利於藝術的傳播。但《蒙娜麗莎》之所以被「武裝到牙齒」,就是因為除了這次被毀事件之外,它還被故意破壞了兩次。1956年,一名參觀者乘所有人不注意,向畫作潑灑硫酸,使得畫的下半部分損毀嚴重。2009年,又有一名俄羅斯女性在盛怒之下將杯子扔向《蒙娜麗莎》,結果撞碎了外面的玻璃。自此,這幅最知名的畫作就被強化防彈玻璃套得嚴嚴實實,這才免遭這名男扮女裝的「老太太」的毒手。

除了《蒙娜麗莎》以外,各種極端環保組織、武裝勢力等都有計劃地發起了「名畫破壞行動」。2022年7月,義大利環保組織的部分成員在佛羅倫斯著名的烏菲齊美術館內,把手貼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波提切利的《春》上,拉開了寫著「拒絕天然氣、拒絕煤炭」的橫幅。

10月14日,英國國家美術館的鎮館之寶——梵谷的《向日葵》,被兩名20歲的環保組織成員潑了番茄湯罐頭裡的汁水。之後這兩人又脫下外套,裡面的T恤上寫著:Just Stop Oil(停止使用石油)。這一環保組織的發言人就在美術館外主動接受了採訪,振振有詞地說:「我們想做出改變,改變就是這樣發生的!」

英國環保組織

兩周不到,德國一個名叫「最後一代人」的環保組織也效仿義大利和英國同行,進入巴貝利尼博物館,朝曾拍下1.107億美元天價的莫奈《乾草堆》上潑灑土豆泥,之後蹲在畫前擺出pose,宣稱此舉是為了警醒世人,讓莫奈的畫成為自己的舞台,大聲呼喊:「你們所害怕的是一幅畫上的番茄湯或者土豆泥,但是你們知道我們害怕什麼嗎?科學告訴我們,到了2050年我們將無法養活自己的家人們!」

德國環境保護組織

今天俄烏衝突已經膠著一年有餘,但衝突的核心地帶頓涅茨克地區早在幾年前就飽受戰亂侵擾。2014年,頓涅茨克當局就關閉了一家藝術中心,因為武裝組織蓄意破壞了這家中心裡的藝術裝置,並錄下視頻傳播到網上,以此表達政治訴求。

二、遭殃的文物

作為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代表文物,兵馬俑經常出境展覽,宣傳大國文明。可除了這次被美國青年破壞之外,在1983年的日本巡展中兵馬俑也遭遇厄運。當時日本大阪為了慶祝建城四百周年舉行博覽會,從我國借來一件兵馬俑充場面。參觀者不絕如縷,可一個激進民族主義者衝上前來打碎展櫃玻璃,推倒兵馬俑,嘴裡還喊著:「日本不需要展覽中國的東西!」雖然暴徒被迅速拉走,但是這件跨國出差的兵馬俑被徹底損壞。就在中日雙方商量賠償事宜時,大阪方面竟然提出可以給予我國經濟補償,但是這些兵馬俑的碎片要留在日本。我國談判代表斷然拒絕,堅持將破碎的國寶帶回了故里。

出於民族、宗教或政治衝突而破壞文物的行為在近幾年還有很多。在埃及,伊斯蘭國勢力於2015年摧毀了盧克索著名的Bel神廟。在美國,2017年,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猶太人聚集墓地也被有組織地破壞,至少100塊有一定歷史價值的墓碑被推倒或砸爛。在印度,蘇菲派著名聖人Nizamuddin的陵墓也屢遭破壞,2019年,一些印度教徒闖入了這個古蹟,在墓碑上亂寫亂畫……

除了各派勢力有組織、有預謀的破壞行動外,私人的隨意舉動也對許多珍貴歷史遺蹟造成了不可修復的傷害。例如2020年,一名遊客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街頭的亞歷山大紀念碑遊玩,竟然隨手摺斷了駿馬雕塑的一條腿。還有曾霸占各景點牆面的「某某到此一游」,也屬於損毀文物。2013年,有網友在微博發布照片,稱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發現了清晰的中文:「丁錦昊到此一游」。3000餘年的雕塑挺過了多少次戰亂和風沙的侵蝕,卻最終被一位中國的初中生損壞。

除了以上這些破壞行為,據筆者考古學的老師講述,某個盜墓賊在盜取某座唐代墓葬時,竟然將珍貴的人像壁畫全部塗抹掉。被審訊時他透露這麼做的原因:竟然是害怕人像「盯著」他做這樣的不法勾當!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

文史君說

無論是古代的文物還是近現代大師的畫作,都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積累下來的燦爛瑰寶,時刻提醒著我們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我們在歷史轉型中曾經經歷了什麼。近些年「汪達爾主義」的抬頭更是值得我們警惕,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各種環保主義的興起,他們裹挾著汪達爾主義以破壞文物為噱頭,去宣傳他們所謂的環保理念。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理由,文物無罪,藝術高尚,破壞文物和藝術品的行為都不可取,也不可饒恕。

參考文獻

斯坦利·J.伊澤達,洪瀟亭:《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文物破壞運動》,《新美術》2020年第5期。

楊逸等:《「低成本違法」致文物頻遭殃?》,《南方日報》2013年6月18日。

陽桀:《全球八大藝術品「事故」》,《上海企業》2010年第5期。

孫繼斌:《文物破壞幾時休》,《法制日報》2002年12月10日。

姚敏:《文物保護已到危急時刻》,《中國消費者報》2000年7月12日。

(作者:浩然文史·史海尋珍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96c97f8c0c6cd9152ef20f5506a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