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我們會不定期挑選Matrix 的優質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不求優雅但求有用
假設讓你回到中學語文作文課。黑板上的題目:以「什麼是色彩」為話題,自擬立意,寫一篇文章。
一陣抓耳撓腮以後,你聰明的小腦袋裡可能會浮現出以下幾種角度:
這都是合理的角度。但本文不是話題作文,而是一篇關於文石 Tab10 C 的命題作文,我們得暫時忘記精確的角度 1 和優雅的角度 2。
因為 Tab10 C 是一台彩色電子墨水屏設備。彩墨屏既不精確也不優雅。但它可以儘量做得有用。
簡單複習一下電子墨水顯示屏的原理。所謂「電子墨水」,是指帶有用黑白兩色微粒的膠囊充當像素。通過調節施加的電壓,可以將不同顏色的微粒移動到膠囊頂部,這就形成了圖像。於是,電子墨水的主要優勢在於 (1) 省電,因為只有刷新畫面的時候才需要通電;以及 (2) 護眼,因為「墨水」自帶顏色,不需要背光照亮。
電子墨水原理圖(來源:E Ink)
那如何讓墨水屏顯示色彩呢?一種最直接的思路是模仿彩色列印:在膠囊里直接裝上幾種彩色粒子,讓它們組合成各種顏色不就行了?理論上當然可以,E Ink Gallery之類的技術也是這麼做的,但代價是成本過高、刷新極其緩慢(完整刷新需要 1.5 秒)。因此,這種原理主要見於標牌之類不需要頻繁刷新的商用場景,面向消費市場只有少數試驗性質的產品。
Gallery 原理圖(來源:E Ink)
還有一種更接近彩色液晶屏的思路:仍然只用黑白兩色的膠囊,但在上面加一層濾光片,其中有按規律排布的紅綠藍三原色區域。這樣,通過控制膠囊,就能決定照向不同區域的前光是否被反射,進而組合出不同顏色。
這就是 E Ink Kaleido技術的做法。它是在 E Ink Carta系列的黑白螢幕模組上,增加了一層彩色濾光陣列(CFA)得來的。得益於更簡單的原理,Kaleido 的成本和刷新速度都比 Gallery 更接近於傳統的黑白墨水屏。
Kaleido 原理圖(來源:E Ink)
但 Kaleido 為這身彩甲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
也正因為這些固有缺陷,Kaleido 雖然在 2020 年和 2021 年陸續推出過兩代,但只在個別小眾型號上用過,而且實際效果都很一言難盡。辦公室有一台使用初代 Kaleido 的閱讀器,我至今對於那仿佛水泥一般渾濁昏暗的螢幕印象深刻。
但到了 2022 年初公布的 Kaleido 3——也就是 Tab 10C 用上的這代,通透度、飽和度和刷新速度總算獲得可感知的改善,彩色解析度也提高到相對像話的 150 ppi(得益於改用 2×2 個黑白像素對應 1 個彩色像素)。
即使如此,Kaleido 3 的改進也是量變而不是質變。因此,如果你對如今任何基於 Kaleido 技術的設備感興趣,也包括 Tab 10C 在內,仍然應該先認清這項基本事實:它並不足以多麼「精確」或「優雅」地呈現大千世界的色彩。
但回想一下九十年代盛行的 VGA 螢幕,參數等而下之,記憶里的樂趣卻並不因此打折。可見,一項技術的實用性並不完全取決於精確或優雅,還有很多「事在人為」的因素。
來看一些 Tab10 C 顯示彩色內容的效果,與之並排的是液晶屏上的同樣內容。
Feat. Surface 8 Pro
如果對比液晶屏,彩墨屏上的效果肯定是遠不及的,讓人想起地攤上的盜版書或者箱底壓的舊報紙。但請嘗試把液晶屏那側著遮住不看,想像一下單獨使用彩墨屏的場景,或許就會發現這種效果並非不可接受,而且也不妨礙很多彩色內容的識讀。
一部分原因在於,除了攝影、設計等對色准有要求的題材,在我們日常觀看的很多內容中,「色彩」的價值更多在於提供一層額外信息;「存在」(有顏色差異)往往比「準確」(是什麼顏色)更重要。
此外,如一些關於模式識別的理論主張,我們對所感知信息的處理有時是「自上而下」的,即使 Kaleido 所顯示的充其量是一種欲說還休的「顏色提示」,我們也能藉助經驗和上下文從中「腦補」出原本的顏色。
這一點在 Tab10 C 上最突出的體現,就是手寫筆記和閱讀批註功能中的彩色:是的,它畫出的紅色橫線沒什麼精神,黃色螢光也有點暗淡,但那畢竟是貨真價實的紅和黃,是過去黑白屏上顯示不出的重點。
彩色支持也確實擴展了電子書能應付的內容範圍。在下圖右側的例子中,四個飽和度、亮度均相同,只有色相不同的豎條,在黑白屏上很難看出差異,而有了彩色就不成問題。在左側的例子中,塞爾達的地下世界在黑白屏上糊成一團並出現色塊;而在 Tab10 C 上,這個暗色場景至少是完整和平滑的,不好看,但能看到了。
總之,對於發展到第三代的 Kaleido 和用上它的 Tab10 C,雖然仍不能指望彩色效果有多驚艷,但也不能否認這種彩顯能力已經具有實用價值。
▍彩色不夠高刷來救
當然,要推銷市場接受這項優劣參半的技術,肯定不能指望用戶自我說服。廠商的努力是「事在人為」的另一半,必須通過其他硬體和軟體的搭配讓彩墨屏揚長避短。
文石確實也沒打算讓 Kaleido 成為 Tab10 C 唯一的標籤。在宣傳中,Tab10 C 的頭銜是「快刷彩墨平板」。換句話說,「彩墨」只是它身份的一部分,剩下的三分之二屬於「快刷」和「平板」。
先說「高刷」。這是指文石給定位較高型號配置的 BOOX Super Refresh 技術,最初用於 2022 年的黑白屏產品 Tab10(國外稱 Tab Ultra),號稱使用「獨立顯卡晶片」提升顯示流暢度。
文石沒有說明「獨顯」到底是何方神聖(英文官網非常搞笑地翻譯成 exclusive GPU),但從申報給 FCC 的拆機圖,可以看到一顆 Lattice 的 FPGA 晶片(根據圖中尺寸比照,可能是 CertusPro-NX)……我不知道,可能四捨五入就算獨顯?
Tab10/Tab10C 主板圖,紅框處為 FPGA 晶片(來源:文石/FCC)
但拋開營銷話術,就事論事,Tab10 C 的螢幕響應速度確實值得稱讚。如果說常見墨水屏的刷新率是「比幻燈片好一點」,那麼 Tab10 C 就做到了「比液晶屏卡一點」;在選擇稍微犧牲畫質的「快速」刷新模式下,滾動、縮放等操作甚至可以說是「勉強跟手」——這聽起來不像是讚美,但對墨水屏來說就算很高的評價了。
我用 iPhone 錄了幾段視頻,演示 Tab10 C 應對不同場景的刷新效果(忽略那個聽個響的喇叭):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贊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贊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贊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應該說,彩墨和高刷是一個有互補作用的結合,顯著地增加了 Tab10 C 可以勝任的場景。如果傳統墨水屏產品的兼容面是一個「准入名單」,只有少數經過適配和優化的內容和應用才有好的效果;那麼有彩墨和高刷之後的兼容面更像是一個「例外名單」,除非任務過於刁難,多數時候都能像普通 Android 設備一樣使用。
必須指出的是,對於如何通過軟體優化,更好發揮彩墨和高刷的效果,文石要做的功課還很多。如上所述,由於 Kaleido 螢幕的彩色顯示能力有限,必須針對不同畫面內容,在鮮艷、準確和清晰之間做出權衡。
按理說,這是可以通過預置優化和智能判定等方式,儘量做到無縫和自動的;例如當今手機市場常見的針對遊戲、視頻等自動插幀、插值功能就是如此。
但文石的選擇是兩手一攤,讓用戶普度自己。以下是 Tab10 C 的「E Ink 設置」面板:
孫長老,收了神通吧
你能僅憑名稱想像出「深色增強」「鮮艷度增強」和「色彩亮度」這三個滑塊分別是如何到實際顯示效果的嗎?那五個「刷新模式」究竟有什麼區別?
對此,文石唯一相對完整的答覆是英文官網的使用手冊。根據其中說法:
「深色增強」是指讓明度低於閾值(滑塊控制)的顏色直接顯示黑色;
「深色增強」是指讓明度低於閾值(滑塊控制)的顏色直接顯示黑色;
至於刷新模式,文石的幫助甚至還是舊型號的信息。實際上,這些模式對應著不同的像素調度和刷新策略:
HD 模式支持完整的墨水灰階、在畫面變化時總是全屏刷新,因此最為清晰,但幀率最低且閃爍明顯。
「平衡」「快速」和「極速」模式(在其他型號和品牌中更多冠以 A2、X 等名稱)以逐漸激進的方式減少使用灰階,只用純黑和純白兩種狀態,然後用「抖動」(dithering)的障眼法彌補丟失的細節;因此刷新更快、殘影更少,但畫質更差。
HD 模式支持完整的墨水灰階、在畫面變化時總是全屏刷新,因此最為清晰,但幀率最低且閃爍明顯。
「平衡」「快速」和「極速」模式(在其他型號和品牌中更多冠以 A2、X 等名稱)以逐漸激進的方式減少使用灰階,只用純黑和純白兩種狀態,然後用「抖動」(dithering)的障眼法彌補丟失的細節;因此刷新更快、殘影更少,但畫質更差。
不同刷新模式所基於的「波形」(來源:E Ink 專利 WO/2021/252283)
以下是我做的一個不嚴謹演示,以便對這些滑塊的作用有一直觀印象。測試畫面為 EIZO 螢幕測試中的 RGB 色階,測試時取上述設置的不同搭配,再用固定參數拍照,截取螢幕中心的條帶區域:
如果你覺得這些滑塊和按鈕還是玩得不過癮,請點擊「應用優化」按鈕,那裡還有(掰手指)3 個分頁、7 個滑塊和 9 個開關……
無論如何,這些控制選項對於普通用戶實在太過晦澀和複雜了。給用戶多少自由度是一個平衡的藝術:固然沒有必要像蘋果那樣極端專制,但如果「自由放任」到讓人記不住、學不會也分不清,那也是另一種失職。
▍差不多也算個平板
Tab10 C 給自己的第三個標籤是「平板」。
「平板」這個詞本身已經被用得很隨意了;在高刷彩屏的加持下,Tab10 C 也確實比大多數墨水屏設備都更接近人們對平板的一般印象——支持多任務、勝任廣泛效率應用和內容消費、接受手寫和鍵盤輸入。
但如果你真的考慮拿 Tab10 C 代替平板,可能還是得收束一下預期。它就像一個平板隊伍里的「差不多先生」:在各個方面都有所「表示」,但做法並不都很精明,考慮也不都很細密。
基礎配置上,Tab10 C 就不算大方,用的是三年前的驍龍 662 搭配 4GB 內存。反映到實際使用中,三個以上應用來回切換就會開始「殺後台」,加載桌面版網頁也明顯反應遲鈍。
誠然,墨水屏設備的配置升級一直很慢,但以前螢幕響應更慢、功能相對單一,倒也不容易覺得性能有瓶頸。但對於有了高刷屏、又想當多面手的 Tab10 C,「超綱」就不再是一個好藉口了。考慮到市面上更便宜的產品也用上過更高的配置,Tab10 C 定位四千元以上仍如此「節省」,不太厚道。
軟體上,Tab10 C 的系統基於 Android 11 定製而來,不算新,但和同行比勉強說得過去。或許是為了凸顯平板的定位,文石給 Tab 系列重新做了一套模仿 iPadOS 的桌面和設置介面。
但 Tab10 C 的大屏優化也就止步於此了:多任務支持停留在對半分屏,內置應用和之前小屏型號所裝版本也並無差異。最絕的是,第三方應用的默認顯示設置還是 450 DPI,相當於把手機版直接吹大到 10 寸的效果,說是敬老專用平板也不為過。
至於電子書和手寫筆記這兩項傳統技能,Tab10 C 仍然保持了文石在閱讀器時代的優勢,新增的 OCR、翻譯、網盤同步等功能也算實用。
但是,這些繁多的功能並沒有得到妥善組織和呈現,各種選項彌散在命名隨意的菜單深處,將發現和摸索的成本轉嫁給了用戶——前文批評過的墨水屏設置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圖標、介面布局的設計也不夠用心,仿佛是把黑白版本隨意填了些色塊就用來應付彩屏,看起來甚至有點幼稚。
我說小朋友你今年幾歲了,他說無所謂只要能在眼裡翻來覆去的時候有寄託
順帶一提,文石這幾年出海成果頗豐,在國外用戶群也很有人氣,但與此不相稱的,是令人汗顏、從未改善的英文支持水平:系統中的文本充斥著機翻產出的胡言亂語,也絲毫沒有考慮到英文閱讀的基本需求,連粗體和斜體都不能調用正確字體顯示。
如何滑稽地顯示「滑稽滑稽」
誠然,這對中文讀者影響有限,但其背後是對細節和品質的忽視,這對所有用戶都不是好的信號。
公平地說,儘管在上面多有揶揄,文石的軟體水平在國產設備里仍然算是第一梯隊的,市場上多得是更令人大開眼界的系統。此外,Tab10 C 仍然延續了自家良好傳統,「開放系統」是貨真價實的,沒有對自行安裝應用和修改默認應用做任何人為限制,而且也內置了完整的谷歌框架。
因此,在到手就換上自己習慣的 OLauncher 桌面、KOReader 閱讀器和 Fennec 瀏覽器之後,大多數時間是能對原生功能「眼不見心不煩」的。
外設方面,Tab10 C 標配的電磁筆比以往有所升級,加回了尾端橡皮功能,質感有改善,筆尖也終於不會邊寫邊晃蕩了。稍有遺憾的是,螢幕沒有像以前產品那樣做成磨砂材質,寫起來更像白板,手寫需求多的話建議考慮類紙膜。
鍵盤保護套則是選配,至於性價比,當然就和所有採用定製尺寸和私有協議的配件一樣「突出」,但好在隨便接個藍牙鍵盤也能用,而且諸如背光設置、音量調節等功能也可以通過普通的 F 功能鍵觸發。
最後提一句軟體更新。從文石對過往設備的待遇看,大概能期待在發布後兩年左右的時間內定期收到更新,Android 版本更新則很少見;但一些高端、熱門的型號也可能在多年以後繼續收到「驚喜」,例如 2018 年的 Max2 和 2019 年的 Note Pro 在間隔了幾個版本後,今年六月又收到了一次更新。這可能比不上手機行業一些更厚道的選手,但在墨水屏行業就算高於平均水平了。
就新的 Tab10 C 而言,發布四個月以來,還沒有收到過一次軟體更新,但根據 Reddit 等社區的討論,系統中可以優化之處並不少見;好在據官方說明,測試版正在路上,預計 10 月發布,也期待一下改善情況。
▍值得一讀的新答卷
在消費電子領域,墨水屏設備是一樁很奇特的生意:由於核心部件的壟斷,同一時期能挑的螢幕總共就那幾塊,廠商們出產品仿佛是在趕考,年復一年地做著上游供應商出的幾道命題作文。
而面對這道叫做《Kaleido 3》的新題目,Tab10 C 雖然不是交卷最早的,但至少在設計、高刷和軟體等方面答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新意;圍繞「平板」的敘述雖然還需要打磨,但也算是個能自圓其說的方向,而不是局限於題目、以螢幕為唯一重點的套路文章。
至於對這份答卷是否滿意,各人眼中自然會有不同看法。但至少在我看來,4096 種顏色雖然很還有限,也已經能呈現出值得一讀的故事。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2653?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PlatyHsu
責編:PlatyHsu
/ 更多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