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晚年住在南京,鄰居打招呼稱「丁司令」,將軍搖頭:別這樣叫

2023-01-05   一耿歷史

原標題:丁盛晚年住在南京,鄰居打招呼稱「丁司令」,將軍搖頭:別這樣叫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新中國成立,消息傳來時,極大地振奮了前線指戰員的熱情。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尚未完全解放,自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雖然紛紛潰敗,但蔣介石仍打算負隅頑抗,在西南囤積重兵,白崇禧指揮的桂系20多萬兵馬仍盤踞華南,意圖捲土重來。

自9月上旬,中央軍委就發布了向中南進軍的口號,四野大軍浩浩蕩蕩南下,並於9月中旬發起了衡寶戰役。

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來時,戰士們群情激奮,甚至許多人都把口號寫在包袱上:

「打到廣西區,活捉白崇禧」

「將革命進行到底」

10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路軍向衡寶線全線進軍,45軍4個師向永豐以及蔣市街突擊。

儘管中路主力部隊已經徹底撕破了敵人的防線,但由於地理的限制,部隊行動遲緩,殲敵並不多,白崇禧大軍一路潰敗,雖然看似散亂,但實際上別有目的,他的考慮是將大軍雲集衡寶一線,遲滯我軍的進攻,為自己全軍撤往廣西奠定基礎。

不過,白崇禧的這一意圖,林彪顯然沒有察覺,他認為,白崇禧之所以雲集衡寶線,主要是想與我軍決戰,為避免第一線主力部隊遭到敵人大軍合圍,林彪果斷下令部隊暫停前進,調整部署。

圖|丁盛

10月5日10時,第四野戰軍司令部下達給中路軍停止前進,各部均停止行動。

可意外的是,由於45軍135師正在前進中,以至於事先未能接到司令部的命令,繼續向南挺進。

也就是這樣,因為一個突如其來的意外,直接促成了雙方在衡寶地區的決戰。

「丁大膽」

45軍135師師長丁盛,人稱丁大膽,準確地來說,也的卻是一員猛將。

在四野所有的部隊中,45軍不算是一支特別老的部隊,部隊中新兵老兵少,下屬135師,情況大致也類似。可相比之下,師長丁盛卻很早就名聲在外。

丁盛,似乎是天生的一員將軍。

因為出身貧寒,丁盛幼年時所接受的系統教育很少,其軍事上的天賦,是在後來參加紅軍以後自學的。

1930年,陳毅率領部隊途經江西於都,丁盛看到紅軍打土豪、分田地,心裡很是羨慕,於是與同村的小夥伴一起參加了紅軍。

到了部隊以後,丁盛先是干通訊員,從團部通訊員一直做到了軍部通訊員,以至於時隔多年後,丁盛都以「老通訊員」自居,打仗時,丁盛作為部隊通訊員打旗給前線部隊信號。

一次戰鬥中,團長身先士卒陣亡後,丁盛自己一個人高舉紅旗引導部隊奮勇衝鋒,竟然奇蹟般地取得了勝利,後來人們再談起這一戰,都誇讚丁盛這個旗官(通訊員舊時也稱打旗兵)旗子打的好,送了他一個外號叫丁大膽。

1933年,丁盛率通訊班跟隨在瑞金後方養傷的王稼祥,蒙王稼祥執導,還是讀書寫字,使得丁盛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以至於後來談到王稼祥,丁盛還十分感慨:

「王主任真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惜打那以後就再也沒見過王稼祥首長了。」

調到作戰部隊以後,丁盛勇猛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貫徹。

血戰婁山關,丁盛時任紅三軍團連指導員,率領一個連的兵力猛衝,毛主席遠遠地就看見丁盛衝鋒的身影,拉著旁邊的彭德懷問:

「那個連的連長是誰?」

彭德懷搖搖頭回答道:

「連長不知道,只知道指導員外號叫丁大膽。」

毛主席哈哈一笑:

「知道知道,就是那個旗子打得好的小老表嘛。」

儘管後來從班長、連指導員一路升到的旅長、師長,可丁盛的個性始終沒改。

1949年10月衡寶戰役,丁盛因沒有接到司令部的電文,率領135師一口氣衝過了衡寶公路,一直到10月5日才在靈官殿地區休息架設電台,這時丁盛才知道,中路軍的5個軍全部都在衡寶公路以北就停下了腳步,只有他這個師冒冒失失的一頭扎進敵人的心窩子裡來了。

儘管135師的處境很危險,但丁盛卻不慌不忙,在意識到自己處境不妙後,馬上搶占了周圍的制高點,構築防禦工事,並致電野司詢問接下來的行動。

四野總部很快就予以回電:

「135師原地待命,你們暫時歸我們直接指揮。」

圖|衡寶戰役要圖

很顯然,林彪已經意識到,135師將會成為接下來破局的關鍵。

白崇禧作為桂系的一員名將,也注意到了「輕敵冒進」的135師,更為關鍵的是,白崇禧自我感覺,他抓住了林彪第二次疏漏,

因為就在兩個月前,青樹坪一戰,桂系圍住了輕敵冒進的49軍146師,一場混戰下來,不僅146師傷亡慘重,就連馳援的145師也出現了不小的傷亡。

戰後49軍軍長鍾偉檢討:

「對桂系主力的戰鬥力估計不足,認為白崇禧沒什麼了不起,犯了麻痹輕敵的錯誤。」

就從這個情況來看,當時丁盛的135師,處境比146師好不到哪裡去,唯一一個比較好的情況時,135師電台完好無損(146師電台行進中被打壞了,司令部在開戰後兩天才聯繫上),白崇禧雖然在衡寶一線雲集重兵的目的是為了回廣西,但他覺得,順手吃掉135師對他的整個布局並沒有影響,還能提升士氣。

10月6日早上,白崇禧集中桂系精銳的第七軍兩個師、48軍的兩個師,氣勢洶洶地圍了上來,準備一口吞下135師。

從後來戰鬥的結果來看,白崇禧也被林彪點了「死穴」了,青樹坪一戰,桂系三個精銳師沒能吞下146師,此刻易地而處,他就能保證絕對吞的下135師嗎?

圖|白崇禧

果不其然,戰鬥一開,丁盛指揮的135師就牢牢地叮囑了桂系4個精銳師的進攻,也許是幸運,丁盛在戰前就與野司取得了聯繫,並提前做了準備,就在135師牢牢地牽制住桂系後,林彪指揮東西兩路,連同中路幾個軍向桂系兩翼包抄過來。

就看丁盛能不能頂住桂系三個師兵力的進攻了。

「不惜一切代價拖住敵人」

自與野司取得聯繫以後,丁盛就已經清楚了自己所在的處境,也知道了自己應該承擔的任務。

雖然危險,但丁盛並不懼。

儘管135師此前還從來沒有執行過這樣艱巨的任務,但大家也都很清楚,只要師長還在,一切就無恙,據135師的一些老兵講:

「丁盛帶的部隊,見到敵人就紅眼了,就嗷嗷叫著往上上,就有這麼股勁頭。」

10月6日清晨,天剛亮,各團才吃完早飯,正準備開拔,就聽到從孫家灣方向傳來了密集的槍聲。

「405團已經率先與敵人交火了。」

桂系來得確實不慢。

丁盛下令各部隊構築防禦工事,一面將消息通報給野司。不過,丁盛顯然察覺到自己所處位置很不利。

野司在前夜就下過令,要求他們再往前走一截,到洪橋附近構築防禦工事,理由很簡單,靈官殿地區四周圍都是山谷,135師一萬餘人馬排成一字長蛇陣行軍,很容易被居高臨下的敵人襲擊,如果被切斷,部隊前後首尾不能相顧,那處境將大大不妙。

135師頂著桂系4個師打了一個白天,一直到晚上,丁盛下令,部隊兵分兩路前進,一路在師參謀長劉江亭率領,帶403團另外走一條山路到洪橋,自己率領剩下的兩個團,到後來劉江亭率領403團前衛營,與團主力也兵分兩路。

從軍事的角度上來講,一支孤軍陷入敵後,最好的辦法是攥成一個拳頭,憑一口氣打出去,可對於丁盛來講,135師這時的任務絕不僅僅是打出去,還要起到牽制敵人的作用,牽制的時間越長越好,為大部隊調動爭取時間,分兵數股,反而讓敵人摸不清虛實。

應該說這樣的分兵策略,後來確實受到了奇效。

最先分兵的403團在山裡與桂系3個師的主力遭遇,雙方混戰了一場,殺開了一條血路,敵人誤把403團當成了丁盛135師的主力,圍追堵截。對於403團來說,這才是最兇險萬分的。

可403團似乎繼承了丁盛「大膽」的風格,整個在山裡橫衝直撞,哪裡有槍聲,他們就往哪裡撲,一路苦戰兩晝夜,每個戰士就只喝了一碗粥,就是這麼一個團的兵力,竟然打碎了桂系4個師的整體部署,敵人也弄不清我軍到底有多少兵力。

白崇禧一路上確實布置了重兵,準備吃掉135師,可是打了兩天以後,他就發現了情況不對勁兒,林彪扔下一個師在靈官殿不管,是為了調動其餘幾路大軍包抄後路。

圖|白崇禧

10月8日下午,林彪指示135師,由石株橋插至黃土鋪以西,阻擊逃敵趕到嚴家廟。

丁盛猛攻石株橋一天,沒能衝破敵人的防線,立刻意識到情況發生了變化,於是立即上報野司,林彪在考慮到135師已經深陷重圍的情況,敵人又在不斷潰退,於是指示丁盛,可自行決定突圍和進攻的方向,以便更好的打擊敵人。

在得到充分自主權後,丁盛放棄攻打石株橋,而是直接改道向黃土鋪前進,也幸好是選擇繞過了敵人。

10月9日,丁盛占領了黃土鋪,切點了敵桂系第七軍南撤的通道。

當天下午3時,桂系第七軍拖成十餘里的隊列沿山道撤退,被居高臨下,以逸待勞的135師405團發現,沒想到的是,山腳下行進的隊伍是桂系第七軍軍部以及軍直警衛營、工兵營、戰炮營、通信營和1個團。一場混戰下來桂系第七軍軍部全軍覆沒。

10月10日早晨,桂系第七軍172師又一頭撞進135師的懷裡,就在桂系部隊慌忙搶占井沖山制高點時,被突然冒出來的403團堵截。後來一問才知道,403團在大山里轉圈,哪兒有槍響就往哪兒沖,就在這個關鍵時刻,403團聽到這邊有槍炮聲,正遇到敵172師往上爬,用機槍、手榴彈一頓招呼,攆了下去。

桂系第七軍主力在黃土鋪一帶被堵住後,剩下的一個師171師慌忙向楊家橋撤退,打算經祁陽退到廣西境內,

圖|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中,時任五十四軍軍長的丁盛

巧的是,40軍119師連續幾日幾夜行軍,一路上連一個敵人也沒碰上,因為擔心敵人走到他們前面,於是乎加快了行軍速度,卻趕到了敵人前面,119師剛走到楊家橋,迎面就撞上了敵171師的先頭部隊。

此刻119師正士氣如虹,遇上潰退的171師,哪裡還有不揍之理,一場混戰下來,敵171師全軍覆沒。

打出赫赫名聲

一場衡寶戰役下來,丁盛的135師名聞全軍,第四野戰軍參謀長蕭克評價:

「這個丁大膽簡直是孫悟空,鑽進牛魔王的肚皮裡面去了。」

1950年3月,丁盛升任45軍副軍長、代理軍長,1952年10月,44軍軍部調歸海軍,中南軍區命令,45軍軍部以及及134師(欠400團)、135師與44軍130師、131師391團合編為54軍,軍長丁盛,政委謝明。

據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

無論是44軍還是45軍,在戰爭年代都是赫赫有名的部隊,雙方的歷史功績那是打出來的,可合併為一個軍,就要拿掉一個番號,雙方誰都不服氣,後來還是周總理從中干預,從44軍、45軍中各取一個尾數,組成新的54軍。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被傳的有鼻子有眼的,可事實上,在各方正式的史料中,均沒有記載。

圖|1957年7月,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第二組學員畢業留念(後排左二為丁盛)

組建54軍時,丁盛尚在南昌學習,54軍建成以後,丁盛是直接去廣州的軍部報到,並沒有接到中央指示到北京去,另外在將軍晚年所寫的回憶錄裡面,也沒有提到這個故事。

對於一個參加過革命戰爭的老兵,又是黨員,對於黨組織的命令,丁盛從來都是不打折扣地執行,就為了一個番號,就要鬧到中央去親自決斷,這恐怕也不符合實際。

丁盛後來率領54軍又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1955年9月,丁盛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在後來那個特殊年代,丁盛將軍也遭到了無妄之災,一直到後來始終也沒有一個結果。

丁盛在生活上一直很隨便,隨遇而安,最初工作繁忙時,丁盛將軍有時也不大顧家,一直到晚年以後,才開始逐漸適應。

1984年10月,丁盛從南昌回到南京治療並定居,與妻子兒女們住在一條小巷內的一棟舊民宅里。

周圍的鄰居也注意到,菜市上丁盛的身影,特別是在了解到,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丁盛將軍後,都對他肅然起敬,有時周圍的鄰居也會稱呼他為「丁司令」,但每到這個時候,丁盛都會擺擺手:

「咳!別這麼叫,我現在不是了,叫我老丁。」

圖|1950年11月,丁盛(左一)代理四十五軍軍長

在過去,丁盛雖然治軍極嚴,但平日裡也都很關心下屬,積累了特別深厚的革命情誼,雖然丁盛後來屢遭變故,但這些老戰友們都很關心他的情況,一些老部下還時常邀請他到所在的城市去住。

每當這個時候,丁盛也很高興,在老部下邀請下,丁盛也去了很多城市,因為來探望和回訪的人太多,所以一些有心人開始組織一些聚會,甚至其中還有與丁盛分別幾十年不見的老戰友。離開時,這些老朋友、老部下都會想辦法籌措一部分錢給丁盛黨路費。即便是一些很早就轉業的幹部,平時自己生活也很困難,但還是會想辦法湊幾塊錢,以表自己的心意。

丁盛每每回憶起這些事,心裡都很高興,晚年他常說一句話:

「我晚年有三靠,一靠妻子兒女,二靠組織,三靠戰友。」

儘管丁盛將軍晚年的生活待遇有所好轉,但依然秉持著勤儉節約的習慣。

1995年,丁盛在深圳居住,有記者上門採訪,在離開前,丁盛將軍從窗台上拿下一個罐頭盒子對來人說:

「你坐公交車,車上不找零,你拿點零錢去。」

那時深圳公交車上車7毛錢,將軍的夫人還在一旁埋怨:

「深圳上車七毛錢,實在是彆扭,還不如廣州那樣,收一塊錢算了。」

丁盛將軍為此卻很生氣:

「我就不同意你的意見,我就不嫌麻煩,願意省這3毛錢。」

將軍一代風骨,讓人不禁欽佩。

圖|丁盛(右一)

儘管丁盛一生歷經無數艱辛,但卻始終不後悔自己的選擇,臨終之前他與親人們談到對生活的感悟。

如果他不參加革命,不過是一個放牛娃,所以,他對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無怨無悔。晚年他雖遭不幸,但是令他感到寬慰的是,過去的戰友們都關心他,信任他;來到軍區司令部干休所,工休人員都尊敬他,照顧他;自己的子女都很爭氣,他沒有後顧之憂。

1999年9月25日,丁盛將軍在廣州病逝,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