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末路的大明內閣,閣老們究竟是真宰相,還是皇帝的背鍋俠?

2022-04-24     浩然文史

原標題:走向末路的大明內閣,閣老們究竟是真宰相,還是皇帝的背鍋俠?

走向末路的大明內閣,閣老們究竟是真宰相,還是皇帝的背鍋俠?

明朝閣臣

內閣是明朝政治制度的一項發明,它是官員眼中的權力巔峰,但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背鍋俠,在國家軍政出現重大問題時,內閣就成為眾矢之的。內閣這一奇特的「招黑體質」,還要從明末兩起彈劾案說起。

一、外患與內閣

1630年,毀譽參半的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參「通敵女真」,隨即被崇禎皇帝處死。次年,內閣首輔韓爌與內閣大臣錢龍錫因袁崇煥案先後被貶謫與發配至定海衛戍邊。

1638年,名將盧象升在抗擊清軍的過程中戰死,同年,內閣大臣楊嗣昌遭到朝中御史群體的嚴厲彈劾。

這兩件事情的性質其實非常接近,都是在外作戰的將領戰敗或死亡,而朝中擁有核心大權的內閣大臣因此獲罪。那麼為何戰場上將領的命運會與內閣大臣緊密相關呢?內閣在晚明的歷史中到底充當了怎樣的角色?

影視劇中的楊嗣昌

袁崇煥之死與他對另一名將毛文龍「先斬後奏」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正因為如此,袁崇煥被扣上了「通敵叛國」的罪名,而錢龍錫也正因袁崇煥「通敵案」而獲罪。為什麼皇帝會認為遠在關外的袁崇煥,會與朝內的內閣大臣錢龍錫有牽連呢?有人可能會說,錢龍錫和袁崇煥就是否殺掉毛文龍一事有過書信商討,這是錢龍錫不忠的鐵證。但就錢龍錫主動上呈的書信內容來看,錢龍錫始終沒有表達出對袁崇煥想法的贊同,反而還有「慎重處置」的話語。

影視劇中的袁崇煥

我們再來看「揭發」錢龍錫案件的兩位御史,高捷與史范,這倆人是天啟年間的「閹黨」一派成員。作為崇禎登基時任命的內閣六大臣之一,錢龍錫對高、史二人十分反感,並將其革職不用。此時二人被重新起用,自然想趁機扳倒當年「打擊」他們的錢龍錫。現在的崇禎已經不是剛剛即位的崇禎了,他對史、高二人的彈劾採取了默許的態度,原因也很簡單,要打擊袁崇煥,就不可能只打擊他一個人,但凡與他有牽連的,無論清白與否,都要遭到皇權的打壓,這是帝王心術,也是政治手段。在這種情況下,錢龍錫,包括時任內閣首輔韓爌,接連被彈劾下馬,也就不奇怪了。

影視劇中的崇禎

二、內憂與內閣

現在再來看7年之後的另一樁內閣大臣被彈劾案,有意思的是,這次彈劾依舊與朝政無關,而與戰爭有關。1638年6月,兵部尚書楊嗣昌入閣辦公,但仍舊掌管兵部事務,也就是說,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楊嗣昌既可以作為兵部尚書提出策略,同時又可以憑內閣大臣的身份批准他自己的策略,在一人兼任數職的情況下,大明內閣再度出現權力集中與「和諧」的狀態。

而時任宣大總督盧象升雖為掌兵大將,但卻受制於楊嗣昌之手。如果說兩人關係較好,則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明軍的作戰能力,但問題就在於盧象升與楊嗣昌關係十分惡劣,二人就對清政策存在嚴重分歧,這也部分導致盧象升在戰場上節節失利,並最終戰死。

明朝將軍

作為為數不多的抗清名將,盧象升的死對大明來說是「震驚朝野」的損失,人們的矛頭全數指向內閣大臣楊嗣昌,將他視作盧象升戰死的直接原因。與袁崇煥一樣,楊嗣昌隨後被彈劾有「通敵」的巨大嫌疑,而且很明顯在國家大事上夾帶私貨,公報私仇,隨後對楊嗣昌的彈劾擴展至方方面面,涉及到楊嗣昌執政的方方面面,此時的楊嗣昌無疑成為了大明接連戰敗的「背鍋俠」。此後楊嗣昌在官場上也逐漸陷入困境,1641年,他在南方督戰時因接連戰敗暴病而死。

影視劇中的楊嗣昌

三、四不像內閣體制

無論是錢龍錫還是楊嗣昌,作為朝廷核心重臣,無疑要為前線的戰敗做出檢討,但這並不是說他們要對戰場失利全面負責,因為戰爭牽涉到國家機器的每個方面與領域,這個根本就不是兩位內閣大臣能夠負擔的起的,但問題是沒有人指出內閣背後的最高掌控者——皇帝的問題,反而對皇權意志的執行者內閣大臣百般非難,這與內閣本身的獨特地位密不可分。

內閣是明代獨創的制度,與地方督撫制度一樣,其創建純粹是為救急,未曾想到會成為長期制度,因此內閣在帝國體制當中終明一代始終未得到確認。你要說它是「丞相」辦公機構吧,它還不是;你說它是分割皇權的民主機構吧,那更不是。如果按內閣創建時期的意圖來看,內閣大臣甚至都沒有執政權力,只不過是皇帝的參贊大臣而已。

內閣大臣

一句話,內閣就是個「四不像」體制,內閣大臣的地位與權力則取決於本人的能力和手腕,以及皇帝是否親政等因素,例如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被人稱為「無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實」。

張居正

明末時期,朝廷急需能夠總管調度朝廷兵馬糧草等一切事務的機構與負責人,而內閣大臣自然而然被人們看作是承擔責任的一方,至此,內閣徹底成為皇權的「代行」機構,當然也成為了皇權體制下的替罪羊,例如袁崇煥被殺一案,很明顯是崇禎的意思,但人們卻將矛頭轉向錢龍錫,仿佛總要有人成為袁崇煥的「同黨」。

內閣大臣雖然「似相非相」,但人們仍將其視作權力核心,因此許多人一直想取而代之。眾所周知,明末多黨爭,無論是東林黨與閹黨,還是文人內部的紛爭,除卻意氣之爭,最為緊要的就是權、利之爭。錢、楊二人被彈劾案之後,很快便補充上了周延儒與溫體仁兩位閣臣,他們成了彈劾案的最大受益人。但令他們也沒想到的是,崇禎皇帝很快就將二人罷免,二人也落得了錢、楊的下場。

周延儒

總而言之,在這種畸形的體制之下,內閣成為多方拼得頭破血流也要進入的權力機構,同時也成為眾矢之的,國家軍政一旦出現問題,閣臣就得充當皇權的替罪羊。正是在這種畸形體制之下,大明朝積重難返,走向崩潰,將江山拱手讓給大清。

清軍入關

文史君說

大明晚期的兩場官場彈劾案,無一不與前方戰場有關聯,可以說獨特的內閣體制使得內閣雖有「內」字,但卻無不與外部世界緊密相關。內閣首先是皇權的「代行者」,也是皇權的「替罪羊」,同時還是各方大臣眼中的「肥缺」,在黨爭、政爭的多方鬥爭之下,戰場失利的真相往往被後方的權力鬥爭所掩蓋,真正的問題始終無法得以客觀解決,最終問題疊壓,積重難返,大明朝的崩潰近在眼前。

參考文獻

張廷玉等撰:《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李文玉:《制度演進與輿論刑塑:明末內閣政治生態解析》,《文史哲》2018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7f12aa99e08f51a52b2d50588e4b2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