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安徽法制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周瑩瑩)「老汪,我們來看看你,咱們鄰里之間,有啥事你直接找我。」11月29日,宣城市績溪縣司法局上莊司法所幹警到社區矯正對象汪某家中走訪,一同前來的還有汪某所在村的黨支部書記以及汪某的鄰居。
汪某今年已有78歲,因犯故意傷害罪被法院判處拘役5個月、緩刑6個月,緩刑考驗期為2023年10月31日至2024年4月30日。10月31日,汪某到上莊司法所報到,司法所按規定為其辦理入矯手續並開展入矯談話。根據汪某的實際情況,司法所為其量身組建了矯正小組成員。
「這是一個『固定班底』,共有4人。其中,兩人是司法所工作人員,1人是汪某所在村黨支部書記,還有1人是汪某鄰居。鑒於汪某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矯正小組會每月開展上門走訪、監管教育以及困難幫扶。」12月14日,上莊司法所負責人吳玉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將社區矯正對象所居住的村居基層組織成員納入矯正小組,可以有效發揮他們貼近社區矯正對象日常工作、生活的優勢。
社區矯正法規定:社區矯正工作堅持專門機關與社會力量相結合,採取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有針對性地消除社區矯正對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幫助其成為守法公民。社會力量的參與,對於解決當前隊伍力量不足、提升社區矯正專業化水平至關重要,是社區矯正工作的必要補充。
近年來,我省各地積極探索,通過引進和培育專業社會組織,組織引導企業事業單位、學校、基層組織、社會工作者、志願者、家庭等各方力量參與,切實增強了社區矯正效果。截至目前,全省有93個縣(市、區)購買了社區矯正服務項目,招聘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超3千人,發展志願者2.8萬人,成立矯正小組3.3萬個,在縣級社區矯正中心普遍設置了社會力量參與場所,建立就業、教育和公益活動基地2398個,為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搭建了平台、暢通了渠道,取得了積極成效。
以廣德市社區矯正對象艾某為例。其因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緩刑三年。矯正期間,艾某遭遇了接二連三的家庭變故。先是其母親因腦梗導致全身癱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有人全天候陪護。幾個月之後,其奶奶和外婆同月離世。緊接著,其父親不堪重負撒手人寰。多重打擊讓艾某的精神瀕臨崩潰,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關鍵時刻,轄區司法所聯合艾某所在村委會及時干預,協調民政等部門,積極尋求政策支持。經過各方的努力,為癱瘓在床的艾某母親申請到最低生活保障,並落實殘疾待遇,這讓艾某感受到了溫暖與關心。目前,艾某已重新謀到一份工作,樹立起生活的信心。
向外最大程度整合資源,向內最大潛力挖掘力量。我省司法行政系統借力監獄、戒毒所隊伍優勢,幫助提升執法規範化水平。2014年以來,共選派6批監獄、戒毒所民警掛職參與社區矯正工作。
省南湖強制隔離戒毒所民警韓思源就是掛職民警之一,其在黟縣司法局社區矯正大隊任副大隊長。今年已是他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第4年,面對不同於監禁刑的監管環境,他把大牆內的管教經驗與大牆外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運用和探索中不斷碰撞出火花。創新「一周點評」教育工作法,在矯正群里以每周一次的頻率開展線上講評教育,此做法已在黃山市推廣。總結「嚴、實、細」三字方針,從入矯教育「第一堂課」開始抓起,將社區矯正工作的嚴肅性與權威性落實到每個一環節。
「一盤棋」還得越下越活。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將加強與民政、財政、人社、教育等部門溝通協調和銜接配合,爭取各方重視和政策支持。推進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工作,推動實現村(居)民委員會協助社區矯正工作全覆蓋,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形成職責相對清晰、互為補充的工作模式。
稿件來源:2023年12月15日法治安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