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Unsplash
芥末堆文 日前,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之際,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樂齡研究院院長楊根來撰文回顧了新中國養老服務市場73年發展歷史脈絡。
養老服務市場發展的四個階段
回首新中國成立的73年,也是我國養老事業艱苦奮鬥、改革創新的73年。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養老服務市場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歸納起來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7):孕育發展階段。基於計劃經濟的背景,主要解決部分困境老年人社會照護問題,對於入住養老機構的五保、孤寡對象以及優撫對象等,由政府開辦的福利性養老機構提供生活照護型粗放式養老服務。此時的養老服務還不是一個獨立的概念和服務形式,包含在社會福利範圍之內。
第二階段(1978-1999):探索發展階段。基於市場經濟的背景,在完善政府為主的福利性服務的同時,探索解決社會養老問題,與養老服務相關聯的老齡工作機構、老年法規、養老機構和管理規章首次出現。老年人福利服務和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開始了新發展。
第三階段(2000-2011),體系化發展階段。根據聯合國制定的標準,1999年中國正式進入人口老齡化國家行列。養老服務、養老服務業及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為關鍵詞,養老服務從內涵、內容到政策法規、技術標準、人員等均有長足發展。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應對的措施。
第四階段(2012年至今),快速發展時代。2012年,新一屆黨中央,高度關注養老服務和老齡工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國養老服務進入新時代。政府在「保基本、兜底線」的基礎上,從頂層設計、政策規劃、政策執行和配套等多個方面來推進養老服務的市場化改革。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積極科學及時應對人口老齡化、老齡事業與老年產業成為關鍵詞。我國的養老服務市場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
推進我國養老服務市場化改革的三個層次
基於我國七十三年來養老服務市場化改革脈絡的梳理,養老服務市場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以滿足老年人的多層次和多樣化需求。改革需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來進行。
從宏觀層面不斷推進頂層設計。養老服務市場化不僅涉及「養老服務」事業,也涉及養老服務產業如何發展的問題。需要全國性的法律法規來實現整體系統化發展。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規劃、分類推進的原則,不斷推進養老服務的社會化、市場化和產業化,不斷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推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提高民營養老機構的地位,構建基於老年人需求導向的居家、社區、機構養老三位一體和線上線下一體化養老服務體系,提升老年人獲取服務的系統性和便捷性。
從中觀層面持續推進體制和機制改革。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和機制,積極培育和支持市場主體的成長和壯大,調整發展結構,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為基礎,以集約化運作為核心,加強養老服務內部產業的互動和外部市場聯動。同時,應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推動養老服務轉型升級,實現養老服務與醫護、醫療資源之間的銜接與合作,不斷改善養老服務的供給效率。
從微觀層面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個性化、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服務。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心理特點、收入水平以及需求層次各有不同。因此,要基於需求評估,分層分類為其提供人性化、個性化、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服務。
另外,還應不斷強化養老服務人才的培訓,通過與職業技術院校、大學、醫院等合作,加強人員素質建設,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化和服務內容的標準化,從而不斷提升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72219c3d32e54c88ac55894431b8d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