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不時不食」,初夏,是荔枝和楊梅霸屏的時節。
水果攤子上,荔枝先聲奪人,搶占了店裡最受矚目的一席之地,而後楊梅徐徐登場,不緊不慢地釋放自己的獨特魅力。
這場時令風物之間的頭牌爭奪戰,從五月開始,一直持續到八月,隨著楊梅的矜貴退場而悄然結束。
新鮮上市的楊梅是許多食客的心頭好。
有人偏愛汁水充盈、白嫩似玉的荔枝,自然也有人偏愛鮮艷張揚、刺激味蕾的楊梅。就連「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蘇軾碰上楊梅也改了心思:「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
提起楊梅,大家的反應和蘇老先生沒什麼兩樣,畢竟「中國楊梅看浙江」的說法廣為流傳,卻忽略了另外幾個楊梅產地的感受。
小編尤其要為一座小城叫屈——懷化靖州。
懷化山水如畫,風景獨好。
它是中國楊梅之鄉,隱匿在煙雨朦朧的湘西深處,看似不起眼,卻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就像一個隱藏款旅遊盲盒,處處充滿驚喜。
為什麼是靖州?
中國優秀的楊梅產地有很多,光是官方評定的「中國楊梅之鄉」就有十來多個,實在很難論個高下。
從地理上看,國內楊梅分為「滇黔高原區」「江蘇太湖沿岸」「浙閩沿海區」「華南濱海區」「湘西黔東區」五大產區,而有著「江南第一梅」之稱的靖州楊梅,就屬於湘西黔東產區。
靖州在哪?想必有很多人都摸不著頭腦。
小城靖州的日落時分。
靖州其實是靖州縣,指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隸屬湖南懷化,位於湘西南、湘黔桂三省接邊區域,地處雪峰山褶皺地帶南端和雲貴高原斜坡地帶的丘陵山區。
地理位置決定了靖州的複雜地形,既多崇山峻岭,又有丘陵、盆地交錯。這裡自然資源豐富,山峰連綿、溪河密布,綠色植被蓊鬱蔥蘢,森林覆蓋率達74.93%,深吸一口氣,都能感受到負氧離子的流動。
植被鬱鬱蔥蔥,溪河連綿不絕。
靖州可以稱得上是楊梅的福地。
這裡夏無酷暑、冬少嚴寒,溫和的氣候加上充沛的降雨,迎合了楊梅喜熱喜濕的習性,也恰到好處地延長了水果的生長季節;土壤以黃紅壤、黃壤為主,土層深厚且疏鬆肥沃,獨特的土壤條件為楊梅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
有了天時地利,自然也少不了「人和」。
據記載,靖州楊梅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史,至今沿襲著不施農藥化肥的栽培習慣,純天然的栽培方式讓它在一眾楊梅中脫穎而出。袁隆平院士曾為靖州楊梅題詞:「靖州楊梅,梅中之王。」
滿樹楊梅待豐收。
在靖州楊梅中,又以木洞楊梅為最佳。《靖州鄉土志》里提到:「木洞楊梅尤擅名,申園梨栗亦爭鳴。百錢且得論攤買,恨不移根植上京。」
夏至雨後,烏紅色的果實三三兩兩綴在枝頭,在深綠色枝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鮮艷欲滴,只是看一眼,就開始口舌生津。
靖州楊梅個頭較大,以色澤呈烏、品質優良著稱。從枝頭摘下來的楊梅,用手指輕輕一掐,就滲出紫紅色的汁水,隨之而來的是一股濃郁的果香。
這誘人的色澤,誰能不饞呢?
楊梅表面手感粗糙,咬下一口,便能看到新鮮紅嫩、呈放射狀的絲絲果肉,入口豐盈多汁,「多甘而不酸」,恰到好處的酸甜感點亮了整個悶熱的夏天。
除了鮮果,靖州當地還將部分楊梅加工成蜜餞、罐頭和果酒,讓這顆紫紅色的果子可以走得更遠。
在靖州,楊梅有一百種吃法!
楊梅酒以木洞楊梅為原材料,取汁加工、自然發酵,調度調糖、加溫處理,過濾後裝瓶即成。酒體晶瑩剔透,泛著紅色光澤,果香與酒香交織讓人心醉。
近年來,靖州楊梅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朝著精深加工方向拉長楊梅產業鏈,並「以梅為媒」,舉辦多屆楊梅豐收節,打造了「十萬梅山風光」,吸引數百萬遊客前來遊玩品嘗。這一口夏日裡的酸甜,誰能不愛呢?
湖南隱藏款旅遊盲盒
靖州不僅在楊梅種植上得天獨厚,在旅遊景觀上也不輸別處。
小編認為,這座小縣城就是湖南最被低估的隱藏款旅行盲盒,拆開了,才能發現其中的處處驚喜。
靖州所屬的懷化有著「鶴城」的美稱,鍾靈毓秀的山水風光與璀璨厚重的歷史文化構成了這座城市的深刻底蘊。當目光落到懷化南部的靖州,野性之美與民族風情同樣熠熠生輝。
兼具自然風光和人文底蘊的懷化,還具有野性之美。
五龍潭國家濕地公園坐落在靖州縣中南部,以蜿蜒北上的渠水及五龍潭庫塘濕地為主體,良好的復合型生態系統形成了重要的生態廊道。
在園區內,不僅有月亮灣、百里灣、福壽泉等20餘處叫得上名號的自然景觀,也有許多傳奇故事。
核心景區五龍潭深不見底,至今流傳著「五龍搶寶」的傳說,雖是故事,但確有五條形態各異的石龍盤桓在回水灣上,守護著這一汪潭水。
被山水湖泊環繞的五龍潭,生態環境優美。
渠水串起了整片濕地,島嶼散落水上,河灣形態多樣,河流兩側植被豐富、山巒連綿,秀麗安靜的風光之下,濕地有著生機勃勃的另一面。
對於野生動植物來說,這片濕地就是它們得以詩意棲居的自然樂園:
楨楠、中華結縷草在這裡紮根;黑耳鳶、小鴉鵑和池鷺活躍在山林之間;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展現了這片濕地獨有的科研和保護價值,也讓這座濕地公園充滿生命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鳥兒們提供了棲息之地。
作為苗族侗族自治縣,靖州更值得說道的,是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地筍苗寨坐落在靖州第二高峰的九龍山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歌鼟(tēng)的發源地,也是《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的拍攝地之一。
綜藝《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劇照。
要進苗寨,就得先喝「攔門酒」。苗族鄉親以蘆笙和苗歌熱情相迎,客人要把牛角杯中的米酒一飲而盡,才能順利過關。
地筍苗寨極大地保留了原始風貌,古井、花街和石板路盡顯古樸寧靜之美。
黑瓦木牆的吊腳樓群因山就勢、順坡而建,順應了「有山靠山、有崗靠崗、有溪依溪、有塘繞塘」的苗家民居選址原則,百年風雨橋橫跨溪流兩岸,處處皆是苗家風情。
吊腳樓體現了苗家人的智慧和當地風情特色。
到了下午,寨子裡還會有「苗族歌鼟」節目表演,通過模擬大自然的「和聲」編成歌曲,唱出了苗族人的生活日常,也讓更多人感受到原生態多聲部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
來到苗寨,還有一個盛宴不容錯過。
龍頭宴是苗族的一大重要宴席,為婚嫁喜事以及重要節慶活動等場合而設。宴席由一張張桌子拼接而成,蜿蜒如長龍,苗寨長老與最重要的賓客入座在長席之首,主客各一邊相對而坐,席間歌來酒往熱鬧非凡,苗家滋味都在其中。
龍頭宴在綜藝《爸爸去哪兒》中有出現。
舌尖上的靖州
外界對湖南菜的印象總是用一個「辣」字簡單概括,卻忽略了民族和地域因素造成的口味差別。
靖州口味更偏湘西,又因是苗侗聚居地,更添民族風味。隨處可見的腊味搭配刺激味蕾的酸與辣,融合成了獨特又豐富的味覺記憶。
湖南腊味是出了名的,以至於有了「萬物皆可臘」的說法。在苗鄉侗寨,你能品味到更古老也更原始的味道。
臘肉更具別樣風味,也更易於儲存。
煙燻烘烤,就是湘西臘肉的風味來源。
在切成大塊的豬肉上塗一層厚厚的鹽,用苗家米酒將鹽融化,待腌制入味後掛在取暖做飯的火塘上,用柴火燻烤的同時添加松果、茶殼和桔皮,讓臘肉也裹上茶果的香味。當色澤轉變成油亮的琥珀色,臘肉也就成了。
緊實的肉質混合了咸香、酒香和果香,這臘肉是實打實的下飯神器!
在《舌尖上的中國》里,與臘肉一同出場的,還有苗侗兩家引以為傲的腌禾花魚。在靖州的苗鄉侗寨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製作腌魚的腌桶。
禾花魚說的是放養在稻田裡的鯉魚,宰殺乾淨後在魚腹內塞上糯米、紅辣椒、山奈、生薑等配料,重疊壓緊放進杉木做成的腌桶,再放上巨石壓實,一個月後便可打開取用,且即使長時間存放,風味也不會減少分毫。
腌禾花魚可以直接生食,酸辣咸香的滋味加上若有似無的稻花香直擊靈魂,一般人不敢輕易嘗試。常規的吃法可蒸可烤,下鍋一煎能最大程度地激發腌魚的香味,外層香脆酥軟,內里肉質鮮美,是經過時間調和的獨特滋味。
煎過的禾花魚,酥脆的外皮包裹著緊實鮮美的肉質。
糯米糍粑在靖州人心裡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蒸熟的糯米放進木槽里,趁著熱氣用木錘不停揉打,直至糯米變成綿軟柔韌的一團雪白,再分成小塊揉圓壓扁,原汁原味的糍粑也就做好了。
紅糖汁和雪白的糯米糍粑是絕佳搭配,美味又養生。
糯米糍粑有很多種吃法,油炸、糖煎都可,或咸或甜的佐料疊加糍粑自身的米香,各有一番滋味。
最經典的還是烤糍粑。把雪白的糰子放在燒紅的火鉗或者鐵架上,隨著熱意上升,糍粑逐漸鼓起來,外面一層又脆又香,咬一口還能拉絲。一家人圍著火盆一邊取暖一邊烤糍粑吃,隨著糯米的香甜在空氣中瀰漫,年味也就越來越濃。
糍粑的外皮被炭火烘烤得酥脆焦香。
靖州不僅酸爽香辣,對於甜的把握也是恰到好處。
起源於苗侗兩族的雕花蜜餞歷史悠久,圖案複雜、雕刻精細,稱得上是「舌尖上的藝術品」。
這道甜品以青柚或冬瓜為原料,用柳葉刀在瓜皮表面雕刻出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或是帶有故事性的圖畫和吉祥文字,再經過清水漂洗、銅鍋沸煮、蔗糖腌釀、翻曬烘烤等多道工序,做出來的蜜餞香脆可口,甜到了靖州人的心裡。
雕花蜜餞不僅僅是美食,更是藝術品
千百年來,湘楚文化與民族特色一同造就了這座特別的小城,湘西的風雨也為它添上了一絲神秘色彩。餐桌上的五味調和,更像極了靖州人踏實又有趣的日子。在平淡生活中品味一座城市,這才是旅行的正確打開方式。
靖州還有什麼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