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田」播良種,打開中國改革開放新境界——寫在上海自貿區建設十周年之際

2023-09-30     浦東發布

原標題:「試驗田」播良種,打開中國改革開放新境界——寫在上海自貿區建設十周年之際

「試驗田」播良種,打開中國改革開放新境界——寫在上海自貿區建設十周年之際

金秋時節,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進入展會旺季。看著絡繹不絕的人流、車流,身材高大的德國總經理麥可有點恍然如夢:1989年,他剛來浦東時,從和平飯店望去,浦江東岸一片郊野景象;2014年,他履新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總經理,一期只開4個場館,和傳統市中心相比,這裡地處「偏遠」。

然而如今,這裡已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展館之一,上海自貿區提供的很多優惠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湧來這裡尋找機會。「我的朋友都喜歡叫我『連結者麥可』,因為我做的事就是幫助全球的合作夥伴連結上中國的偌大市場。」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今天是上海自貿區建設十周年的日子,作為中國第一個自貿區,上海自貿區有力發揮了深化改革「試驗田」、制度型開放「先行者」等作用,打開一片中國改革開放新境界。

開「試驗田」推動制度創新

回首中國改革開放的40多年,每一次重大變革的先導都是思想變革,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高度。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研究所研究員張磊談到上海自貿區起源時如是說。

1990年,外高橋保稅區是全國第一個封關運作的保稅區,它的先行先試,為國家對外開放提供了實踐經驗。但到了2007年、2008年,一些國外、境外地區已經開始建立自由貿易園區或自由貿易港,意味著航運物流等可能發生轉移。原來承擔著上海航運功能的外高橋如何轉型升級,成為一道新課題。

再看當時的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發生了很大變化。

上海自貿區成立之際,國際主要經濟體在經貿合作戰略上正發生重大調整。2009年,美國正式宣布將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與此同時,中國也一直力求與國際先進經貿規則接軌,尋求加入。但規則中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對於彼時的中國來說,屬於尚未涉足的領域,和原本「正面清單」管理模式相比,堪稱顛覆性變革,自然伴隨著一定的風險。

當時的中國,已經站在了「非試不可」的關口。經多方審度考量,決定在上海開出一塊「試驗田」,兼顧安全的同時推進一系列大膽的制度創新。而外高橋——這個「離世界最近的地方」,天降大任於斯。

2013年11月5日,上海自貿區剛成立1個多月,上海市領導在接受媒體集體採訪時透露,2013年3、4月間,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向中央作了彙報,提出制度創新的設想,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和鼓勵,要求上海從國家發展戰略和改革大局予以謀劃,儘快啟動,條件成熟的先做起來。「從提出方案到充分醞釀、研究、論證、決策,效率非常之高,中央的決策效率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9月底就正式掛牌了。這個決策過程充分反映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於制度創新的高度重視和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

回首十年,上海自貿區不辱使命,在國家層面複製推廣的302項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上海首創或同步先行先試。

「摸著石頭過河」漸入佳境

浦東,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者,「拓荒牛」們在篳路藍縷中創造了一個個「浦東奇蹟」。但不同歷史階段的改革路徑,必然有所不同。對於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而言,難度更大、涉及面更廣、涉及領域和碰到的問題更深刻的,是進入深水區的攻堅戰改革。在新的歷史關頭,亟待通過擴大開放來促進、推動,甚至倒逼改革。

於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上海自貿區從成立伊始,便懷著「摸著石頭過河」的心態,向改革的深水區試探,承擔起為國家戰略壓力測試的使命。正如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上海自貿區也在「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中漸入佳境。

1.0版,構建起自貿區創新開放的基本框架。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運作,當天上午,36家企業和金融機構領到證照,成為上海自貿區的首批「居民」。上海百家合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領到「001號」備案證,原本需要3個月時間申請,但由於外商投資項目由核准制改為備案制,僅用7個工作日就領到了執照。而現今,「自貿區速度」最快可以提升到「實時」。

2.0版,2015年4月,上海自貿區擴區,自貿區管委會與浦東新區政府合署辦公。從此,自貿區經濟「發動機」的威力不僅作用於浦東,對上海乃至長三角區域的輻射帶動也開始「發力」,基本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創新體系。

3.0版,優化制度創新集成。2017年,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針對制度創新中的難點、重點問題,形成了以系統集成為核心的制度創新路徑。尤其是從2019年增設臨港新片區後,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形成「五自由一便利」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框架。

如今,處於國際新形勢下的上海自貿區,更面臨著高階版的機遇和挑戰。商務部原副部長、世界貿易組織前副總幹事易小准表示,上海自貿區要率先「啃硬骨頭」,聚焦國有企業、政府採購、數字貿易等一些重點和難點領域,對照最高標準,查找短板弱項,大膽試驗、自主改革。「制度型開放就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過程,只要大方向把握好,即使在探索過程中出現一些小的差錯,只要控制在自貿區的範圍之內,風險都是可控的,糾正起來也不難。」

對企業和個人都是「福地」

在全國率先推出負面清單、建設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開展「一業一證」改革……十年春華秋實,上海自貿區這塊大試驗田播下「良種」,打開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升級版」中國改革開放創新格局。如今,上海自貿區仍櫛風沐雨、不敢懈怠,針對改革難點、堵點、痛點,密集推出一系列重磅創新舉措。

今年6月29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位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僅1個多月後,部分措施已開始在上海自貿區試點,首批落地的制度創新舉措再度位於全國之先。

9月21日,《上海市落實〈關於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位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實施方案》發布,將用一年時間,著力推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商務人員臨時入境、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各項試點措施落地實施,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這些突破創新在企業眼中不啻為「及時雨」。在沃爾沃建築設備(中國)有限公司(簡稱「沃爾沃建築設備」)亞洲區總裁郭騰澤的辦公室里,牆上懸掛著各式中國字畫,柜子里也被如意等「中國元素」擺得滿滿當當。在他看來,中國,無論對企業還是他個人而言,都是塊「福地」。

「我們一直深深紮根在上海,落戶上海浦東已有21年,以上海為基地輻射全國乃至全球。」郭騰澤說,自從上海自貿區擴區後,金橋被納入上海自貿區範圍,享受到自貿區制度創新的福利。作為全球第三大建築公司,考慮到中國市場在全球來說已經成長為核心市場之一,3年前,集團決定將亞洲總部落戶上海自貿區,推動離岸貿易和金融結算的發展。

如今,郭騰澤回看當初的決策,覺得非常明智,「在對的時候做了對的選擇」。今年9月,全國首單「重點行業再製造產品進口試點」貨物順利通關。這是沃爾沃建築設備進口的一台用於鉸接式非公路自卸車的再製造發動機。在此之前,我國在政策層面對進口再製造產品按照舊機電產品進行管理。《若干措施》印發後,在浦東新區商務委、上海海關等政府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沃爾沃建築設備率先完成試點備案,成為全國首家成功開展重點行業再製造產品進口試點業務的企業。

從企業痛點、行業堵點、監管難點出發,推動制度創新與優勢特色產業更好地結合,在創新鏈前沿、價值鏈高端、產業鏈關鍵發力,上海自貿區正打造出多個在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最終帶動全國自貿區的「雁陣」實現「天高任鳥飛」。

以新立法舉措推進新開放

開放,是上海自貿區最受世界關注的「風向標」之一。隨著國家新一輪金融業擴大開放重大舉措在上海自貿區率先落地,人流、資金流、金融機構加快集聚。

2014年,新加坡人梁瑩瑩來到上海陸家嘴,加入施洛德投資集團。這成為她對自己人生的一筆「成功投資」。「當時,施洛德投資集團把我調派到上海,進一步擴展在中國的業務。通過在上海的工作,我拓寬了視野,深入了解中國這個全球關鍵的金融市場。」作為一家資產管理總值逾9000億美元的國際資管巨頭,施洛德投資集團於1994年在上海成立第一個中國內地代表處。受益於上海自貿區的金融開放政策,其開啟了「順勢飛揚」的快速發展模式。

「2022年,我們在國內設立的合資理財公司施洛德交銀理財有限公司獲得營業執照,正式進軍中國銀行理財市場和財富管理行業。今年初,外商獨資的施洛德基金獲中國證監會核准設立,標誌著施洛德在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再迎新的發展機遇。」今年6月,施洛德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取得中國證監會核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成為在中國新設立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10周年白皮書》中,第三方機構所做的企業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八成以上的企業認為上海自貿區建設顯著改善或較大程度改善了營商環境;八成以上的企業認為上海自貿區各種政策措施信息的可獲得性較強、法律及政策透明度不斷提高;大部分企業認為上海自貿區各項改革創新措施之間的相互協調性較強,並對上海自貿區的改革創新充滿期待。

但自貿區的目標從來不是局部的試驗,而是為了長遠的發展。走過十年,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准入不准營、貿易便利化、人員流動自由度等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站在發展新十字路口的自貿區,迫切需要以良法促進改革,以新的立法舉措推進新的開放。「自貿區立法,既是歷史必然,更有現實意義。」全國政協常委、十三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表示,上海自貿區承擔著為全國改革開放壓力測試的重任。「從當下看,我們對發展和進一步融入世界要有更強的緊迫感。要通過自貿區立法,把中國準備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的努力,全力向前推進。」

目前,在諸多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中,CPTPP最具代表性,呈現出全面性、進步性、創新性、開放性等特徵。2021年,英國和中國先後提出申請加入CPTPP。今年3月31日,英國宣布已就加入CPTPP達成協議。另一方面,美國一直通過「長臂管轄」對中國進行不當制裁。對中國來說,加入CPTPP有助於促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可以成為對非法制裁和「長臂管轄」的反制手段之一。因而,加快兩個國際協定談判和磋商的步伐可以彰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在紛繁複雜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更要以新的立法舉措推進新的開放。」

「作為中國第一部關於自貿區的地方性法規,《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於2014年8月1日實施,速度之快、涉及面積之廣、法治改革力度之大,都是可圈可點的。」周漢民認為,它是上海自貿區各項制度創新和改革的集大成者,體現了「悠悠萬事法治為先」的特徵,也是上海自貿區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

在上海自貿區建設十周年之際,在全國21個自貿區「雁陣齊飛」的基礎上,上海應梳理、總結全國各自貿區建設,特別是出台的相關條例的經驗、做法、措施。在國家立法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上海的地方立法和配套細則,最終形成法律、法規、規章等協調配合的自貿區法律體系,凸顯上海自貿區的開路、突圍和引領作用,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之舉。「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轉折點,上海自貿區應當主動作為,為探索全國統一的自貿試驗區法再當開路先鋒。」

新征程上,勇做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的先鋒,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區。這是對自貿區的殷切期許,更是其歷史使命之所在。

文字:宋寧華

攝影:陳夢澤 鄭峰

編輯:魯琳

資料:新民晚報

* 轉載請註明來自浦東發布官方微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6d98c4d2be1edf0120d3d6609a842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