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如果清澈了為什麼會有傳言說會發生不好的事情?

原標題:黃河如果清澈了為什麼會有傳言說會發生不好的事情?

在古代,既有「黃河清,聖人出」的說法,也有「黃河清是不祥之兆、必有大災」的說法。

對於黃河的水色應該是渾濁還是清澈,古人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甚至給它賦予了傳奇、神秘的色彩,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與社會現象。

「聖人出,黃河清」的說法

黃河之水自古常年混濁,因而自古就有「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俗語。古人也常拿「黃河水變清」比喻罕見、難以出現的事情,有「千年難見黃河清」的說法。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因而自古就被中國人倍加重視。

黃河流經面積廣闊,在給人們造福的同時,也因為含沙量大、經常泛濫、改道而帶來了不少災難。

由於古人受科學認知水平所限,認為自然界和人世間的事物都被神聖的「天」所支配,洪水、旱災、地震等自然災害,都被看成是「天子」乾了壞事、被上天懲罰的現象。

在古代,人們往往把國家的強盛以及人民的幸福寄,希望於皇帝身上,然而「敬天勤政」、「愛民如子」的明君畢竟罕見。

人們喜歡清澈的河水,或者說看慣了清澈的河水,因而也就有了「聖人出,黃河清」的說法,希望上天賜予一位明君造福世間,同時也讓黃河水變清。由此,也就有了「黃河清,聖人出」的推理說法。

例如寫有《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寫有詩句:「普天有道聖人生,大地山川盡效靈。塵濁想應淘汰盡,黃河萬里一時清」,就反映了這種夢想寄託。

而且古人常用「河清海宴」或者「河清海晏」比喻太平盛世。

於是,如果哪個皇帝在位期間,出現黃河水變清的現象,皇帝和百官、百姓們都會很驚喜,認為是祥瑞之兆,歌功頌德,還會正式記載入史書。

例如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上旬開始,到次年年初,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和江蘇五省境內的黃河河水漸清。這次「河清」的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因而社會輿論影響也很大。

在得到「河清」的奏報之後,雍正帝喜不自禁,向埋葬在墳墓里的父親康熙帝告慰,去黃河致祭河神,把相關的一批官員官升一級。

這還不夠,雍正帝還親筆寫下二千多字的《河清頌》,命河道總督田文鏡在江南清口(屬今江蘇省淮安市)築立「御製黃河澄清碑」,把《河清頌》刊刻在上面,以感恩河神。

雍正帝的這些舉動,顯然是在給自己表功、立牌坊。

當時他即位皇帝不久,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朝野不少質疑。恰好「河清」,因而雍正皇帝便急不可待地要以「天降聖人」自居。

為什麼民間還有「黃河清必有大災」的說法?

雖然自古有「黃河清,聖人出」的說法,但與它伴隨的有個相反的說法:「黃河清,必有大災」。

例如東漢末年,有個叫襄楷的著名方士,精通天文陰陽之術。

桓帝時期,統治昏暗,亂象頻發。於是襄楷上疏說道:

「臣以為,河者,諸侯位也。清者屬陽,濁者屬陰,河當濁而反清者,陰欲為陽,諸侯欲為帝。」

襄楷認為,黃河天生就是渾濁的,如果黃河突然變清,就是反常現象,表明將會天下大亂。

襄楷上疏不久,桓帝去世,享年僅36歲。

再如《續資治通鑑》記載,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乾寧軍言黃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晝夜」。

於是,徽宗下詔「以乾寧軍為清州」,即特意把當地的乾寧軍(行政區域名稱))改名為清州(屬於今河北省青縣),還在韓城建立記載這種祥瑞的「河瀆碑」。

然而僅僅15年後,徽宗亡國,與兒子欽宗一起被金兵擄掠北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

還有《元史》記載,元惠宗(元順帝)時,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期間,出現過三次「河清」。

然而僅過了幾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元惠宗亡國,逃回北方草原。

可見,北宋徽宗、元惠宗的「河清」,非但沒出聖人,反倒出現戰亂、亡國、百姓受難。

顯然,古人長期把「黃河清」與「聖人出」硬扯上關係,然而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夢想罷了。

「黃河清」與福災之間究竟有沒有因果關係?

隨著歷史記載資料的豐富、人們的認知水平提高,質疑「黃河清,聖人出」的人逐漸增多。

古代也有清醒、理智的人發現,黃河流域的水並非都是常年混濁的,得看河段位置。

例如漢朝初年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詞典《爾雅·釋水》中記載道:

「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這裡說得很明確也很科學,是說黃河水在崑崙山脈一帶是清的,在匯合一千七百多條支流後就變成黃色了。

再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山西出現「黃河清」,巡撫明興上表報喜。卻沒想到乾隆皇帝的態度,和他父親當年遇到「河清」時的態度截然相反。

乾隆帝不但沒給予相關官員獎勵,還訓斥了一通:

「歷代史策,侈陳符瑞,大率出於傅會鋪張,無關實政……河水澄清,雖亦間有之事,但似此侈陳祥瑞,誇示休徵,殊屬無謂。」

意思是說:自古人們喜歡祥瑞之類的事情,其實大多是牽強附會,沒有實際作用。「黃河清」雖然是少見的現象,但如果誇大它的象徵意義,實屬無聊之舉。

同時,乾隆帝指出「現在晉省既有河清之事,則下游各省,自必由漸澄清。」

他還宣布:以後地方官不要再奏報此類歌功頌德的事情了。

由此,這一次「河清」,就成為中國官史中記載的最後一次。

寫到這裡,不得不為乾隆帝點贊!如果要算古代明君的話,他的這種觀念、做法絕對可以入選!

乾隆帝真是個明白事理的人。顯然他也知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規律。他明確指出了「黃河清」與「聖人出」並沒有因果關係。

從客觀事實上來說,隨著歷史的發展,黃河也在不斷改觀。

中國歷史上的「河清」現象,被官史作為祥瑞明確記載的,共有43次。第一次見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到清乾隆年間截止。

按此推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顯然不是百年一遇、更不是千年一遇。

為什麼叫「黃河」?

因為黃河中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典型的混濁黃色。

同時,隨著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以及自古以來人們治理黃河的頻繁活動,使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也在不斷改觀。

根據國家水利部2000年的《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顯示,5464公里長的黃河,有1992公里長的中下游是渾水,占總長度一半以上的黃河上游,即從河源至河口鎮這一段的水是清的。

所以,黃河上遊河水清澈、中下游呈混濁黃色,這是自然地理現象。

只是古人受科學認知所限,以及一些人故意引導輿論,賦予黃河傳奇、神秘的色彩,人為炮製出了「聖人出,黃河清」或者「黃河清必有大災」的唯心的說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6d76f743a4bb3280de1321a3d3bd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