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超強颱風「摩羯」
來勢洶洶、威力驚人
「嚇暈」一些小夥伴
摩天輪被吹成「大擺錘」
直接破窗而入
某網友自家陽台窗戶被吹飛
#颱風摩羯 眼壁置換#的話題
引發關注
很多人都聽說過「颱風眼」
那「颱風眼壁」是什麼?
「眼壁置換」又意味著什麼?
「摩羯」的威力與置換是否有關?
一起來看
颱風的內部結構
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具有暖心結構的強烈氣旋性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
颱風的結構,從中心向外依次分為:颱風眼區(中心)、颱風眼壁(雲牆)、螺旋雨帶三部分。
圖源:中國氣象報
「眼壁置換」是什麼?
想知道颱風眼壁如何置換,就要先了解颱風眼。
颱風眼是颱風的中心。發展成熟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級以上強度)在深厚雲區的中間,往往存在一個直徑為幾十公里,近似圓形的晴空少雲區,稱為眼區。
颱風內的風呈逆時針方向吹動,使中心空氣發生旋轉,旋轉時所產生的離心力與向中心旋轉吹入的風力互相平衡抵消,便形成了颱風中心數十公里範圍內的無風現象,加之空氣下沉增溫,使得雲消雨散,颱風眼也就誕生了。
圍繞颱風眼的狹窄環流,就是颱風眼壁(雲牆)。因其有著強烈的上升氣流,所以此處常出現狂風暴雨,是熱帶氣旋中風力最強勁、天氣最惡劣的地方。
圖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颱風如何完成「眼壁置換」?
「眼壁置換」又叫「眼牆置換」,是強颱風或者超強颱風常有的自身結構調整的過程,通常包括以下階段:
- 初始階段:颱風眼壁開始出現不穩定,新的眼壁在外圍形成。
- 中間階段:新的眼壁逐漸向內收縮,可能會形成所謂的「雙重眼牆結構」,這時颱風的強度可能會暫時減弱。
- 完成階段:外眼壁最終取代內眼壁,颱風的強度可能會再次增強,風眼可能會變大,整個颱風系統可能會變得更加強大。
為什麼「眼壁置換」成功不是好消息?
如果「眼壁置換」成功,颱風可能會變得更強,風圈擴大,帶來的風雨影響也會更加嚴重。颱風「摩羯」在眼壁置換成功後,強度增強。
9月5日午後,颱風「摩羯」眼區變得模糊,內眼壁減弱、外眼壁發展,「眼壁置換」在此時進行。隨後「摩羯」強度加強,颱風眼區逐漸變得渾圓。
圖源:科普中山
9月6日早晨,「摩羯」的外眼牆包圍住了內眼牆並開始收縮,進行第二輪「眼壁置換」。「摩羯」在衛星雲圖上「毀容」、形態變得難看。
「摩羯」的「眼壁置換」成功,相當於給自己疊了多層Buff,威力值拉滿。
其實,颱風的「眼壁置換」不一定全部會成功。2023年7月,超強颱風「杜蘇芮」在登陸福建前的最後一刻發生眼壁置換,離開洋面的它眼壁置換失敗,從而降低了登陸強度。
也就是說,颱風的眼壁置換失敗將破壞熱帶氣旋的結構,從而影響其強度。
「摩羯」外圍環流巨大
防禦颱風不應只關注登陸地
「摩羯」的強度如此之大除了眼壁置換成功以外,與環流尺寸也有關。
颱風系統不是一個點,而是圍繞颱風中心旋轉、展開的一個大氣環流,此次「摩羯」的外圍環流就非常大。
在颱風路徑預報圖上,通常能看到一個扇形陰影區域。很多人以為它是颱風影響範圍,其實它是颱風路徑的「包絡線」,代表著颱風中心未來移動路徑的70%機率範圍的集合,實際上颱風的影響範圍只會比這個陰影更大。
所以,防禦颱風不應只關注登陸地,在颱風中心以外的地區出現比颱風中心經過的地區更大的風雨影響也是有可能的。
威力如此強大的颱風
在登陸後將何去何從?
結局一:減弱消亡
颱風登陸後逐漸消亡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1.相對於海面而言,路面更加粗糙且有很多障礙物,摩擦力會消耗掉颱風的能量;
2.失去了海面上充足的水汽補充,登陸後的颱風能量來源迅速減少。
結局二:變性成溫帶氣旋
變性是指熱帶氣旋北移到溫帶地區後,由於外部環境、溫度、濕度、氣壓等條件的變化,逐漸失去其熱帶氣旋特性的過程。颱風在變性後並不代表其風雨的減弱,其與冷空氣結合後會激發出更強的能量,會帶來更強的狂風暴雨。
中央氣象台今天(7日)10時繼續發布颱風紅色預警。未來三天,「摩羯」的風雨影響將繼續向西擴散,廣西、雲南等地將有猛烈降雨,廣西南部日降雨量將超過450毫米。
近期請重點防禦颱風
帶來的持續性暴雨
遠離山區、河谷等
地質災害隱患點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