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氣,這幾句話都不要對孩子說,換成這3句口頭禪,孩子越來越優秀

2023-02-01     CC爸媽

原標題:再生氣,這幾句話都不要對孩子說,換成這3句口頭禪,孩子越來越優秀

這幾天出門在外,我遇到了很多跟我們一樣、帶娃出門總是狀況百出的家庭:

有賴在攤位上撒潑打滾非買紀念品的、有磨磨蹭蹭因為一娃拖累一家人的、有一意孤行偏按自己意願行走的……

我多了很多跟其他家庭平行相處的機會,許是境遇相似,許是職業敏感,我總是忍不住多看兩眼。同樣的事情,有的家庭就是一場暴風驟雨,有的家庭卻輕易春風化細雨。

「歲月靜好之家」與「雷霆之怒之家」最大的區別,就是說話方式。

我們每天和孩子相處,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說話」,看似每天最沒用的一件事,卻藏著孩子未來。

語言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1

有多少父母嘴邊總掛著這樣的口頭禪

1、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你就自己留這吧!

出遊在外,不論是去餐廳、夜市,還是戶外玩,這句話可以說是我聽到的媽媽們說的最多的一句,沒有之一。

我知道,每每管教無力時,大家總放出一句殺手鐧: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不喜歡你了!

實際上,這句話並不能提醒孩子自己犯錯了,更不會讓他們去反思到底錯在哪裡,他們收到的信息只有一個,媽媽要生氣了,我不能這麼做了,否則就要挨罵或挨打了。

這其實是一種「隱形威脅」

表面上看效果立竿見影,能馬上制止孩子,但其實無異於飲鳩止渴,無法讓孩子真正認識到錯誤本身,只不過是在恐懼中屈服而已。

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形成看臉色行事、討好型人格。

而且,時間一長,孩子還會習得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遇事情緒化,在社交中威脅他人。

下次不妨直接了當說原因,就算是一樣會生氣,也讓孩子明白你為什麼生氣,不要讓孩子把「媽媽生氣」當成做錯事的原因了。

2、我這麼辛苦這麼累,都是為了你!

我們在一日游團里,也是一個媽媽帶著孩子,一路上這位媽媽不停地抱怨:「你看這人多的,要不是因為帶你出來玩,誰大過年的不舒舒服服地在家待著?」

從有孩子的那一天起,我們就為孩子做了太多太多,也犧牲了太多太多。雖然這是事實,但C媽奉勸大家,不要把它掛在嘴邊,甚至永遠不要對孩子這樣說。

因為這是一種赤裸裸的「情感綁架」。

  • 我每天這麼累為得什麼,不就是為了多賺點錢,讓你吃好用好學好麼,你還不聽話,太讓我傷心了!
  • 要不是因為你,我能吃不好睡不好,每天忙到半夜嗎?
  • 如果不是因為有你,我早離婚了,你還天天氣我,想氣死我嗎!

這種話最容易在我們覺得委屈、辛苦、甚至崩潰的時候說出來。

但話說回來,這怪得著孩子嗎?他們不是上趕著來的……

或許我們只是在抱怨現狀、發泄情緒,但小孩子並不明白。

他真的會認為自己的存在、需求,都是負擔、甚至是錯誤,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家人就可以活的更好。

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潛意識,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僅沒有存在價值,反而會帶來麻煩,這種無力感和愧疚感,會讓孩子長大後有很高的抑鬱傾向。

3、活該,誰讓你......

活該這兩個字飽含了對一個人的幸災樂禍,好像是沒點仇說不出來。

但是,這這句話有多少父母是經常掛在嘴邊的:

孩子摔倒了——活該,誰讓你跑那麼快;

孩子長蛀牙了——活該,誰讓你過年吃這麼多糖果、巧克力;

孩子忘帶作業被老師批評——活該,誰讓你自己不記得;

孩子摔倒了——活該,誰讓你跑那麼快;

孩子長蛀牙了——活該,誰讓你過年吃這麼多糖果、巧克力;

孩子忘帶作業被老師批評——活該,誰讓你自己不記得;

明明是想關心,但到了嘴邊說出來的卻是責難、冷嘲熱諷。

身為父母,我們知道這裡面裹著的是關心,是期盼,是恨鐵不成鋼。

但親愛的,裹著刀子的關心,再關心,外邊的刃也會刺得孩子內心鮮血淋漓。

孩子受傷,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爸爸媽媽的關心,反而是落井下石、指責打罵,這種雙倍的痛苦轉嫁到孩子身上,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可憎和徹骨寒意。

除此之外,還有「快點、磨蹭死了」當口頭禪的父母,不自覺地總是催促孩子,會把孩子越催越磨蹭、拖延。

總是說「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的......」的父母,可能會讓孩子陷入無休止的比較焦慮中。

所以啊,一些帶著否定、不信任、控制的意味的話,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不能總是掛在嘴邊。

那有什麼對孩子有積極影響的話,可以張口就對孩子說的呢?

我這次也真的聽到了很多,我自己都很受用的,也分享給你們。

下面這幾句話,你生活中對孩子說越多,孩子就會接收到更多的正向暗示,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2

一些正向引導的口頭禪

1、我理解、我知道.......

很多時候,孩子跟父母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大多都是因為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未曾被重視。

比如孩子的玩具被來家裡做客的弟弟妹妹弄壞了,父母說:

「有什麼可哭的,再買個新的不就好了」

比如,孩子在學校和別人鬧矛盾:

「都是同學,別人無論做了什麼,你都不該動手」

孩子一張口,父母就搬來了很多經驗、道理去企圖說服孩子。

確實,父母比孩子多了二三十年的人生經歷,在很多事情上面的確比孩子看的更透更長遠。

但教育孩子若是缺乏情感的連結,只是說教和指導,那親子關係只會越來越疏離。

你覺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於孩子而言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

所以,不要忽視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很多時候你說一句:

  • 「我理解,玩具壞了,讓你很難過」
  • 「我知道,同學一定做了讓你覺得很過分的事情,你才動手的對吧?」

對孩子就是最大的安慰。

所以啊,很多時候,父母看見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比你講半天經驗、道理都更重要。

一個從小被接納、被理解的孩子,他的內心一定是充盈的,將來他也才能學會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沒關係,你只是今天/眼下沒有做到......

我們總是在要求孩子去[做到],卻很少在孩子做不到的時候,去告訴孩子[現在做不到也沒關係]。

很多大人,在孩子做不到的時候,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遇到這種情況了,會把這個[做不到]留下,然後把它放大,成為批評他的有力證據。

比如:

  • 你看你上次說好了,看半個小時電視就關掉,你就沒有做到;
  • 昨天你說幾點前完成作業,也沒有完成,每次約定,你都做不到。

仔細想想我們的這個行為,其實是在不斷地搜集證據去證明孩子是做不到的。

如果一個孩子常常被你證明做不到,長此以往,這個孩子會出現什麼現象?

他會不相信自己,甚至會不愛自己。

所以呢,當你的孩子做不到的時候,你反而要看到他做到的部分

畢竟連我們自己,也是flag邊立邊倒啊?

所以,當定好的規則孩子做不到的時候,我們要有意識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一句:沒關係,你只是今天沒有做到。

然後和孩子一起看看,今天我們做到的是什麼,把做到的強調給TA聽,然後告訴他明天可以繼續做些什麼。

你只要堅持這樣做,就會發現孩子慢慢的從大量做不到,到大量做到,到最後徹底做到。

3、你可以自己決定......

很多人都表示自家孩子沒主見,什麼都要喊媽。稍微遇見一點困難就要放棄。

其實,我感覺現在的孩子大部分自主決定權差一點,是因為家長管的太多,管的太細了。

小到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大到學業、工作、結婚對象,父母總是搶先替孩子做決定。

《今日心理學》一書中寫到:

為孩子做的每一個決定,包括他們穿的衣服、做作業的確切時間,和他們可以和誰一起玩,都會消除他們做決定的慾望。

小時候你要求他聽話,長大了他就又成為被你嫌棄沒主見、窩囊的人。

所以啊,請把一些決定權還給孩子,多對他說「你可以自己決定」,在不涉及到安全的問題上,多給孩子一些自主選擇的機會。

每一件小事,孩子都有做主的權利時,TA才能擁有「有主見」、「自己決定的事情,不會輕易被他人干擾」的能力!

李玫瑾教授說過:家庭的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很多我們隨口說出的話,不僅能反應出父母的情緒狀態、思想觀念,更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性格。

想要孩子更優秀,那就把一些帶有負面暗示的語言,換成積極的正向引導吧。

我們視頻號開通啦,只想看「濃縮精華」的,來找我們玩吧!

孩子經常說這幾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暗示的力量如此可怕!看完你就知道,有些話永遠不該對孩子說

為什麼管得越多,孩子越不聽話?因為3歲之後,最重要的這一點你做反了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公眾號:CC爸媽(cc-bama)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60f5fb987129581a2ba4b5241f562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