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如何應對出海的機遇與挑戰

2023-12-06     汽車商業評論

原標題:杜林:如何應對出海的機遇與挑戰

撰文 / 杜 林(浙江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業總經理)

編輯 / 張 南

2023年11月12日,崑山,2022中國汽車供應鏈峰會暨第八屆鈴軒獎盛典第三天上午,浙江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業總經理杜林發表了題為《從國際本土化到本土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杜林提出,企業出海的路徑主要有三條,第一個路徑是業務出海,把產品賣到國外去;第二個路徑是產業出海,要去建工廠;第三個路徑,是組織領導力文化的出海。

出海的過程中,會面臨戰略定位不清楚、全球化視野和管理體系缺乏、怎麼去跟海外客戶所想的東西去融合以及供應鏈的韌性等諸多挑戰。

他相信,大家一起做生態的融合,能一起抱團去出海,成功的機率會更高。

以下是演講實錄。

謝謝!聽了吳聲老師的演講,熱血澎湃。我的演講標題叫做「從國際本土化到本土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身處在這個挑戰當中,我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我在這個行業到今年是20年,之前的18年都是在外企,做著外企國際本土化的工作。最近兩年做的是民企。富特是做OBC、DCDC、車載充電機裝置的一個民營企業,在我們從本土走向國際化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想從幾個維度跟大家分享:

第一個,剛才吳老師也提到了很多關於拖家帶口、關於賺快錢的事情,很多時候是我們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要思考我們做這件事情的初心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去出海?

第二個,在20年陪伴汽車行業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深感電動化和智能化這樣的汽車行業巨變的過程,給我們帶來了加速中國企業出海的窗口期。

第三個,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本土國際化當中所遇到的挑戰,可以說我們現在還是處於水深火熱當中,也希望把有一些走過的坑跟大家介紹一下。

這是我在去年10月份在巴黎車展拍的照片,那時候疫情還沒有解封,我們就已經過去了。那時候我們參加了巴黎車展,在客戶雷諾的展台上拍的一張照片。在那個時候,我們就跟客戶和幾個同事一起在探討,我們為什麼出海?是中國市場飽和了?內卷了?我們要去找海外的機會了?我們要去賺快錢了?我們要去平攤我們全球的風險?我們為了上市?我們為了估值,還是我們有著讓中國的民族汽車產業走向全世界的雄心壯志?我相信也是為了提升自己,成就更多的汽車人。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各自的很多想法,我覺得初心對於我們企業家或者說在企業做的時候,非常重要,這決定著我們後面會走多遠,走到什麼樣的程度。

行業劇變下的出海路徑

談到機遇,這幾天大家說到了電動化、智能網聯化,這張圖講的是什麼意思?2023年,我們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最新銷售數據是900萬輛左右,占到了全世界60%-70%的份額。這樣的增長趨勢,堅持到未來2030年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今年已經達到了將近40%,歐洲今年是16%,美國是12%。也就是說,在這樣一個大的行業變革的時期,利用中國新能源滲透率或者產業規模的優勢,我們現在可以在有效窗口期和優勢的前提下面去反哺國外,或者我們利用自己的價值,給國外主機廠和汽車行業提供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其實我這些年跟很多海外的主機廠朋友交流,有家企業OBC部門去年6月份才成立的,這些老外在一個企業做了二三十年,他們研究的是齒輪、機械裝置,德國人對精密機械加工是非常、非常的專注和無法被超越的。但遇到電壓從12V、24V\48V變到了800V,電流不斷加大的情況下,他們說,這些知識都沒儲備,怎麼辦?

再有一個數據,我們電力電子行業全球80%的工程師都是華人,都已經有這樣的儲備了。所以在這樣一個大的轉型期,我們看到國外一些客戶在核心技術領域加速轉型。大家也知道電池一半的市場都是中國供應商提供的,因此他們加速轉型的過程也是非常痛苦的。

三年疫情,「我的一個海外主機廠朋友跟我開玩笑說我們睡覺睡了三年,你們干車乾了三年」。從今年上海車展以後,他們壓力非常巨大,所以我現在可以說,每一周都在接待海外的朋友,來看我們中國供應鏈的情況。

這是幾個主要的信息,校長提到我們一年要有600萬輛車出口,新能源車的占比也在不斷加大,合資廠的國內份額這幾年也下降了很快。以及中資反向合資潮也拉開了序幕,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口復合增長速率大於50%。

我們的產品是出口到歐洲去的,因此非常關心歐洲的政策。9月13日,歐洲反補貼調查開始了,我認為這是好事,因為我們足夠大,才會吸引歐洲的目光了,被他們關注。

過去20年和未來20年是有路徑的,回想20年前我加入國際大公司,和現在我們出去的過程差不多。

第一個路徑是業務出海,我把產品賣到國外去,做得稍微好一點、大一點,現場支持需要營銷團隊,我就要建立營銷團隊。

第二個路徑是產業出海,要去建工廠,我也跑了匈牙利、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以及墨西哥、東南亞等很多地方,我們怎麼去建立一個有效的產業,去支持我們海外的戰略?

最後一個路徑,其實是最難的,就是組織領導力文化的出海,剛才吳老師提到很多文化的融合,我自我感覺這是最難的,這要結合全球全產業鏈運營的要求。

供應鏈出海面臨的挑戰

說到挑戰,我自己總結下來,現在所遇到的挑戰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是戰略定位要想清楚。到底你要去賺快錢?還是走長線?戰略其實是一種選擇,選擇沒有對錯,但是你要選擇好,你是賺快錢?還是要拖家帶口賺老錢,賺長時間經營的錢,這個要先想清楚。我們要有決心,不能一直動搖。老外還是比較認可能夠一直陪伴他們成長的供應鏈和供應商。

第二個是全球化視野和管理體系缺乏,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和環境的挑戰,文化、思維、人才的轉變,包括像我從外企到民企這樣的一種轉變,也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和挑戰的地方。

第三個,怎麼去跟海外客戶所想的東西去融合?這需要具備開放性、多樣性、包容性,以及對當地法務、稅務、財務合規的了解。

最後一個是供應鏈的韌性,這是特別考驗我們這種製造行業非常重要的一點。

說到挑戰,前面更多的是表象。

回歸到個人本身而言,在座各位都是企業家,都是老闆,都是某個領域的佼佼者,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局限、行為慣性以及偶像包袱,帶著這三點怎麼突破呢?前一陣子跟大咖去聊,怎麼具備學習的敏捷性、情緒的敏捷性以及文化的敏捷性,去迎接這種挑戰?

在9月初,在我們班長的帶領下,在我們校長的支持下,鈴軒3期的同學一起到雷諾去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我非常認同校長所說的觀點,非常感恩有這樣的一個平台,感恩校長,讓我們能夠一起做生態的融合,能一起抱團去出海,我相信這樣成功的機率會更高,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5ea30e3464a63a3d2b7ab7f5e9f7d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