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軍步兵的DP輕機槍,外形頗似唱片機,卻讓德軍頭疼無比

2023-12-27     阿斗愛

原標題:二戰蘇軍步兵的DP輕機槍,外形頗似唱片機,卻讓德軍頭疼無比

如果常看有關蘇德戰爭的老電影,估計很多人都對於蘇軍的輕機槍印象頗深。蘇聯在當時配備的DP輕機槍不同於二戰時期的主流機槍,它不採用彈匣供彈,也不採用彈鏈供彈,而是配備了一個碩大無比的彈盤供彈,也因此這種輕機槍也被稱之為「唱片機」,現代的軍迷們則將其戲稱為「大盤雞」。今天我們就看看這款DP輕機槍,到底在戰爭中有什麼過人之處。

被忽略的輕機槍

事實上,蘇俄政權在成立之初對於輕機槍的認識並不到位,或者說十分的薄弱,紅軍的軍官大多認為輕機槍的火力持續有限,相比於經受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國內戰爭考驗的M1910式重機槍自然是要差了許多,所以在國內戰爭時期的蘇俄紅軍和沙皇俄國的陸軍一樣,更願意相信M1910式重機槍,而輕機槍則被他們視為是一種低效率的「過度產物」。

當然了,這種認知實際上是一種較為錯誤的認識。因為戰場實際情況完全相反,在俄國內戰時期頻繁的機動作戰讓紅軍在無形中吃了悶棍——配備法制紹沙輕機槍和英制劉易斯輕機槍的白軍,能夠輕鬆的在戰場上把紅軍打得抬不起頭來,輕機槍對步兵班組的提升十分巨大,白軍的步兵分隊可以用輕機槍肆無忌憚的壓制紅軍戰士,等到紅軍戰士把自己的M1910式重機槍推上來的時候,對面的白軍早就腳底板抹油跑路了,只留下憤怒的紅軍戰士對著空氣進行無效輸出,

毫無疑問,戰場的實際教訓已經告訴了紅軍,傳統的M1910式重機槍雖然優秀,可是在步兵進行機動作戰時卻難以帶來什麼優勢,甚至是經常性的貽誤戰機。許多紅軍戰士就是在這種急促突然的遭遇戰中被白軍手頭的輕機槍奪了性命,沒有被奪去性命的人往往也不能用莫辛納甘步槍有效還擊,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白軍的步兵分隊逃之夭夭。在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急需提升自己對輕機槍的認識,而且要研發出一款屬於蘇聯自己的輕機槍。

那蘇聯有沒有能夠研發輕機槍的設計局呢?答案是有的,在俄國內戰初期,蘇俄紅軍就成立了「自動武器設計局」,其領導者是開發出了費德洛夫M1916自動步槍的著名的槍械設計——弗拉基米爾·格里高利耶維奇·費德洛夫。

當然,考慮當時蘇俄紅軍對於輕機槍的認知十分薄弱,再加上當時新生的蘇俄政權窮得耗子來了都得搬家,所以費德洛夫自然就沒搞出什麼像樣的輕機槍。

DP輕機槍

不過,雖然費德洛夫沒搞出什麼好東西,可是他的助手捷格加廖夫卻等到了機會。捷格加廖夫卻對輕機槍有十分獨到的認識。

他認為在未來的戰爭當中步兵班組也必然需要進一步的火力提升,那麼方便操作的輕機槍自然就成了最佳選擇,故此他堅定的主張加大對輕機槍的研究,力求早日推出屬於蘇聯自己的輕機槍。

與此同時,蘇聯紅軍中也有一部分軍官意識到了輕機槍的重要性,這就促成了蘇聯在1923年下達了有關輕機槍的研發任務。

按照當時蘇軍的研發要求和戰術操典,輕機槍必須像步槍一樣可以臥姿、跪姿、立姿、行進間端槍或挾持等任何姿勢進行設計,並能以猛烈的短點射或連續射擊橫掃敵人。

換句話說,新的輕機槍必須足夠輕便,而且能夠滿足在任何作戰環境和狀態下的作戰,否則蘇聯軍方根本就不會採納輕機槍。而有關於這一點,捷格加廖夫已經是胸有成竹,因為他相信自己的DP輕機槍能滿足全部需求。

捷格加廖夫的輕機槍在設計上可以說是十分出眾,DP輕機槍全長1280毫米、槍管長度605毫米,火線高度276毫米,在不包含彈盤的情況下全槍重量9.1公斤,戰鬥狀態在10.69公斤左右。

其原理是導氣式結構,閉鎖方式則被稱為魚鰓撐板式,特點是有兩個左右設置的閉鎖擋片,當撞針向前時強迫擋片向外伸出卡在機匣內側的閉鎖面以形成閉鎖,當槍機框向後運動時,上邊的開槽與閉鎖擋片相互作用使其收回使槍機框能帶動槍機向後運動開鎖。

這種閉鎖結構有利有弊,好處是不用和旋轉閉鎖槍機進行旋轉,而且也不需要在槍管、或是槍管節套末端加工閉鎖結構,整體設計更為簡潔。而缺點則是在組裝時如果忘記裝載閉鎖擋片,那DP輕機槍雖然仍舊可以開火,可是卻存在嚴重的故障風險,甚至是可能會炸膛。

另一方面,DP輕機槍的復進簧直接套在了活塞杆上,雖然減小了機匣長度,但長時間射擊後會復進簧受熱而彈力減弱,從而導致槍械出現故障問題,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缺憾了。

而DP輕機槍最特殊的設計,莫過於是其位於槍身上方的彈盤。這種彈盤可容納47發7.62×54步槍彈,依靠彈簧旋轉彈盤上部將子彈送至供彈口,彈盤的製作過程也十分簡單,只需要上下兩個彈盤合攏即可。

而採用彈盤供彈的原因也是因為.62×54步槍彈是有底緣子彈且彈殼錐度較大,如果採用傳統的雙排彈匣設計,那麼很容易出現卡殼問題,故此只能選擇採用彈盤供彈。

除此之外,DP輕機槍還有槍管快換功能,如果在戰鬥中出現槍管過熱的問題,那麼射手可以對槍管進修快速更換,從而保證DP輕機槍在戰鬥中不至於啞火。

同時,DP輕機槍的槍口有配備一個錐形消焰器,能夠儘可能減少射擊時槍焰對射手位置的暴露,而且錐形消焰器在行軍時也可以撤下,能夠有效降低DP輕機槍的武器長度,對於行軍中的士兵可以說是非常方便。

DP輕機槍的優劣

不難看出,DP輕機槍的設計十分成熟,在1924年完成了正槍設計後就只剩下一個問題——怎麼讓蘇聯的總軍械部認可DP輕機槍並將其投產。

幸運的是,伏龍芝元帥不久之後就到了謝斯特洛列茨克兵工廠視察工作,他在聽取了DP輕機槍的相關介紹和試射了DP輕機槍後立刻意識到了DP輕機槍的優越性,認為其是一款劃時代的產物,遂要求儘快完成DP輕機槍的測試和投產工作。

伏龍芝元帥的命令果然立竿見影,原本對輕機槍不聞不問的蘇聯軍械部爆發出了驚人的效率,DP輕機槍的測試工作有條不紊的開始高速進行,最終在1927年12月完成了全部測試。在測試過程中,DP輕機槍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如說DP輕機槍的射速較低,整體上又是前重後輕,非常不利於射手採取行進射擊和腰際射擊等等。

但反過來說,DP輕機槍的優點也十分明顯,它的全部零件只有65個,採取切削工藝卻又可以依靠學徒工進行製作,非常利於進修大規模量產,因此DP輕機槍量產工作非常順利,很快就普及到了蘇軍的所有部隊。

在日後的時間裡,DP輕機槍參與了蘇軍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所有的軍事行動,在實戰中也有非常優異的表現,比如說它不容易過熱,而且戰場表現十分可靠,哪怕是零下30度的低溫也可在不經任何特殊處理的情況下穩定開火。

這一點在日後的蘇德戰爭中表現十分明顯,德軍配備的MG-34通用機槍和MG-42通用機槍在故障率上居高不下,而DP輕機槍卻可以穩定發揮,這讓德軍都非常喜愛DP輕機槍,甚至專門為其刊印維護手冊以教導士兵維護DP輕機槍。

當然,DP輕機槍最大的優點就是生產簡單,在使用切削工藝而非衝壓工藝的前提下,蘇軍可以為每個步兵班配備兩支DP輕機槍,而德軍僅僅只能為每個班組配備一支MG-42通用機槍。

考慮到MG-42通用機槍那高射速帶來的高故障率和槍管過熱問題,其在戰場上經常會出現火力中斷,而反觀配備DP輕機槍的蘇軍卻從未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結語

不可否認,MG-42通用機槍在性能上是比DP輕機槍更為優秀,但易於生產和使用的DP輕機槍卻在整體表現上壓過了MG-42通用機槍。作為一款開發於上世紀20年代的輕機槍,DP輕機槍已經是十分優秀了。儘管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被退役處理,但DP輕機槍仍舊不失為二戰中的經典機槍,也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軍武器》

《蘇維埃之拳:二戰蘇軍單兵武器裝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5b5a63f290287c56e8d30d161abaf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