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一轉富路開

2024-08-13     湖北日報

閱讀提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地處武陵山腹地的恩施地區山大人稀,山區老百姓長期靠山吃山,曾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近年來,隨著「兩山」理論的深入人心,老百姓的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紛紛走上綠色致富之路。我們選取其中的4個典型代表,反映「兩山」理論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巴東退捕漁民張林

洗腳上岸種柑成鏈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通訊員 焦國斌

「起飛囉!大家注意和無人機保持安全距離。」8月3日,巴東縣東瀼口鎮西陵村村民張林正熟練地操作著無人機吊運夏橙,大半天時間,2萬多斤夏橙一筐筐從山上「飛」到公路邊,裝運上車銷往全國各地。

從6月中旬開始,張林就忙碌在各個橘園,為有需求的村民提供無人機飛防和柑橘吊運服務。「今年,已經開展飛防服務20天,吊運柑橘60萬斤,給老百姓節約成本7萬多元,解決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張林說。

49歲的張林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一名黨員。20多年前,張林和妻子黃春秀以打魚為生,風裡來雨里去,幾乎每天都能在江面見到夫妻倆打魚的身影。

2020年,長江實施十年禁捕,張林正式告別漁民生活,「洗腳上岸」。在年近50歲時失去了維持生計的營生,一時之間,他不知何去何從。

西陵村和秭歸縣泄灘鄉隔江相望,兩地有著多年的柑橘種植歷史,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山區小氣候,讓這裡生產的柑橘又大又甜,秭歸縣更是依靠發展柑橘產業,成為著名的柑橘之鄉。

一次偶然的機會,秭歸縣一位柑橘種植大戶請張林用三輪車幫助轉運柑橘,兩個多小時,就賣出2000多元的柑橘。

「別人2個小時賣柑橘的收入,相當於我十天半個月的收入,反差太大了。」雖然多年來,他也種了幾畝柑橘,但小打小鬧,不成氣候。這一次的親身經歷,深深觸動了張林,他決定學習借鑑秭歸的經驗,一心一意發展柑橘產業。利用退捕轉產的補償費和多年來的積蓄,他成立了湖北秀林易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但發展柑橘產業並非他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技術不成熟,再加上凍害天氣的影響,導致橘樹全部死光。

「當時就覺得天就要塌了。」張林說。痛定思痛,他聘請專家對橘園的土壤和氣溫進行檢測和分析,並多次外出考察學習,最終選擇種植反季節晚熟品種夏橙。在政府創業貸的支持下,張林又貸款30萬元,重新發展50多畝夏橙。

2020年下半年,巴東縣出台了柑橘示範園建設以獎代補政策,張林乘著政策東風,按照「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領原綠竹筏村、孟家埡村136戶農戶,利用零散山坡荒地,發展了1200畝柑橘種植基地。

柑橘種植基地山高坡陡,每年柑橘成熟的季節,如何將大量柑橘從山上運至山下的公路邊,成為一道難題。去年上半年,他又購買了2架大型無人機和25台擔架式噴霧機,組建了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隊,極大緩解了柑橘種植中的施藥和運輸上的用工難題。

「去年,公司通過電商把柑橘銷往武漢、廣州等10多個城市,年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張林說,下一步將開展無人機操作、飛防、吊運等專業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技術型人才,打造新型職業農民,同時建設洗果分級、線上線下交易、物流集散、次果再利用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產業園,延伸柑橘產業鏈。

宣恩黃金梨種植戶彭昌付

老農20年煉成梨專家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通訊員 陳緒開 瞿億英

8月7日,走進宣恩縣椒園鎮黃坪村,黃澄澄的梨子掛滿枝頭,果實飄香,沁人心脾。

「今年梨子大豐收,家裡的10多畝黃金梨預計產量超過4萬斤,收入10萬元左右。」村民彭昌付在家門口的攤位前,將一個個黃金梨套上網兜裝箱,準備通過快遞發給客戶。

黃坪村位於椒園鎮西北部,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導致常年乾旱缺水、土地石漠化嚴重,曾是貧困村,「中間一個槽、兩面都是坡,大米吃不飽、玉米也不多」,是其真實寫照。

「以前,家裡一直種植土豆、玉米等傳統經濟作物,由於經濟效益低微,一年到頭收入還不夠全家人的開支。」彭昌付說,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外出務工也沒人要。

2004年,正為一家人生計發愁的彭昌付迎來了機遇:當年黃坪村嘗試發展黃金梨特色產業,彭昌付抓住機遇,將自家1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黃金梨。

「與其一輩子受窮,不如拼一把。」彭昌付說。

接下來幾年,彭昌付一邊學習管護技術,一邊在附近打零工補貼家用,梨樹也在他精心管理下逐漸長大。2008年,梨園大批量掛果,雖然還未到豐產期,但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種植玉米和土豆。

「果園管護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每年都會發生變化。」彭昌付介紹,有一年,他沒有聽技術人員的指導,花期前的管護遲了一周,導致當年產量減半。經歷了這一次教訓,他一有時間,就向農技專家請教,在除草施肥、拉枝剪枝、整形疏果等技術上不斷改進。

久而久之,彭昌付從一個種梨的門外漢逐漸成長為當地頗有名氣的土專家。這幾年,他還接管了村裡其他農戶梨園的管護工作。為提高黃金梨的品質產量,他率先嘗試對果實套袋,防治蟲害和鳥類啄食,將畝產穩定在4000斤左右。

209國道穿黃坪村而過,2015年以前,村民大多都在國道邊擺攤售賣黃金梨。隨著恩來高速貫通,經過黃坪村的車流量銳減,在路邊擺攤售賣更加困難。73歲的彭昌付在兒子的幫助下,通過微信、淘寶等平台售賣黃金梨。

「我兒子在外面跑得多,有不少老客戶,他在網上操作,我在家裡發貨,這幾年梨子大部分都通過網上銷售出去了。」彭昌付說,得益於村級寄遞物流體系的逐漸完善,梨子的快遞費用從每斤3.5元降至每斤1元,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在線上銷售,將黃金梨賣到全國各地。今年,全村的黃金梨產值將突破2000萬元。

來鳳「藤茶姐姐」

全家回鄉直播賣茶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通訊員 向相輝 歐陽長沛

「大家好,我是來鳳『藤茶姐姐』,我給大家推薦一款土家神茶——來鳳藤茶……」

8月2日,在第二屆國際藤茶大會展銷現場,湖北酉鳳來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藝瓊身穿民族服飾,向國內外客商推介藤茶龍鬚。

「客商對我們來鳳藤茶很感興趣,僅一天,銷售額就超過2萬元。」楊藝瓊說。

今年58歲的楊藝瓊是該縣翔鳳鎮黃茅坪村人。以前,她辦過豬場,在外地干過服裝生意。在外漂泊了半輩子,年過5旬的楊藝瓊有了回鄉創業的念頭。2018年,來鳳縣大力發展藤茶產業,她回到家鄉,在百福司、革勒車等鄉鎮承包了約1000畝的茶園並成立了合作社,建起藤茶加工廠,並將在沿海地區做國際貿易的兒子向少華也勸回來,一家人在家門口再次創業。

當年,第一批新鮮藤茶就生產了出來,但由於當時藤茶的知名度不高,銷路成了一大難題。

「哪裡有茶葉展會、推介會,我就帶著藤茶樣品去哪裡。」楊藝瓊說,為了打開銷路,一年時間裡,楊藝瓊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個城市。

靠著一雙「鐵腳板」,楊藝瓊終於打開了銷路。2019年底,她的藤茶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

日益優化的營商環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合作夥伴的目光。同年,北京位元組跳動科技有限公司與來鳳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廣來鳳藤茶。楊藝瓊順勢搭建電商直播間,組建專業團隊,嘗試線上銷售藤茶。

「剛開始做抖音直播,對受眾把握不准,加上藤茶本身比較小眾,因此直播時候沒人看。」楊藝瓊回憶。

向少華通過研究各大短視頻平台,發現開設「人設帳號」或許會獲得更多關注,他建議母親楊藝瓊一人出鏡直播,傾力打造「藤茶姐姐」的人設IP。50多歲開直播,對楊藝瓊來說,是一件破天荒的事。但為了打開線上銷售市場,她不得不硬著頭皮一次次走進直播間。從最開始的手足無措、言不達意,到後來的從容淡定、信「口」拈來,「藤茶姐姐」熱情開朗的態度吸引了網民的關注,直播間粉絲從1人發展到5萬多人。2023年,「藤茶姐姐」線上銷售額達700多萬元。

2023年9月,首屆國際藤茶大會在來鳳舉辦。楊藝瓊又將目光瞄準國際市場,與斯里蘭卡客商簽署了3000多萬元藤茶採購協議。

「今年1月至7月,公司藤茶出口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創匯100萬美元。」楊藝瓊說,這兩年,藤茶憑藉其高品質和良好口碑,逐漸走向國外市場,公司年銷售額超7000萬元。

如今,酉鳳來硒公司已發展茶園6000多畝,帶動大河、百福司、三胡、革勒車等4個鄉鎮389戶茶農戶均年增收3萬元。來鳳藤茶產業年綜合產值達到16億元。

建始「紅姐民宿」經營者陳永國

煤礦工吃上了旅遊飯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通訊員 鄒雲夢

8月10日,建始縣龍坪鄉楂樹坪村涼風習習,村民陳永國一家正忙著為旅居的客人準備晚餐。

「現在旅遊發展起來了,環境也變好了,遊客越來越多,家裡10多間客房全部住滿了。」陳永國笑著說。

楂樹坪村是建始縣國有長嶺崗林場萬畝林海中的一個中心村,地處鄂渝兩省市交界的尖峰山下,平均海拔1700米,森林覆蓋率達87%。10多年前,村裡豐富的煤炭資源讓村民靠山吃山,400多戶村民,家家戶戶靠煤礦過日子。

「以前,我們都靠挖煤、開大車運煤為生。」陳永國也是挖煤大軍中的一員。他回憶,每天有上百台運煤車輛來回穿梭,道路被壓得坑坑窪窪,集鎮上煤灰漫天。

煤礦開採為村裡帶來了經濟收入,但同時也破壞了環境,加劇了地質災害風險。2015年至2018年,經過集中整治,楂樹坪村逐步關停了煤礦。陳永國也因此失去了生計。

為了謀生,他不得不背井離鄉,遠赴貴州繼續從事老本行。然而,好景不長,貴州也相繼關閉了大量煤礦,陳永國所在的礦井也未能倖免,他再次失業。

2021年,陳永國回到家鄉,沒想到村裡正悄然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在村「兩委」帶領下,村民們依託林場森林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和民宿產業,村裡興起了50多家民宿、農家樂,踏上了從「黑色經濟」到綠色產業的轉型發展之路。

陳永國和妻子汪榮紅商議後,將自家房屋按照統一標準,改造成一間間溫馨舒適的客房,起名「紅姐民宿」,同時精心設置土家菜單,將自家種植的綠色蔬菜、養殖的土雞土鴨搬上餐桌。

2023年夏天,陳永國家的民宿正式營業,地道可口的農家飯菜很受遊客歡迎,民宿生意逐漸紅火起來。兩個月時間,接待了百餘名遊客前來避暑旅居,收入8萬多元。

「這比以前當煤礦工人強多了。」陳永國說,現在經營民宿,不僅收入持續增長,而且讓他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家人再也不用為他的安全擔心。

如今,楂樹坪村已經建起了240多家民宿和農家樂,形成了生態旅遊民宿集群,民宿業綜合收入超過2000萬元,400多戶村民吃上「旅遊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548add9b51798376287c4ed13bc8f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