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封虞懷王朱雄英:大明第一位皇嫡長孫,他的早夭改變了歷史進程

2023-01-15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追封虞懷王朱雄英:大明第一位皇嫡長孫,他的早夭改變了歷史進程

前言:在此前熱播的歷史劇《山河月明》之中,為大明王朝第一位皇后:馬皇后之死,設計了這樣一個橋段。這位素來以賢德著稱的皇后關上殿門,將一臉焦急的朱元璋關在門外不許入內,原因是她感染了古時候傳染性極強的不治之症:天花。

而馬皇后的天花,來自於她的親孫子朱雄英。根據劇中的暗示,這位大明王朝第一位皇嫡長孫,嚴格意義上來說僅此一位,是遭人暗算而感染天花,以至於朱元璋在短時間內接連失去原配和嫡孫兩位至親。

馬皇后劇照

歷史上馬皇后和朱雄英這對祖孫的離世時間確實只相差了三個月,至於其中是不是有人做手腳,目前還沒有歷史證據可以支持這種說法。但是朱雄英的死,確實改變了明朝的歷史進程。如果他沒有早夭,很可能就不會有日後的靖難戰爭和永樂皇帝朱棣。

身份最尊貴的嫡長孫

朱雄英,生於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子朱標嫡長子,生母皇太子妃常氏,開國皇帝朱元璋嫡長孫。

在大明王朝276年的歷史中,以皇太子嫡長子身份出生,並且祖父是當朝皇帝的嫡長孫,有且只有朱雄英一人。除了朱元璋以外,明朝能見到皇孫降生的皇帝就這麼三位:成祖文皇帝朱棣、世宗肅皇帝朱厚熜、神宗顯皇帝朱翊鈞。

朱棣的嫡長子是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朱高熾的嫡長子是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看上去朱瞻基也是嫡長孫,但和朱雄英相比,差距有些大。因為朱瞻基出生時,他的父親只是燕世子,祖父也不過是燕王。如果沒有那場靖難戰爭,將來他撐死了也就是個第三任燕王。我們可以看到《太宗實錄》對朱瞻基的稱呼一直是皇長孫,從沒將其稱為皇嫡長孫。

朱棣與朱瞻基劇照

朱厚熜沒有嫡子,他的庶長子是生兩月而夭折的追封哀沖太子朱載基,庶次子是十四歲去世的莊敬太子朱載壡。而這位世宗皇帝的長孫,是時任裕王的第三子,後為穆宗莊皇帝的朱載坖嫡長子追封憲懷太子朱翊釴。由於朱載坖並非朱厚熜長子,《世宗實錄》對朱翊釴的稱呼是「長孫」,連「皇」字都沒有加。

朱翊鈞同樣沒有嫡子,他的庶長子是光宗貞皇帝朱常洛。朱常洛也沒有嫡子,他的庶長子是熹宗悊皇帝朱由校。換句話說,朱由校可以被稱為神宗的皇長孫,但和皇嫡長孫之間的差距堪稱雲泥之別。

看完以上的梳理,實在是有些讓人唏噓。誰能想到大明王朝歷經十六位皇帝,居然除了開國太祖朱元璋以外,就沒有一位皇帝能在自己在位時看到嫡長孫的出生。

朱雄英劇照

名字的由來

此外我們還可以發現,朱雄英是唯一沒有使用字輩的朱元璋後代。作為一個狂熱的五行學說愛好者,朱元璋應該早就為自己的後代定下了五行相生的起名規律。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元璋在建國之前祭拜太廟,為七個兒子和一個侄孫正式賜名。

丙寅,命世子及諸子名,祝告太廟曰: 「維子之生,父命以名。典禮所重,古今皆然。仰承先德,自舉兵渡江以來,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次曰樉、曰棡、曰棣、曰橚、曰楨、曰榑,從孫一人曰煒。敢告知之。」—《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八下》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的兒子是五行帶木呢?這和所謂的王朝五德終始論有關。元朝屬於金德,尚白色,理論上朱元璋的明朝把元朝滅掉,應該算火克金的火德。此外被元朝滅掉的宋朝是木德,按理來說打著宋徽宗後人身份的小明王韓林兒和他的韓宋政權也是木德。朱元璋如果接受小明王的禪讓,按照木生火的五行相生,新政權也是火德。

皇太子朱標劇照

可惜小明王一年前已經被廖永忠溺死在了瓜洲渡口,這件事的幕後黑手是誰?我看不像朱元璋,因為現在他只能將自己作為元朝的繼承者,按照金生水的五行相生,明朝變成了水德。作為王朝的創立者,這個水德自然要落在朱元璋身上。又所謂水生木,老朱的兒子們也就從了木字邊。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木,五行之始也」,所以朱元璋按照木、火、土、金、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順序作為子孫後代的字輩中的五行。

引文中的朱煒,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之孫,他的父親就是當初堅守洪都城(今江西南昌)的名將朱文正,算起來是老朱的孫輩。換句話說,朱雄英作為朱元璋的嫡長孫,他的名字應該五行屬火。有很多人覺得 「英」字的五行屬木,懷疑是不是應該叫做朱雄煐才對。也有解釋說「英」是花的意思,花為木所生,自然五行屬火,所以朱雄英這個名字沒毛病。

如果朱雄英沒有死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初一日,9歲的皇嫡長孫朱雄英不幸去世。說實話,一個小孩能夠長到9歲,作為祖父的朱元璋和父親的朱標一定付出了無數的心血,朱雄英之死對他們兩人來說是絕對的剜心之痛。按理太子之子只能封郡王,但老朱卻額外給這位嫡長孫追封了一個親王:虞王。

己酉朔,皇嫡長孫雄英薨,上感悼輟朝。葬鐘山,侍臣皆素服徒步送葬。追封虞王,諡曰懷。—《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五》

朱雄英劇照

朱雄英的生母常氏,是開國第二武臣開平忠武王常遇春的女兒。朱元璋在常氏和太子朱標尚在襁褓之時就給他們配了娃娃親,顯然是為了拉攏常遇春這位絕世悍將。雖然常遇春死在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之前,但朱元璋還是封其子常茂為開國六公爵之一的鄭國公。常茂因罪被廢之後,老朱又封其弟常升為開國公,可謂給足了常家面子。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一月,常氏在生完次子朱允熥不久後去世,推測死因為產後大出血引發的併發症。再據推測,朱標在為常氏服完一年的齊衰之後,將次妃呂氏提拔為皇太子繼妃。

在原本的歷史中,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去世之後,朱元璋於當年九月冊立呂氏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標共五子,其中長子朱雄英和第三子朱允熥為常氏所生,次子朱允炆、第四子朱允熞和第五子朱允熙為呂氏所生。正因為呂氏被提拔為了繼妃,讓原本的庶子朱允炆擁有了嫡子的身份,從而為朱元璋冊立他為皇太孫鋪平了道路。

正妃常氏與次妃呂氏劇照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朱雄英還活著呢?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的時候,朱雄英已經年滿十九歲,就算是馬上繼位,也已經不能算作少主。只要朱雄英在,無論呂氏是不是繼妃,皇太孫的位置都不可能跳過他輪到朱允炆頭上。

而且我們要注意一點,其實到底是朱允炆還是朱允熥更有資格成為皇太孫,數百年來一直都有爭議。如果朱標能夠順利繼位,太子正妃所生的朱允熥成為皇太子的可能性更大。但不管怎麼說,在朱標突然去世前,無論是朱允炆還是朱允熥應該都沒有按照儲君標準進行過培養。

如果朱雄英還活著,局面就會完全不一樣。作為大明王朝名正言順的皇嫡長孫,朱元璋和朱標一定會將他作為第三代接班人進行系統培養。有很大的可能性,朱元璋會在朱雄英行冠禮之後,將他冊立為皇太孫,朱標也會將自己的東宮班底和這位嫡長子分享。

也就是說在這種背景下,即使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突然去世,已經十九歲的朱雄英也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接管父親留下的政治班底,而這些人之中自然包括他的親舅公涼國公藍玉、親舅舅開國公常升等人。換句話說,為了朱允炆登基鋪路的「藍玉案」就不會發生,甚至於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等親王們的老岳父也不用犧牲。

皇太孫朱允炆劇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此時的朱雄英已經25歲,正是年富力強,可以大展拳腳的年紀。即使他像弟弟朱允炆一樣暴力削藩,四叔燕王朱棣也像歷史上一樣起兵靖難,面對長興侯耿炳文率領的朝廷大軍,和面對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和涼國公藍玉率領的朝廷大軍,會是同樣的作戰難度嗎?

結語:通過本文的梳理,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如果皇嫡長孫朱雄英沒有夭折,日後他必然會是皇太孫的唯一人選,而包括藍玉在內的絕大部分開國武勛就不會遭到清洗。朱元璋駕崩後朱雄英登基的局面,和朱允炆就會截然不同。順便再說一句,此時朱元璋在定東宮字輩的時候,就不會寫「允文遵祖訓」,而是「雄英遵祖訓」。朱允炆也不會再叫朱允炆,他的名字應該會變成朱雄炆。

一個掌握兵權的皇帝,自然無需受到江南地主集團的挾制。朱雄英甚至不用去削藩,因為朝廷的實力遠遠強於各地藩王,只需讓這些叔父們盡心盡力為大明戍守邊疆即可。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常氏的死、朱雄英的死、朱標的死,成就了朱允炆的皇帝寶座,也成就了朱棣的永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