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御之不得其道,雖華夏之民,亦將蜂起而為寇,又可盡誅邪!——《資治通鑑》
我國是歷史上極少的文化能傳承數千年的古老國家,18個朝代依次交替,續寫了一篇華夏文明的傳承史。而在這些朝代中,卻有著我國有一不被認可的王朝,曾延續471年,國號是中國人代名詞。因為如今我們除了稱自己為中國人之外,還會自稱華夏民族。華夏一詞最早在《尚書》中就能看到記載:「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而其中的夏指的就是華夏部落,也就是今天中國文明的發源起點。
華夏文明的起點
在之後就是我國出名的三皇五帝時期,此時的社會還處在部落時期,代表漢民族文明源頭的華夏部落在長江和黃河流域周圍生存。而到了公元前2700時,以黃帝和炎帝為代表的部落逐漸發展壯大,而為了爭奪領土和生存資源,還發生了一場非常出名的阪泉之戰。而過了幾百年後,這種傳統的部落制度也即將推出歷史舞台。此時具有明顯階級特徵的社會制度出現,夏、商、周這三朝代就是典型的華夏文明代表。
周朝滅亡後,迎來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很多今天還在傳承的思想文化,都是在這個時期迸發出來的。而在社會體制,以及科技水平和農業技術等方面,也有了較之前朝突飛猛進的變化。而分布在中原地區大大小小的國家,為了爭奪地盤和更多的資源,也陷入了亂戰之中,此時靠著秦始皇的帶領,秦國吞併了其他幾個比較強大的國家,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而秦朝的為了管理天下,推行的政治手段和社會制度,也成為了之後兩千多年封建王朝歷史的奠基。
華夏之稱的由來
我們現在所說的華夏民族,其中的「華」字,來源於古代帝王春皇選擇的都城所在之地「華胥之洲」,而「夏」字的來源其實就是夏朝,是古代文明在部落制度之後,第一個出現社會制度的朝代。這兩個詞一個來自在三皇五帝中,排名第一的伏羲氏,另一個則是我國第一個朝代,兩個歷史最久的詞組合在一起,就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稱的華夏。
而且華夏這個詞也不是現代才開始叫的,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一些部落以華夏為名,目的就是和當時一些少數民族的部落做區分,而之後的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雖然各有國名,但是還是統稱為諸夏,因為這些國家之間,無論是互相合作還是兼并,在其根源上的文化都來源於夏,而少數民族的國家則是被排除在這個體系之外的。
雖然我們認同夏朝的存在,以及夏文明的傳承,在我們國家的史書中也會記錄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夏朝,但是在世界上,有很多外國歷史學家卻不是很認同這個觀點,他們認為夏朝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中國人自己杜撰出來的一個朝代,為了延長國家歷史。理由是中國並沒有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文物或者其他證據,僅僅是一些少許的史書記載,這種記載也是「口說無憑」罷了。
華夏文明的考古研究
在國際學術研究中心,其實對於族群的文明出現是有一些明文規定的,比如這個族群要有社會分工和階級劃分,除此之外要有這人類的工藝製品和文字的出現,否則只能被稱為原始人類。而且夏朝之後的商朝作為文明被承認的關鍵點就在於,考古挖掘中,已經有很多出土的商朝青銅器作為證明,這些青銅器除了是工藝製品外,還能在上邊發現大量的銘文記載,而這些也是商朝在使用的文字。
不過現在也有一些輔助證據開始慢慢出土,用來證明夏朝是曾經真實存在的。比如在河南的二里頭遺址,根據考古研究,這一遺址距今已經快四千年,大約是夏朝晚期到商朝初期存在的文明活動遺址。在這篇遺址里,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玉製品和青銅器。但是與之出土的一些文字記載,卻沒有明確記載當時文明的稱呼,因此也不能因此證明夏朝存在的真實性,但是足以說明在商周之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文明族群。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行,會在更多地方發現商周時期之前的文明產物,從而也能找到具體的文字加載,來為夏朝正名。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