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最高境界:沒臉沒皮,沒心沒肺
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對人大度一些,對事糊塗一些。
國醫大師張伯禮,75歲高齡時依舊精神矍鑠,健步如飛,提及自己的養生秘訣時他說:
做人應該少心沒肺一點,什麼話都入耳不入心,什麼事都讓它順其自然。
所謂: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
遇事不較勁,凡事不在意,心寬一丈,病退一尺。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活得沒臉沒皮,沒心沒肺。
01
沒臉沒皮
知乎上有個提問:有哪些令人醍醐灌頂的人生真相?
高贊回答說:太要臉的人活不好,習慣沒臉沒皮,人生才能豁然開朗。
生活中,有許多高敏感、高自尊的人,面子太薄,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們百般內耗,萬般糾結,最終積鬱成疾。
而另一些人,卻有一顆穩定的內核,看似魯鈍,卻活得輕鬆自在。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和劉姥姥,便是如此。
說兩個典型場景。
一次黛玉生病時,正在房中歇息,忽聽有人叫嚷:「你這個不成器的小蹄子,你是一個什麼東西,整天跑到這院子裡頭混攪。」
內心敏感的黛玉聞言,覺得對方指桑罵槐地暗指自己賴在賈府,委屈地哭暈了過去。
但實際上,別人只是在教訓自己的外孫女。
另一個場景是,某天劉姥姥特意拉著一車親自種的蔬菜瓜果,去賈府給大家嘗嘗鮮。
賈府的人眼高於頂根本看不上,不僅嘲笑她寒酸,還在她頭上插花捉弄、取笑她。
劉姥姥不怒不惱,反而插科打諢,自嘲自己是頭大母牛,逗得眾人哈哈大笑。
黛玉心思敏感、臉皮薄,別人無心的一句話都會令她黯自神傷,最終在日日憂思中香消玉殞。
劉姥姥活得「沒臉沒皮」,一生樂天知命,健康高壽。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不穩定的高自尊」。
意思是一個人把自尊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一旦別人說他不好,對他不恭,就會心態失衡。
生活中,我們可能也會有這樣的經歷。
因為面子薄,害怕被拒絕,所以遇事總是畏首畏尾,猶豫不決;
擔心自己的行為不符合別人的期待,總在過度自省、反思,陷入糾結與內耗。
《養生要集》中講:多思則神怠,多念則志散。
心事太重,會消耗精神能量,思慮過重,病痛會找上門來。
活得粗糙一些、鈍感一些,才能心無掛礙,輕鬆自得。
作家蔡瀾,一向是個不太在乎臉面的人。
當年拍電影,有人譏諷他「三腳貓功夫」,後來做美食節目,又有人說他「濫竽充數」。
可他一概不往心裡去,反倒是樂呵呵地,繼續忙著寫書、旅遊,去各地品嘗美食。
對外界的種種非議,他都做到了「入耳不入心」,因此一生活得快樂自由。
作家馮唐曾說:幸福是不多想,自在是沒臉皮。
活得通透的人,不會為無謂的事情糾結,也不會被別人的看法左右。
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多觀眾。
忽略外界的目光,大膽活出自我,才是對自己真正的滋養。
02
沒心沒肺
《東坡志林》中記載了一則故事。
有一次,張鄂請好友蘇軾寫一幅關於養生的字。
蘇軾笑著說:我得到了一個養生長壽的古方,藥只需四味,今日就贈與你吧。
說罷,蘇軾在宣紙上寫道:
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
排在首位的「無事以當貴」,便是勸誡世人遇事看得開,放得下。
人生在世,我們容易不自覺被俗世裹挾。
我們會因為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而思慮萬千,會因為別人的過錯而耿耿於懷。
煩心事裝多了,不過是自我折磨,一味沉浸在怨恨中,人也會變得抑鬱消沉。
作家大米的《小巷人家》中,林武峰是蘇州壓縮機廠的高級工程師。
他為人十分熱心腸,經常幫同事和鄰居們幹活,還無償幫他們的孩子補習功課。
從表面上看,大家都很尊敬他。
可有年他競聘廠長時,有人寫了匿名信檢舉他作風不正,害得他被停職調查。
很快,風言風語傳遍小城。
他拉著同事理論,找領導辯解,可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他說話。
就連那些曾受過他恩惠的人,也在背後對他指指點點,見了他都繞道走。
他傷心又憤怒,被氣得一病不起,高燒不退,茶飯不思,頭髮白了大半。
他每天都在心裡詛咒那個檢舉他的人,反覆回憶人們對他冷漠的各種場景,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作家張小嫻曾說:當你老了,你才發現有些人有些事,能夠忘記,是幸福的。
很多時候,人過得不好的根源,就是事事都放在心上。
工作上的一次小失利,直到現在依舊自責懊悔;被親近的朋友背叛,過了好久都咽不下這口氣;跟人起了一些爭執,繼續好幾天都心情低落,看什麼都不順眼。
人活到一定年紀,就會發現世上很多事情沒有道理可言。
小事不用計較,過去不必糾纏,寡思善忘,才是治癒內心的良方。
主持人倪萍還沒上學那會,一直住在鄉下的姥姥家。
姥姥一生「不吃飽飯,不打官司,不說大話」,什麼人都看得慣,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
有人虧待她了,她只笑著說:後退的人都是暫時吃虧。
有人傷害她了,她也從不往心裡去。
因為她覺得「沒有一件錯事是不用付出代價的,也沒有一件好事是不收穫好報的」。
沒心沒肺的姥姥,最後活到99歲高齡,度過了平和淡定的一生。
浮生固多難,一笑俱置之。
養生最好的秘訣,其實是善忘。
對人大度一些,對事糊塗一些。
忘卻煩惱,才能內心澄明;心裡無怨,身體自能無恙。
馮唐曾受邀前往協和醫科大學分享經驗。
回憶起自己前半生的經歷時他提到:
「在我短暫的從醫生涯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因為壓力過大,憂思過度,而患上癌症。」
他說,身病往往是心病,而醫心的秘訣就在: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
不過於在乎自尊,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是處世的哲學,也是養生的智慧。
點個贊吧 ,不糾結、少計較,隨遇而安,順其自然,才能在喧囂塵世安放自我,活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