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導演是如何利用光線,在電影中營造空間的?

2022-10-17     依的薔薇

原標題:李安導演是如何利用光線,在電影中營造空間的?

電影中光線和色彩的運用不僅可以體現出不同的空間氛圍,同時也可以在二維的銀幕上創造和表達出具有三維立體特質的造型效果。

在電影畫面中,可從不同的角度對光進行劃分,從光源上來看,可分為自然光和人工光兩大類;從光的性質上來看,可分為硬光和軟光;從光的主次上來看,可分為主光和補光;從光的方位來看,水平方向上可分為正面光、側面光、逆光,垂直方向上可分為平角光、頂光和底光。

在電影畫面中,通常是多種光的共同作用,共同營造出絢麗多彩的光影空間。在李安導演的電影中,光線總是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空間氛圍。

《推手》20:01處,李安導演利用光源的不同,營造出兩種冷暖對比的空間氛圍。在同一畫面中位於前景中的朱父使用的主光源為室外呈白色的冷光源,光線從人物的左側直射到右側,在人物面部右側形成陰影區域,使得人物整個面部形成了明亮與陰影兩部分,層次分明,對比強烈,增強了人物造型的立體感。

而後景中位於房屋二樓的室內空間,主光源則是呈黃色的暖光源,這一暖一冷營造了兩種不同的空間氛圍。室外的朱父滿面愁容地吸著煙,排解內心的苦悶情緒,與室內兒媳婦和孫子玩耍的溫馨場面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在這個鏡頭中,

李安導演還巧妙地運用抒情蒙太奇手法,

前一個鏡頭為月亮的大特寫,反打鏡頭中則是朱父抬頭望月的悲傷神情,這正反打鏡頭強化了朱父孤獨苦悶的心境,抒發了朱父的思鄉情懷。

除此之外,電影中有一場兒子從警局接父親回家的戲,導演運用逆光的拍攝方式,使畫面整體處於陰影之中,將人物壓抑的情感狀態表達的淋漓盡致。

《理智與情感》中,李安導演一方面通過自然光,主要運用日光、天空光呈現了英國古典莊園的美景,另一方面在室內場景中,多採用自然光與人工光相配合的布光方式。

人工光主要運用燭光來營造空間氛圍。如影片1:23:55處,瑪麗安正在畫面左側的燭光下給威洛比寫信,左側昏黃的光線照在瑪麗安的臉上,使得瑪麗安處於畫面中較亮的光線下,而位於後景中的愛蓮娜,因為距離光源較遠,則處於相對較暗的光線下,一明一暗兩種不同的光線,分別表達了妹妹瑪麗安對於愛情的感性態度和姐姐愛蓮娜對於愛情的理性態度。

在表現室外戲份時,李安導演多採用明亮的光線來表現美麗的風景,歡樂的氣氛,但有時也會運用陰暗的光線來表現人物的傷心的情緒。

比如在表現瑪麗安失戀的場景中,伴隨著狂風暴雨以及陰暗的光線來表現瑪麗安內心的痛苦。運用光線的明暗反差可有效增強畫面空間感,如《推手》中,朱父離家出走後,兒子曉生打開父親曾住的房門,站在門口處。

畫面中背景光亮度大,而前景中的人物在逆光拍攝下,處於黑暗之中,致使觀眾看不清人物的面部表情,只能看清人物的輪廓,從而前後景之間形成了強烈的明暗反差,層次分明,有效地將人物與背景分離開來,增強了畫面空間感。

《臥虎藏龍》中有幾場重要的打戲也都是在黑夜中進行拍攝的,無論是城牆下的飛檐走壁,還是黃土崗上眾人的大混戰,又或者是李慕白和玉嬌龍在古寺的打鬥,相比於在明亮的白天拍攝,夜晚拍攝,無疑對光的運用更加困難。

例如,在黃土崗上眾人大混戰的場景中,由於是在夜間拍攝,畫面呈現上以低調光為主,同時將人物的面部用主光照亮,與黑暗的背景環境形成反差,這不僅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身上,

烘託了打鬥的緊張氛圍,還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立體感與畫面空間感。

影片44:11處,在李慕白和玉嬌龍古寺打鬥的一場戲中,燭光透過窗格照射進來,在人物以及牆壁上留下光斑,同時通過補光在背景牆上的銅像上留下多處的反光點,與前景中的較亮的人物面部形成對比,將背景與人物區別開來,從而營造了畫面的空間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358c5a86b77365fb140f94d1c83fc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