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9歲就厭學了,我帶他去工地搬了1天鋼筋!」
前段時間在社交平台上看見這麼一條熱搜:爸爸帶厭學男孩工地搬鋼筋。
事情發生在廣東,9歲的男孩剛上4年級,就哭著喊著跟爸爸說不想上學讀書。爸爸好說歹說都不管用,孩子就是鐵了心要出去打工。
實在拗不過,爸爸一狠心:「我那裡有個工地,讓你體驗一下。」
結果廢鋼筋剛拉了一天半,兒子就哭著和爸爸說:
「實在是受不了了,(我)回去讀書,不讀書太累了!」
聽著像是皆大歡喜,評論區也全都是誇讚這個爸爸做法的聲音:
新聞本身很簡略,看不到更具體的前因後果,不好武斷評判對錯。
但仍然不建議父母們效仿,因為一旦分寸拿捏不好,孩子不僅可能徹底厭惡學習,還有可能連帶著父母也一起厭惡了……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朋友小雅有段差不多的回憶。
升高三時,她怎麼都學不明白數學。不算數學成績的話,回回排名都能進年級前三十,加上數學就立刻跌到百名開外。小雅硬著頭皮做了幾本習題冊,結果考試卷上的分數還是少得可憐。
她當時覺得特別沮喪,甚至認真考慮過徹底放棄數學,轉而專心提高另幾門,看能不能追上來——自然是以失敗告終,沮喪變成了揮之不去的挫敗感。
她開始覺得自己不是學習那塊料,這麼個「瘸腿」成績也考不上什麼好大學,那還有必要繼續讀書嗎?
小雅媽媽來學校開家長會那天,不僅在座位上看到了不盡如人意的期末成績單,還有一封簡短的信:「媽媽,我不想讀書了,讓我出去打工賺錢吧。」
小雅媽媽倒也沒氣得跳腳,她和女兒說:「反正這學期也快結束了,等到放暑假時你再去找工作試試看?」
好不容易等到放暑假,小雅立刻就找了家小吃店做服務員,她當時還挺高興:「找工作還是挺容易的嘛!」
結果這一天,從早上八點一直忙活到晚上八點,下午兩三點才吃午飯不說,還只是些土豆白菜的亂燉,放在平常絕不會碰一筷子的小雅,那天吃了一整碗摻著沙子的大米飯。
領了當天工資的30塊錢,小雅回家一看,腳上磨出來好幾個大水泡。她抱著媽媽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媽媽我能回去做數學題嗎?可是數學題也好難啊怎麼辦媽媽!」
媽媽拍拍她的背,拿出手機替女兒給老闆娘發簡訊辭職、道歉,轉身又去問朋友有沒有相熟的靠譜家教,希望能給女兒重新打基礎。
後來小雅考上一所普通的二本大學,數學成績勉強達到班級平均分,也算是沒拖後腿。
我問小雅對這段「出走」經歷有何感受,小雅卻突然提到了剛剛一直在故事裡「隱形」著的爸爸:「我自此和媽媽的關係越來越親近,和爸爸越來越生分。」
因為在這場「出走與回歸」里,媽媽始終以平和包容的態度,穩穩接住了女兒的情緒,回應了女兒的需求,但爸爸卻像個無關緊要的看客,除了嘲諷一通以外,毫無作為:
「高中都沒畢業,能有什麼正經工作?」
「這不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我早就知道你會後悔,不聽老人言!」
「高中都沒畢業,能有什麼正經工作?」
「這不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我早就知道你會後悔,不聽老人言!」
小雅的經歷和前文的9歲男孩完全一樣,但自己父母的態度讓她獲得了截然相反的感受,而這也可以成為我們判斷一個教育行為是否恰當得宜的根本標準:
它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好了,還是更糟了?
有好關係才有好教育,親子關係往往決定了事情的走向和結局。
但這還不是新聞「爸爸帶厭學男孩工地搬鋼筋」中最值得讓我們深思的問題。
真假內驅力
男孩和小雅,包括他們的父母,做選擇的原因是:
不想吃社會和打工的苦,所以寧願去吃學習的苦。
看著好像重新點燃了孩子的學習內驅力,但背後邏輯是為了逃避更辛苦的事情。
這樣一種「虛假」的內驅力,可以幫助孩子走得更長遠嗎?
記得我上學時,班裡有個同學能在座位上坐一整天,從不和別人說閒話,老僧入定般。上課盯著老師,下課盯著課本,視這二者為金科玉律。讀書時他成績不錯,最後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
但幾年後同學聚會時聊起來才知道,他進入大學後,發現周圍同學都很優秀,就總是壓力很大的樣子。後來競選學生會主席失敗,又因為使用違規電器被輔導員當眾批評過一次,他好像就徹底放棄了自己的人生,整日窩在寢室里打遊戲,完全拒絕與其他人交流。
其實早些年的用功讀書,他也並不能從中得到成就感和自信,他只在意自己的名次是不是又提升了一些。看似苦行僧般吃著學習的苦,但也不過是希望以此種「吃苦」的行為換得未來的榮華富貴、出人頭地——對TA們來說,學習不過是苦苦熬著罷了。
可我們知道,成績學歷並不與金錢地位成正比,其中甚至還有很多運氣、時代背景之類不可控的因素。等到TA們發現自己吃了這麼多年的苦,卻依舊不能換來預期成果時,這種失望、挫敗感,足以擊潰一個人。這類案例,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
班裡還有種這樣的人,一看見那種大家避之不及的難題就兩眼發亮,甚至可以為了解出這道題而半天不動。即便有人提供了思路,TA也會再想想有沒有其他解法。
看著嘻嘻哈哈沒什麼正形,但往往在讀書時就很自信,進入大學、社會後,面對挫折也能更自如、堅定一些。
因為TA們始終不覺得學習是件痛苦的事,不需要監督和催促,因為已經在其中找到了樂趣,絕大多數時間都沉浸在學習新知、挑戰自我的成就感中——對TA們來說,學習本身就是目的,與之相匹配而來的成績高低、榮譽與否,反而像是額外的禮物,並不會影響TA們對自己人生「主線劇情」的判定。
不同的出發點,不同的情緒感受,自然也將孩子們帶去了不同的目的地。而這二者的本質差別,正在於內驅力: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學習?我們到底以學習為苦還是以學習為樂?
我想,應該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希望孩子成為第二種人吧?可該怎麼做呢?
不破壞,就是保護
有人在心理學者李雪老師的微博下方提問:
「請問李老師,什麼叫智力不被破壞的孩子?我兒子二年級,總體各方面都挺好的,但是也還是需要督促,但是不太確定督促的力度在哪種界限?」
李雪言簡意賅:
「你願意破壞掉孩子多少智力,就督促多少。」
內驅力同智力一樣,父母不破壞,就是保護。
「不督促」其實就是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的,父母能給孩子的第二件寶物——「自由」。
這意味著父母要從「監工型」轉變為「陪伴型」,學會有求必應不求不應,學會給予信任,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而不是直接從「無微不至」去向另一個極端當「甩手掌柜」。
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還給孩子,讓孩子進行自我管理,喚起TA內心的自尊感和責任感,從而點燃孩子的內驅力。
正如尹老師所說:
「一個人,必須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由不是信馬由韁,自由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托舉的力量,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並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
除此之外,父母或許也要試著多提高下自己的見識。
這種見識不是花大價錢去五星級酒店、米其林餐廳,甚至也不單指閱讀和旅行。
如果父母能展現出對多種生命樣貌的接納與尊重,調寬自己的閾值,允許各種各樣的選擇與形態,不再受困於簡單的二元對立,那麼孩子也擁有了更多可能性。
或許這才是TA人生真正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