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不實舉報「圍攻」教師,應當構建怎樣的家校關係?

2024-10-25     上觀新聞

教師也是「風險工種」?近日,又有教師被舉報登上了新聞,除了「管教學生」,「當著學生吃外賣」和「回覆信息太晚」等也成為舉報理由。據媒體報道,西南某基層教育局提供的台帳顯示,今年1至8月,該局共收到128條舉報教師的信息,經調查,僅7起舉報基本屬實。其餘不屬實的舉報中,不乏惡意舉報行為。

細看之下,不少舉報理由提及的問題通過舉報反饋實屬誇大,如當著學生的面吃外賣、對待學生過於嚴厲或溫和等,都可以通過家長和教師的溝通解決。舉報這一渠道本應用於溝通無效或問題嚴重的情形下,是公權力提供給家長和學生的監督途徑,被如此濫用,不僅為監管部門增加本不必要的工作,也有損教師的工作熱情,長遠來看,並不利於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和家校關係。

從「幼兒園讓家長宣誓『絕不給老師甩臉子』」,到「家長在微信群見誰懟誰」,今年以來,家校衝突事件頻繁發生,引導我們反覆思考,我們到底應當構建怎樣的家校關係?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所以家校關係實際上是以教育為目的所勾連的社會關係,無論家長還是老師,「育人」都是首要目標。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物質水平的不斷提升,出現了越來越多「小公主」「小皇帝」,這些在家被寵上天的小孩進入學校,愛子心切的家長們很難不對教師提出一些「額外要求」。在社交媒體平台,不乏有教師吐槽家長們提出的「老師得24小時在線」和「孩子丟東西要老師找回」等要求,出於禮貌不能不回復,但實則超出教師的工作範疇。

對於家長來說,當孩子進入學校,適度「放手」才能使其成長。事實上,我國已經有較為完善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過度關注和保護反而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一些無孔不入的「監督」已經讓教師倍感壓力,難以專注教育工作本身。

今年10月,重慶一中學教師就因情緒崩潰在家長群里發表不禮貌言論,調查後發現,原因只是學生飯卡不能正常使用,與學生家長反覆溝通後失控。良性的家校關係應當建立在平等溝通的基礎上,家長充分信任,教師充分關懷,二者共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成長的天空。

祖國的花朵需要保護,花朵的園丁也需要關懷。未成年權益保障有法可依,相關部門和學校也需要關注教師的權益。此次舉報事件中,就出現不少惡意舉報行為,如將批評異化成「毆打」「辱罵」,即使查實,舉報人也並不需要承擔責任,但對教師的名譽和心理都有所影響。因此,舉報應有所門檻,最起碼舉報人需要提供相關證據,針對舉報的核查和保密機制也應當進一步完善。舉報不能成為一種「零成本」的發泄渠道,「被舉報」也不應成為貼在教師臉上的「恥辱標籤」。調查過程要保密,調查結果要公開,倘若查實後教師無不當行為,相關部門理當幫其澄清,同時給予舉報人一定的警告,遏止濫用舉報表達不滿的行為。事後也要做好對教師的心理疏導,幫助其減輕工作的心理壓力,守好教書育人的本位工作。

對於學校來說,應當建立更完善的自下而上反饋渠道。讓家長的意見能夠及時反饋給老師和學校,做到「有問題,先溝通」,防止家長形成「凡事舉報才能解決」的思維定勢,良好的家校關係需要多方共同維繫,學校更不應缺位其中,坐視家校關係的不斷異化。同時,學校也要明確教師的責任歸屬,減少對教師提出教學以外的不合理工作要求,如「家長群發日報」等,讓教師專注擔任教育者而非服務者角色,這樣才能促進平等、和諧家校關係的構建,長此以往,學校才能成為純凈的育人園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2687d461c1bdc80806ddc6f1b4dc5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