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有一種簡單的幸福,叫寬恕

2023-09-22     十點讀書

原標題:《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有一種簡單的幸福,叫寬恕

184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剛一出版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說,便廣受好評,甚至被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稱為「俄羅斯文學的天才」。

1849年,他因公開朗讀革命信件而被捕,同時被剝奪發表作品的權利。

僅僅三年時光,這本應熠熠生輝的文學新星,就被烏雲遮住了光華。

此後近十年,他經歷了審判、苦役和流放等重重磨難……

也就是在這苦難的磨礪下,他明白了一個道理:

在苦難來臨時,淡然以對;在苦難過去後,學會寬恕。

後來,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恢復了發表作品的權利,於是他大筆一揮,寫下了這部兼具「愛與寬恕」的長篇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故事中,管家伊赫梅涅夫的女兒選擇與仇人之子私奔,這讓伊赫梅涅夫十分憤怒。

他怨恨女兒、不肯原諒女兒,可天性中的父愛又讓他瞞著所有人,常常獨自守在女兒家窗下,只為偷偷看女兒一眼。

這是一場愛與恨的拉鋸戰,這讓伊赫梅涅夫備受折磨與煎熬,直到他寬恕女兒的那一瞬間,一家人才重獲溫馨。

有人的地方,就有傷害。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沒有永遠的和平。

在《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里,伊赫梅涅夫先是被和平相處14年的僱主誣告,後來又被寵愛19年的女兒背叛,最終身敗名裂,成為一個敏感易怒的窮光蛋。

他本是一個無私善良、忠厚誠懇的人,有聲有色地經營著父母遺留下的莊園。

周圍的其他地主經常來拜訪他,向他學習管理莊園的方法。

其中,與他毗鄰而居的公爵給他們一家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公爵每天都上他家玩,給他們講一些俏皮話或生動的故事,有時還在他家彈琴唱歌。

在伊赫梅涅夫夫婦眼裡,這樣的公爵可親可敬,完全不像其他人說的那樣傲慢無禮、心機深沉。

大多數時候,人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而聽不進別人所說的。

伊赫梅涅夫被公爵友好的態度和懇切的言辭打動了,漸漸打消對公爵人品的顧慮,反而應邀做公爵的管家。

他真心實意地將公爵的莊園打理得越發興旺發達,讓公爵無後顧之憂地在外面拼事業。

他把公爵當做自己的親兄弟,關注其動向和種種成就,甚至感同身受。

正如唐朝詩人張謂在《贈喬琳》里寫到:「丈夫會應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論。」

這個世界上的人那麼多,我們渴求的就是能有一個互相認同、互相支持的知己。

伊赫梅涅夫和公爵便是這樣的知己,他們互相信賴、友好相處了14年,沒有發生任何的不愉快。

後來,伊赫梅涅夫應公爵之邀,將公爵之子迎入家裡,像對待親兒子一樣照顧。

這讓公爵的兒子有些樂不思蜀了,即便後來公爵回到莊園,他也不願回去和父親團聚。

與此同時,莊園附近滋生起不少流言蜚語,謠傳伊赫梅涅夫利用女兒魅惑公爵之子,從中獲利、中飽私囊。

正所謂,三人成虎,公爵漸漸相信了所謂的證人證言,最終狠下心來將伊赫梅涅夫告上法庭。

伊赫梅涅夫因為缺失某些證明文件和沒有強硬的後台,最後輸了官司,莊園也被查封,不得不舉家遷離。

拉伯雷在《巨人傳》里寫道:

人與人之間,最使人痛心的,莫過於以誠懇的態度,希望得到別人的善意和友好,結果得到的卻是惡意和傷害。

人與人之間,最使人痛心的,莫過於以誠懇的態度,希望得到別人的善意和友好,結果得到的卻是惡意和傷害。

被視作兄弟的人奪去家產,已是難以承受的傷害。

而伊赫梅涅夫還來不及舔舐傷口,另一把尖刀便迎面襲來。

他的女兒與常來拜訪他們的公爵之子,相戀並私奔了!

這坐實了那些謠言,更激化了他和公爵之間的矛盾。

他不僅要承受來自「兄弟」的指責和侮辱,還要忍痛面對女兒的背叛。

愛之深,傷之重。能讓我們受傷的,都是我們曾經信任、真心相待的人。

也許,人這一生,愛是渴望,傷是常態。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毀型人格」理論。

說的是,有些人會有意或無意地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只為引起他人的注意。

這樣的人越是在意對方,越是容易做出彆扭、鑽牛角尖或言不由衷的事,到頭來傷人傷己。

伊赫梅涅夫就是這樣一個自毀型人格。

他明明深愛著女兒,卻丟掉有關女兒的一切物件,不准任何人提起女兒。

可是,逃避就能讓自己忘記傷害,緩解痛苦嗎?

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在一個潮濕的夜晚,伊赫梅涅夫偶遇一位後輩,雙方一番閒談後,他似乎有事難以啟齒。

在將近一分鐘的沉默後,他終於開口了:「我答應妻子……」

頓了一會兒,他重新說道:「我們夫妻商量著要收養一個被遺棄的女孩。對於養女,我們沒有什麼要求,只要她不離開我們就行。」

「不過,我妻子還有點不贊成,你能過去跟她談談嗎?」

「但不要說是我讓你去的,要說這是你自己的想法。」

語無倫次的他漸漸嘀咕起來,極力說服自己:

領養女孩,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讓妻子快樂一點。

他不願承認,也害怕被人看出:他深愛並思念著女兒。

他以為領養一個女孩就能消弭這份愛和思念。

伊赫梅涅夫自欺欺人的言行,在妻子眼裡不過是裝模作樣和硬充好漢。

其實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早就在他怪異的行為中暴露無遺了:

與人相聚時,他會突然旁若無人地自言自語或指手畫腳;

夜幕降臨時,他會一聲不響地拖著病體走進陰冷的街道,佇立在女兒家窗下;

夜深人靜時,他會獨自一人在屋裡哭泣,低聲呼喚女兒的小名。

有一次,他不知道從哪裡得知,公爵之子要與伯爵家的小姐結婚,他的女兒即將被拋棄。

聽到消息後,他立刻回家,打開塵封多年的鐵皮箱,用一整個晚上歸置裡面的古老文書。

這些能證明他家也曾是名望貴族,他的女兒並不比別人差。

他還撿走並藏起妻子的項鍊,只因為項鍊里有女兒僅存的一張相片。

但當他被妻子發現後,卻惱羞成怒地踩踏項鍊里的相片,之後更是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熱烈地親吻著相片上的女兒,釋放那壓抑許久的父愛。

此時的伊赫梅涅夫是懦弱的。

他逃避現實的苦難和內心的渴望,沉湎於自己的不幸和仇恨里,甚至以傷害自己和最親近的人為樂。

殊不知,當命運施以鐵拳時,只有愛和寬恕,才能使百鍊鋼化成繞指柔。

人心如拳,握得越緊,越易受傷,惟有放開,方得自由。

伊赫梅涅夫放不下公爵對自己的侮辱,更無法寬恕女兒的背棄,這讓他越來越痛苦。

在得知公爵向他女兒提親時,他堅信公爵有著不可告人的私心,他的女兒將陷入更大的不幸中。

他想要阻止這樁婚事,便向公爵發出決鬥的信函,可公爵卻將信函交給了警察,他也因此被抓進了警局。

這讓他怒不可遏,仿佛受到極大的侮辱。

他始終無法參透:活在仇恨里,失去的是將來的自由;學會寬恕,解開的是過去的束縛。

直到一個叫做內莉的小女孩出現。

內莉用自己外公史密斯的故事,教會了伊赫梅涅夫要學會放下。

史密斯的經歷與伊赫梅涅夫相似,也是女兒帶著家產,與情人私奔了。

一氣之下,他與女兒斷絕關係,即便在女兒病入膏肓之際也不肯原諒女兒。

後來,他的女兒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希望見父親最後一面,請求父親的寬恕,便讓內莉去邀請史密斯。

「媽媽要死啦,叫你去,走吧!」

內莉的疾呼被史密斯擋在門外。

一星期後的傍晚,內莉再次出現在史密斯面前:

「媽媽馬上就死了!」

史密斯這才手忙腳亂起來,上氣不接下氣地奔向他的女兒。

可惜,等待他的不再是他深愛的女兒,而是一具冰冷的屍體。

史密斯執拗的憤怒,不僅害死了自己的女兒,也讓自己在孤獨中長眠。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里有一句話:

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

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

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

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

史密斯的故事驚醒了伊赫梅涅夫。他哆哆嗦嗦地撐起病體,哀號著:

「我的女兒在哪裡!她在哪裡!她在哪裡!」

恰在此時,他那被情人拋棄的女兒突然落魄地闖進家門,跪倒在伊赫梅涅夫面前。

伊赫梅涅夫將女兒緊緊摟在懷裡,父女倆終於都選擇了原諒對方。

伊赫梅涅夫不再執著於過去的苦難,他決定找一份工作,帶著妻子和女兒去新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鐵,愈煉愈硬;愛,愈熬愈濃。

經過苦難的熬制,人們愈能品味出愛的甘甜。

「在不幸中能悟出真理」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這本書的基調。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書中運用人物的大段獨白或對話,深度刻畫出人物的內心活動,巧妙地將沒有交集的伊赫梅涅夫和史密斯聯繫在一起。

他們有著相似的悲慘命運,卻因為不同的選擇,有了不一樣的結局。

人生實苦,苦於不幸時常不請自來,令人猝不及防。

有人深陷其中,沉淪於苦海;有人寬容待之,徜徉於愛河。

山之美在其雄奇險峻,河之美在其波瀾壯闊,人之美在其堅韌善良。

若是生活太苦,不妨品味一下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這句話: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作者 | 阿麗,在文字中汲取能量的書蟲

主播 | 素年錦時,微信公眾號:素年錦時FM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人生路長,只有身體無恙,

才能把生活過成想要的模樣。

十點特創【自愈養生營】

邀請忠於自己,忠於健康的你加入~

營內每天養生知識放送,

專業養生顧問1對1解答,

每周定期養生課程分享,

與同頻養生人一起打卡共勉!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1f1b14107835791b382e33e7872a1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