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請問,這段話里究竟提到了幾個人?

2023-10-23   果殼網

原標題:「我有一個朋友……」請問,這段話里究竟提到了幾個人?

想像一下,有位朋友對你說:「我有一個朋友,他身上發生了這樣那樣的事……整件事讓我覺得很崩潰……這個故事說明,你不能什麼都想要。」

問:這段話到底提到幾個人?

乍一看,這是個簡單的語用問題:第一人稱的「我」,說話人用來指自己;「我有一個朋友/他」,這是個第三人稱,不在談話現場,說話人用來指故事的主角;還有一個第二人稱的「你」,看起來是指這場談話的另一位參與者,所以一共是三個人。

不過只要情商在線,你會發現這些代詞都很微妙——這位朋友說的「他/一位朋友、我、你」,可能都是指他自己。

「我有一個朋友」到底指誰,這個問題可以保留給情商界。不過「你」的用法,倒真是個語用學問題。至少在英語裡,「You」這個詞不僅用來指談話人面對的具體對象,也常被用於泛指任何人(漢語也有這個用法[注1]),比如「你有所得,亦有所失」(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你不是一直能心想事成」(Some days you get the bear, other days the bear gets you)。在這些用法中,「你」都不是指談話中的另一人,而是泛指不特定的任何人。

注1:漢語中也存在泛指「你」的用法。例如《朱子語類》中有這麼一句:「如一江水,你將杓去取,只得一杓;將碗去取,只得一碗;至於一桶一缸,各自隨器量不同,故理亦隨以異。」這一用法在當下也很常見,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廣告中的「你要喝果汁」等。

阿甘媽媽的這句名言我們都很熟悉。| 電影《阿甘正傳》

於是問題來了:「你」作為泛指,僅僅是個語言學問題嗎?社會心理學家也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通過人們使用語詞的方式,他們追尋人們的認知過程:在現實生活中,你什麼時候才會使用泛指的「你」呢?這個用法對你又有什麼意義?

密西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博士奧利安娜•奧維爾(Ariana Orvell)主持了一系列「第二人稱代詞隱藏屬性」的研究,驗證了人們確實會把「You」當泛指用,而且還不是隨便用的:有時候,他們嘴上說的是「你」,語義上指的是「任何人」,心裡想的是「我」

你應該用錘子幹什麼?

這篇論文發表於《科學》雜誌,一共介紹了六個相關實驗,參與人員將近2500人。在最初幾個實驗中,人們被隨機分配到兩組:標準組和偏好組。標準組會被問到一些規範性的問題,比如「你應該用錘子幹什麼?」偏好組的問題則是個人化的:「你喜歡用錘子幹什麼?」看起來,標準組的「你」是泛指,偏好組的「你」是特指回答問題的人。

研究者們假定,如果回答者理解了這種語境,標準組會更傾向於使用泛指的「你」來回答問題(「應該用錘子敲釘子」),而偏好組會更多使用第一人稱單數來回答問題(「喜歡用錘子修修小東西」)。實驗結果證明了這個假設,在標準型問題中用「你」來回答的人,和在偏好型問題中用「我」來回答的人,數量都顯著多於另一方。[注2]

注2:原論文及實驗設計均為英語,在錘子的例子中,原問題為「what should you do with hammers」,典型回答是「You should pound in nails」,由於漢語使用主語的習慣有所不同,同類問題和回答在漢語語境中未必會出現這麼多「你」。

這個結果不僅說明人們確實會把「你」當泛指來用,而且提示,人們這時談論的往往是和客觀對象相關的日常行為。換句話說,當使用泛指「你」時,說話者是在總結規律或者陳述標準,認為「一般都是這樣的」。

你喜歡用錘子幹嘛?| 圖蟲創意

不過,這個結果和我們的常識不太一致:我們可能都聽過別人抱怨說,「有些人就是無藥可救,你得放手」,或者「沒有什麼人是你一開始就能看清的」。在這些語境中,人們所說的「你」顯然也是沒有明確對象的泛指,但這裡說的並不是錘子釘子那樣平常的小事,而是私人的深刻感受——卻使用了泛指的「你」。

為什麼人們在說自己的倒霉事時,更傾向於用一般性的人稱代詞?

用「你」討論自己的壞經歷

有助於總結教訓

研究者假設,當人們遭遇消極體驗時,他們會更喜歡使用抽象的泛指「你」,而不是具體的「我」,是因為這能使他們擺脫個人的視角,用更客觀的方式總結教訓,把私人的痛苦放到普遍現象中理解。根據這一假設,他們設計了另一組實驗。

談論痛苦的經歷時,我們更傾向於用「你」

首先,他們要求被試寫下自己的某次經歷。正如他們所預測的,人們在談壞體驗的時候,「你」出現得更多。在被要求寫下消極經歷的被試中,超過一半使用了泛指「你」至少一次,而在寫下中性經歷的人當中,這個比例只有6.3%。

下一個問題是,是消極經驗本身激發了人們使用泛指「你」的行為,還是他們在嘗試從中尋找意義,所以才用了泛指「你」?

回憶一次痛苦的經歷 | 圖蟲創意

在接下來的實驗中,研究者把被試分為三組,要求「教訓組」回憶一次痛苦經歷,並寫下自己從中總結的教訓;「情感組」同樣被要求回憶某次痛苦經歷,但只要寫下他們當時的情感體驗;第三組是對照組,他們要回憶的是一次中性的經歷。結果,45%的「教訓組」成員至少使用了一次泛指「你」,「情感組」的比例是10.1%,而對照組是2.5%。

當壞事情發生時,人們希望能夠理解發生了什麼。」奧維爾寫道。使用泛指的「你」似乎給人們提供了這樣一種心理力量,讓他們能夠超越個人感覺,找到壞事發生的意義所在,或者至少從中總結出教訓——「這不是我的問題,這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這種把自己當外人的模式,能使他們和糟糕回憶保持更大的心理距離,並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在這裡,泛指「你」不僅表達了語義,還參與了我們的心理反應機制,幫助人們面對和處理問題。

圖 | 圖蟲創意

這一研究結果是否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面對壓力和痛苦?研究者表示,據此總結治療策略尚為時過早。不過研究確實發現,要求人們思考自己痛苦經歷的教訓,能使他們獲得更大的心理距離。既然那麼多人在壞事發生之後會自覺地使用泛指的「你」來幫助自己從中恢復,那麼建議他們想一想,總結自己能從中學到什麼,可能也會有所助益。

漢語使用者的啟發

對現代漢語使用者來說,這篇論文可能還有些其他的啟發。

漢語裡泛指「你」的用法雖然也廣為接受,但恐怕不像英語表現得這麼典型。回想一下開頭提到的諺語:「(你)有得必有失」,「(你)總有不如意的時候」。在漢語中,通常我們不會把那個「你」給說出來。

這可能和漢語中「你」作為第二人稱單數時的使用策略有關:當談論消極事物如傷痛、錯誤或損失時,為了照顧對方的感受,漢語使用者更容易迴避使用特指的「你」,用省略主語、第三人稱或者「我們」來代替[注3]。換句話說,在談論面前這個人的不幸遭遇時,我們會更謹慎地使用「你」。

注3:在談論對方不幸或不快的事,或者表達批評態度時,人們會避免直接說「你」。比如表達對傷痛關心的:「牙還疼嗎?」「奶奶的病情怎麼樣了?」批評的:「我們還可以再努力一些。」或者警告/責備的:「蛋糕都被某人偷吃了!」來源:《語用學十二講》

所以,現在你知道了一個語用學的小秘密:當你的朋友掐掉主語講道理時,他可能確實在對你說話,委婉地提出安慰、關心或建議;而當他分享了一次自己的不幸經歷,並且以「你應該……」總結時,你要知道,他其實是在努力沉澱和反思自己的遭遇……

「不是說你!是我!」

參考文獻

[1]Ariana Orvell, Ethan Kross, Susan A. Gelman. How 「you」 makesmeaning. Science, 24 Mar 2017: Vol. 355, Issue 6331, pp. 1299-1302 DOI: 10.1126/science.aaj2014

[2]Lydia Denworth. It's Not Me, It's You.

[3]李捷,何自然等. 語用十二講.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

[4]George Yule.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作者:鍾與氏Darla

編輯:Odette

本文得到@清潔工 的支持和指正,在此表示感謝

一個AI

你說的你不是你,我說的我又是什麼人……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