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經歷兩段婚姻才找到真愛,相伴68載,臨死卻不知妻子已離開人世

2024-01-19     一畫書畫

原標題:他經歷兩段婚姻才找到真愛,相伴68載,臨死卻不知妻子已離開人世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應該來的遲早會來,但有可能會遲到。你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都是上天派來與你相見的,或許是一年半載,或許是半生。一個「情」字就足以讓兩個人相互挂念一生,但不適合的人遲早都會離開。我們都應該學會面對,愛情是兩個人的事,相濡以沫才能相伴一生。

有這麼一位詩人、學者、文學家,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不幸。出身清貧,為了自己的理想獨自一人打拚,雖然事業有成,但在愛情的路上一直顛沛流離。或許是他沒有早早遇到那個能和他廝守一生的人,是他的那個她來得太晚了。但能一起相伴六七十載對他來說已經是最好的事了,他就是張中行。

張中行出生在封建社會一個一貧如洗的家庭,但他與這個家庭顯得非常格格不入。他從小就跟著鄉里的老師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即使家裡沒有錢供他上學,他也經常到學校偷聽老師講課。他對知識的渴望給了他學習的動力,在書本裡面他找到了一個自己嚮往的世界,他在為那樣的生活而努力。

在那個封建的年代,窮人家的孩子想要讀書真的是太困難了,但張中行硬是把小學到初高中的知識給學完了,他自己攢錢上學,人世冷暖自知,後來還考上了北京的大學。

在那個婚姻全憑父母做主的時代,張中行的父母早早給他訂下了娃娃親。女方是一個很地道的農村女子,在所有長輩眼裡她持家又孝順,是個難得的好姑娘。但在張中行看來,她就是個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鄉野村婦」。現在的人娶老婆難,房子車子票子就能把人搞得無欲無求。按照現在的角度看,不用努力就能得到媳婦,應該是一件不錯的事。

後來張中行考上了北京的大學,他如願以償地離開了這個自己唯恐避之不及的家庭。他離自己想要的生活越來越近了,在北京上學的時間,他一年回家的次數不超過兩次。他不想在那樣的家庭耗費自己的時間,而他的妻子卻一直守在家裡面,這樣一個傳統的女子一個人忍受了所有的寂寞與委屈。

在北京上學的日子裡張中行認識了一位叫蘇沫的女子,蘇茉是北京人,從小在大地方生活,受到的教育自然不用說。她跟農村女子比起來太出色了,她沒有鄉里鄉氣的口音,沒有裹小腳,生的也是好看,學習過先進知識的她談吐也自然不俗。

蘇茉的父母為了能讓女兒嫁個好人家,就給他安排了一門親事。蘇沫自然是不同意的,她不可能和一位自己沒見過的男子結婚。為了能擺脫這門親事,她便找張中行幫忙。在張中行的幫助下,他成功地說服了父母。

在與蘇沫見過幾次面後,張中行默默的喜歡上了她,蘇沫身上所具有的一切正是他所嚮往的,蘇沫就是她心中思想先進又有自己主見的女子。於是他開始對蘇茉示好,時間久了,兩人都產生了好感。

為了能跟蘇茉在一起,張中行告訴自己的父母要和妻子離婚,父母當然不願意。但張中行遠在北京,他們也沒有辦法,張中行便單方面表示自己已經離婚,隨後便與蘇沫結婚了。

熱戀中的兩人沒有考慮過婚後應該怎麼生活,他們只想著能在一起。當時的張中行還沒有正當的工作,兩人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活,但兩人的感情一直很好,從來沒有鬧過什麼不開心的事。幾年後蘇沫懷上了孩子,本來應該是一件好事的,但因為兩人拮据的經濟狀況而陷入了沉思。蘇沫是想要這個孩子的,這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她不想讓孩子受到傷害,但張中行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撫養這個孩子。

為此兩人的關係出現的裂縫,張中行對蘇茉的態度不再像以前那樣了,他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在孩子快出生的時候,張中行一直沒有說有關孩子的問題,蘇沫心裡已經有了答案。為了能讓孩子平安出生,她去城外的親戚家生下了孩子,把孩子留在那裡後獨自回家了。雖然丈夫對自己的態度有了好轉,但蘇沫心裡已經有疙瘩,她無法忍受這樣的張中行。

愛情中的兩個人是不能有裂縫的,即使後來能和解,但留下的陰影不會消失。對一個人失望後便有了芥蒂,就算能恢復以前那樣的生活,但那種痛永遠不會消失。

看清現實的蘇沫離開了張中行,她找了個自己喜歡的人結婚了。這對張中行來說太殘酷了,他本想能與蘇茉相守一生,誰知事不遂人願。但慶幸的是,張中行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人——李芝鑾。李芝鑾溫順賢良,對張中行也是很好,在磨合了一段時間後,兩人便結婚了。

婚後的兩人也過得如膠似漆,張中行在外打拚掙錢,李芝鑾操持家務。她把家裡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對張中行的生活起居也很上心,這種細膩的愛情也正是張中行想要的。

李芝鑾才是張中行這輩子應該遇到的良人,兩人相守68年,在互相陪伴中度過了人生最漫長的日子。只是在彌留之際沒能看到自己最愛的人,或許這就是他們的姻緣,他們給對方的已經夠多了,相互陪伴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愛情,在天上的他們也許還能再次相遇,彌補最後留下來的遺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08940590558218d1eb9ceece6cf67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