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81 名個人 50 個團隊獲國家工程師獎!工程師和科學家到底有什麼區別?

2024-01-19     科普中國

原標題:祝賀!81 名個人 50 個團隊獲國家工程師獎!工程師和科學家到底有什麼區別?

今天上午,「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81 名個人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50 個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圖源:新聞截圖

那什麼是「工程師」呢?「工程師」和「科學家」,這兩個稱呼到底有什麼區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覺得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是跟科學和知識打交道的人,並沒有什麼區別。但實際上,這兩個稱呼是不一樣的。就好比,我們在很多科學家故事集裡讀到的愛迪生、萊特兄弟、瓦特等人,嚴格地說,他們並不能算作是科學家,說是「工程師」可能更合適一些。

「不到 200 年」的科學家

首先,我們看一看「科學家」。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科學家的解釋是「從事科學研究有一定成就的人」。而「科學」則是「反映自然、社會、思想等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這麼一來,科學家就可以被描述為「研究自然、社會、思想等客觀規律和知識體系,並且在其中獲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了。

在英語世界裡,《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s)對「科學家」一詞的定義是「在科學知識領域,特別是自然科學領域富有學識的人」。

按照這樣的定義,在過去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中,探尋自然規律、試圖從規律中建立起系統知識體系的大師們和科研工作者們,當然是可以被稱作科學家的。比如,總結並發現浮力定律的阿基米德,總結出小孔成像規律的墨子,開創力學、光學的牛頓,還有建立電磁場理論的麥克斯韋等。

有意思的是,科學家這個身份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但「科學家」這個詞卻只有不到200年的歷史。它的出現跟英國的博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史研究者威廉·休厄爾(William Whewell)有關。

休厄爾本身是一位數學家,同時在物理、地質、化學上也頗有成果,但他似乎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詞來說清楚自己是什麼人。休厄爾還發現,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隨著人們對世界的探索越來越多,當時很多的學者都碰到了這樣的問題。

於是,1834 年的時候,休厄爾在《季刊評論》(The Quarterly Review)上發表文章,首次使用了科學家(scientist)這個詞。也有科技史專家認為,1833年,在英國科學促進會於劍橋召開的會議上,休厄爾仿照 artist (藝術家)發明了 scientist 一詞。

休厄爾的觀點是,科學世界的趨勢越來越分崩離析,人們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詞來稱呼做科學研究的群體,數學家就是數學家,化學家就只是化學家。在劍橋和牛津的學生們,很難找到一個詞來描述自己所追求的事情。

當時,人們會使用「哲學家」這個詞來描述這個研究群體,但這個詞太寬泛,而且聽起來似乎太崇高了。因此,休厄爾建議,使用科學家(scientist)這個詞,來描述那些從事科學、經濟學領域研究的人。

不過,他的這篇文章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還好,休厄爾並沒有放棄。

1840 年,休厄爾再次發文呼籲使用這個詞。之後,「科學家」一詞開始在英國和美國廣泛流行開來。這個詞用起來確實很方便,就以牛頓為例,如果不說他是個科學家,我們就必須用「物理學家+自然哲學家+經濟學家+天文學家」這樣的表達,來概括他的絕大部分貢獻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工程師不是「想稱就稱」的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看工程師。

還是要先從《現代漢語詞典》說起。《現代漢語詞典》對工程師的解釋是「技術幹部的職務名稱之一,能夠獨立完成某一專門技術任務的設計、施工工作的專門人員」。按照這個說法,「工程師」就是一個專有的稱呼,只有獲得工程師職稱的人才可以被稱作工程師。

英語中的情況也是一樣的。《韋氏詞典》對工程師的解釋是「接受過工程專業的培訓或者從事工程專業的人員」。在西歐以及美國,自 1961 年以來,對於「職業工程師」這樣的稱呼更是有明確規範的,必須經過系統的工程師基礎教育和培訓,能夠運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決工程問題。

由此可知,無論在我國還是西方國家,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和培訓,或者沒有獲得工程師職稱的人是不能被隨意稱作「工程師」的。

不過,如果嚴格按照這個定義會碰到一個問題。比如,一位教授或者研究員,職稱序列並不是工程師序列,但卻有可能會去負責設計建造一個工程項目。這時候,他可能也會被稱作工程師。

此外,對於古代負責設計和建造金字塔的人,負責設計建造都江堰的人,顯然是不可能有職稱的,但我們還是會將他們稱為工程師。這樣的稱呼可以被看成廣義上的工程師了。

科學家和工程師確實可能有重疊

當然,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身份也並不是絕對的。

科學家可能在探索研究科學規律之後,親自運用這些規律,親自參與到工程項目中去。比如,著名的「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他在研究空氣動力學知識,探尋空氣流體規律的時候,毫無疑問是一位科學家。而當他運用這些知識,為中國建設飛彈和火箭的時候,他又是一名工程師。所以,錢學森不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而工程師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同樣也可能需要探索和歸納客觀世界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搖身一變成為科學家。比如資訊理論的創始人克勞·德香農。他最初的身份是電氣工程師,運用物理學和數學知識來改進武器的火控系統,以及解決加密信息傳遞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香農總結出了系統的數學理論,奠定了資訊理論的基礎。

可能正是因為有些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身份有一定的重疊,因此讓人們會誤用或者混用科學家和工程師這兩個概念。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自己怎麼區分?

其實,很多科學家和工程師自己也討論過「科學家」和「工程師」或者是「科學」與「工程」的區別。

比如,錢學森的導師、火箭專家馮·卡門就曾經說過:「科學家研究已有世界,工程師創造從未有過的世界。」

這並不是說科學家跟未來世界無關。馮·卡門想表達的意思是,科學家需要從已有的世界中探尋世界的規律和知識,重要的是「研究」的過程,而工程師要運用知識創造出能改變我們生活的東西,重要的是「創造」的過程。

曾經擔任過中國科學院院長的物理學家周光召也提到過「科學」和「工程」的區別。他認為,科學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所創造的,是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現象、物質內部結構和運動規律的系統理論知識。科學理論內容必須符合客觀實際,要邏輯嚴謹,沒有矛盾,能夠指導實踐。」而工程是「人類有組織地綜合運用多門科學技術進行的大規模改造世界的活動,它除了要考慮技術的先進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成本和質量,做到經濟、實用、美觀,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以避免污染。」

簡單的概括就是,科學家的任務是尋找規律,工程師運用這些規律改造世界。

當然了,儘管科學家和工程師這兩個稱呼有所區別,但在實際生活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往往需要共同協作,才能更好地改變世界。

參考文獻

[1] Sydney Ross, "Scientist: the story of a word," Annals of Science, vol. 18, no. 2 (June, 1962), pp. 65-85.

[2] Christensen, Steen Hyldgaard; Christelle Didier, Andrew Jamison, Martin Meganck, Carl Mitcham, and Byron Newberry Springer. Engineering Identities, Epistemologies, and Values: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 in Context, Volume 2, p. 170

[3]《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4]《韋氏詞典》(在線版)

[5] http://www.kmcenter.org/zhongkeyuanyuanzhang-kexue-jishu-gongcheng/

策劃製作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科學邊角料 科普團隊

審核丨王洪鵬 中國科技館副研究員

策劃丨徐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01af277a32db7984f546e6e835e48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