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時空】胡凡 胡珀|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遣使黑龍江地區考

2023-12-25   名勝古蹟

原標題:【邊疆時空】胡凡 胡珀|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遣使黑龍江地區考

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

黑龍江東北數字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聯合主辦

胡凡

博士,二級教授,原歷史學科帶頭人、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現為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重點研究明史、中國文化史、文化學理論,曾出版各種學術著作二十餘部,發表論文二百餘篇。

胡珀

博士,館員,現任哈爾濱市檔案館四級調研員。主要研究方向:東北民族問題研究,東北地方史,哈爾濱地方史。代表作:《拉哈蘇蘇舊海關》《近代哈爾濱歷史探研》,發表史學論文十五篇。

內容提要:明代永樂宣德兩朝,明廷銳意經略黑龍江地區,不斷遣使到黑龍江流域,遂使整個黑龍江流域及庫頁島都納入明王朝的統轄之下。但明廷都是在哪些時間段遣使到黑龍江地區的?次數是多少?對此尚無人論及。有鑒於此,本文通過對史料的研讀和發掘,著重對明廷出使黑龍江地區進行考證,得出明廷曾經二十三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彰顯出明王朝對統一黑龍江地區的重視。

關鍵詞:明代 永樂 宣德 遣使黑龍江

明廷永樂宣德時期的遣使黑龍江,實際上是其自洪武時期以來經略黑龍江地區戰略行動的繼續。

早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就「遣使齎詔,往金山諭元將納哈出」。洪武二十年十月,在降服納哈出後,朱元璋下詔:「取遼東官軍曾往海西野人地方及納哈出之境,歷涉勞苦者二百六人赴京,各賜文綺、羅衣、鈔錠有差」,它反映的正是明太祖自經略東北地區以來就一直向黑龍江流域派遣使者的歷史事實。十二月,隨著野人首領西陽哈的來降,朱元璋又一度在黑龍江地區設置了三萬衛和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軍民府,但是由於歷史條件的不成熟而被迫徙於開元城。為了繼續經略黑龍江地區,洪武二十一年五月,朱元璋又「命俺得迷失等往遼東海西等處,招撫夷民,各賜衣物。」這些遣使招撫的行動後來由於西陽哈的降而復叛而中斷。

靖難之役後明太宗朱棣即位,馬上就展開了對黑龍江流域的經略,其主要的方式就是遣使大力招撫,也即後來史料中的招諭。但是遣使的具體情況史籍記載不詳,據我們考證,自洪武三十五年明太宗即位起至明宣宗宣德九年止,三十三年間,明廷向黑龍江地區遣使達二十三批次,請述其詳。

明太宗剛即位的洪武三十五年是明廷第一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即位,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當年九月就「遣使齎詔,撫諭兀良哈大小頭目」,要注意遣使目的是「撫諭」,顯示出朱棣與兀良哈三衛的關係匪淺;十一月又派出裴牙失里到黑龍江地區的兀良哈、韃靼、野人諸部,即「特令百戶裴牙失里齎敕諭爾,其各居邊境,永安生業,商賈貿易,一從所便,欲來朝者與使臣偕至。」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和十一月兩次遣使,是太宗即位之後的重大舉措,說明他對經略黑龍江地區的重視。

永樂元年是明廷第二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這次遣使的規模非常大,從史籍的記載來看,前往奴兒干及女真地區的是行人邢樞、知縣張斌、佟答剌哈、裴牙失帖木兒、王平住、五禿出、馬兀良哈、高阿剌甲等,前往兀良哈的是指揮蕭尚都、鎮撫劉忽魯禿、百戶和尚、王阿剌禿等,這也是兩個方向。

據《殊域周咨錄》記載,「永樂元年遣行人邢樞偕知縣張斌往諭奴兒干,至吉烈迷諸部落招撫之。」用括號(原版為小字)注釋說:「吉烈迷進女色於樞,樞拒之不受」,「於是海西女直、建州女直、野人女直諸酋長悉境來附。」這是邢樞高潔的品行感化所致。歷史上的遼王朝曾經向黑龍江地區派出過「銀牌天使」,到這裡就要求女真貴族婦女「侍寢」,成為遼王朝壓迫女真人的一大弊政,引起了女真人的反抗和遼金王朝的更迭,而邢樞能夠拒絕吉烈迷人所進的女色,遂有諸部的「悉境來附」,這也為明太宗經略和統一黑龍江地區打開了良好的局面,可謂不辱使命。史載邢樞曾三次往返於明廷與奴兒干之間,據邢樞家鄉的地方志《(正德)長垣縣誌》記載:「邢樞,字九成,德行、文學為後生尊仰。洪武初,由明經任行人,前後三使奴兒干,嘗卻吉烈迷國女色、開元人遺布。同使知縣張斌病且卒,知公素正大,付白金百兩託寄妻子,既歸,悉還之。」這裡除了「卻吉烈迷國女色」之外,還有「卻開元人遺布」,應該是指元代開元路的遺民,還有同行的張斌在出使奴兒干期間因病去世前託邢樞給妻子帶銀兩,正是對邢樞人品的充分信任,即「知公素正大」,所以才有這臨終的託付。《長垣縣誌》的記載比嚴從簡的記載要早,縣誌修成於正德年間,但是縣誌沒有說明邢樞前後三使奴兒乾的時間,嚴從簡曾經在行人司任職,當是參考了行人司的資料而確定是永樂元年。

在檔案史料中的履歷記載著女真官兵參加永樂元年招諭行動的情況,佟答剌哈的先人「滿只,洪武十六年歸附」,這裡反映的是洪武時期招撫黑龍江地區女真人的成果,滿只去世後,佟答剌哈「垛集充軍,永樂元年招諭,升小旗。」裴牙失帖木兒是「前(元)店(禿)哈千戶所達魯花赤,洪武十七年垛充小旗,二十年欽除三萬衛中所世襲百戶。……三十二年調三萬衛後所署千戶事。永樂元年,欽升三萬衛中所副千戶,仍往忽剌溫招諭野人萬戶鎖失合等赴京,欽升三萬(衛)指揮僉事。」這個鎖失合應該就是鎖失哈,實錄中載他於永樂元年十二月赴京朝貢,貢馬百三十匹,太宗朱棣為此置兀者衛,以「鎖失哈為指揮同知,……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這裡一則顯示出這次遣使招諭的成果,二則顯示出招諭行動是在當年返回的。王平住是在永樂元年歸附,實錄在永樂元年五月五日載「女直野人頭目買里的、平住等二十九人來朝,賜之鈔幣。」今人鞠德源先生研究,「平住即王平住,王為明朝賜予的漢姓。」平住的來朝應該是洪武三十五年遣使招諭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檔案記載王平住以「本年黑龍江招諭野人功,二年除遼東三萬衛左所正千戶。」說明平住在五月接受賞賜後馬上就參加了永樂元年的奴兒干招諭行動,因而才有永樂二年職位的晉升。女真人「五禿出,永樂元年招諭,授副千戶職事」;建州女真人「馬兀良哈,永樂元年招諭野人頭目,升百戶」;女真人「高阿剌甲,永樂元年招諭有功,二年升副千戶」。而王阿剌禿則是「永樂元年兀良哈招諭,升總旗」。《明太宗實錄》載「敕諭兀良哈官軍人等曰:『朕嗣位之初,已嘗詔諭爾眾。後遼東守臣言:爾等俱欲來朝。今遣指揮蕭尚都、鎮撫劉忽魯禿、百戶和尚往諭朕意,但來朝者悉授以官,俾仍居本地,歲時貢獻,經商市易,一從所便。』」據此可知,永樂元年明廷一方面派邢樞出使黑龍江奴兒乾地區,一方面派蕭尚都、劉忽魯禿、和尚攜王阿剌禿出使兀良哈,兩方面都成效顯著。又據王圻《續文獻通考》記載,這次遣使是走水路,即「遣將領舟師至江上,召集諸酋豪,餌以官賞,於是野人東旺、佟答(哈)剌[哈]、王肇州、瑣勝哥四酋率眾降。」這裡的東旺應該是康旺之誤,因繁體字「東」和「康」字形相近而混淆,佟答剌哈也不是在當時投降的明朝。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遣將領舟師至江上」,說明永樂元年邢樞的出使奴兒干是用船走水路,這顯然是明朝繼承了元朝開通黑龍江地區水陸交通路線的成果,元代在黑龍江下游吉列迷地區設立東征元帥府,史載「東征元帥府道路險阻,崖石錯立,盛夏水活,乃可行舟,冬則以犬駕杷行(水)[冰]上,地無禾黍,以魚代食」,忽必烈特使碩德「乃為相山川形勢,除道以通往來,人以為便。」正是利用了元人開通的交通路線,明人才有可能在當年往返奴兒乾地區。

前往兀良哈方向的蕭尚都當年沒有返回,但是永樂元年十一月二日,「兀良哈頭目哈兒兀(反)[歹]遣其部屬脫忽思等二百三十人來朝貢馬,命禮部賜鈔幣、襲衣,並償其馬直。」這應該是蕭尚都招諭的成果,太宗藉此再次對兀良哈部闡明政策:「今仍舊制,設泰寧、福余、(孕)[朵]顏三衛,俾爾等統屬軍民,鎮守邊境,舊嘗授官者,列名以聞,咸復之。若頭目人等,前未授官,於今當授者,亦第其名來聞,朕即授之,俾世居本土,安其生業。」。

永樂二年是明廷第三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其一為佟答剌哈,他在永樂元年的招諭行動後升為小旗,參加了永樂「二年」招諭的行動後,在永樂四年升為總旗,他出使的方向應該還是奴兒乾地區;其二為董弼,永樂二年差往哈剌溫地面招諭,回來後由正千戶晉升為本衛指揮僉事,他出使的方向哈剌溫地面,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這一年的遣使規模看來不大,所以在史籍中無載,只是在檔案中留下了蛛絲馬跡。

永樂三年是明廷第四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這在三個人的檔案中有記載。

其一為馬啖答,他於洪武六年歸附明朝,洪武二十年升為三萬衛前所世襲百戶,永樂三年因招到阿必察功升副千戶。這個阿必察在實錄中有記載,永樂四年二月,「嘉河等處女直野人頭目阿必察等二十八人來朝貢馬,命置嘉河、哈密、干[斡]難河三衛,兀的罕千戶所,以阿必察等為指揮、千、百戶、鎮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其二為白撒里,他於洪武二年歸附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充土軍,永樂三年到不剌花等處招諭,永樂四年晉升小旗。其三為高阿剌甲,他因永樂三年招諭有功,永樂四年升為正千戶。這裡能夠確證招諭黑龍江地區的就是阿必察任指揮的嘉河衛,其地在「今黑龍江省賓縣東枷板河流域」,以此推測白撒里和高阿剌甲也當是與此相同。在《明太宗實錄》中,永樂三年正月設立失里綿衛、虎兒文衛,二月設撒力衛,三月里朱棣「遣使賜失里綿衛指揮使綽魯不乃、虎兒文衛指揮使也兒古尼等綺帛,時二衛新設故也。奴兒干衛指揮同知把剌答哈及兀者左衛頭目木答忽等九十七人來朝,賜之鈔幣」,這是一條明確遣使的記載。失里綿衛地在「今烏蘇里江與牡丹江之間,興凱湖北一帶」,據此,明廷既然遣使到了松花江、牡丹江和烏蘇里江,也可能就和奴兒干衛指揮同知把剌答哈一起再下行到了奴兒干。

永樂五年是明廷第五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這次的遣使仍然分為兩個方向,其一是劉卯罕,「永樂五年五月,劉卯罕系三萬衛前所流官百戶,因差往哈剌溫等處地面招諭回還,先次欽升本衛所副千戶。」這是又一次前往大興安嶺地區招諭。其二是忽乞,他「原系兀里奚山衛女直,永樂五年蒙內官亦失哈前來招諭赴京,授指揮僉事回還。」這裡的重點在於忽乞是由亦失哈招諭赴京的,時間是在永樂五年,這是有據可查的亦失哈第一次出使黑龍江地區,方向是黑龍江下游,因為永樂六年初設立的一批女真衛所大多是在黑龍江下游地區,應該是亦失哈這次招諭的成果。

永樂七年是明廷第六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據檔案史料記載:「答剌,原系海西亦馬剌衛女直,永樂七年招諭來降赴京,欽除指揮僉事。」這裡的亦馬剌衛亦作亦馬剌山衛,地處「今黑龍江省巴彥縣西集以北野馬山。」再有就是佟答剌哈,他因永樂二年的招諭之功而在永樂四年升為總旗,接著參加「黑勒若招諭,除都指揮僉事」。據鞠德源先生的研究,「『黑勒若』當是『黑勒里』或『黑勒爾』的訛寫:黑勒里(爾)為黑龍江下游吉列迷各部所居之地。……可以斷定佟答剌哈的『黑勒若招諭』,就是到奴兒乾地區招諭。……受命的時間當在永樂七年」,理由就是本年奴兒干都司的設立。史載:永樂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奴兒干韃靼頭目忽賴[剌]東奴等六十五人來朝,置伏里其、乞勒尼二衛,敷答河千戶所,命忽剌冬奴等為指揮、千百戶,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閏四月七日,在忽剌冬奴的建議下,朱棣「設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初,頭目忽剌冬奴等來朝,已立衛。至是復奏其地衝要,宜(令)[立]元帥府,故置都司,以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等為都指揮僉事,統屬其眾,歲貢海青等物,仍設狗站遞送。」這則記載反映的是明朝在設立奴兒干都司的同時,就在元代交通路線的基礎上開通了到奴兒乾地區的陸路交通,即「仍設狗站遞送」。奴兒干都司的具體位置在「黑龍江下游,當黑龍江與阿姆貢河匯合口右岸的特林地方。特林下距黑龍江口約150公里,上距吉林船廠約2500公里。」

永樂八年是明廷第七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據《三萬衛選簿》載:永樂三年曾往不剌花等處招諭而升為小旗的白撒里,又因永樂「八年,奴兒干招諭,十年,升總旗」,這裡的信息明確表示是奴兒干招諭。馬兀良哈在永樂元年因招諭而升百戶後,永樂「八年招諭萬戶,升三萬衛中所副千戶。」再有「歹羊哈,永樂八年招諭赴京,欽升指揮僉事。」忽魯答,「永樂八年招諭赴京,欽除木束河衛指揮僉事。」不顏帖木兒,「永樂八年間招諭赴京,除吉河衛指揮僉事」他們應該是這次招諭的成果,木束河衛的位置在「今黑龍江省湯旺河支流穆遜河流域」,吉河衛的位置在今「吉林省東豐縣覺河流域」,可證永樂八年明廷遣使黑龍江地區由南向北的行程。

永樂九年是明廷第八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這次遣使實錄無載,但是有《永寧寺記》的記載:「永樂九年春,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可證確實遣使到了奴兒干。另,《三萬衛選簿》中的相關記載可以印證,如指揮使王廷相的四輩王景履歷中載:「舊選簿查有……曾祖阿剌孫,原系奴兒乾女直頭目,永樂九年招諭赴京,除授指揮同知。」指揮使陳尚忠履歷中載:「外黃查有:陳鉞,奴兒幹人,曾祖阿剌孫原系金牌萬戶,永樂九年赴京,除指揮同知。」前述的王平住,在永樂元年參加了黑龍江招諭野人的行動後,又因永樂「九年,奴兒干開設衙門,升指揮僉事。」前述永樂五年曾由亦失哈招諭赴京的忽乞,授與指揮僉事後回還,永樂「九年,又蒙招諭前來。」指揮僉事趙應奇的「始祖玉禿出,永樂九年招諭赴京,除副千戶」。女真人「亦合加,永樂九年招諭赴京,除指揮僉事。」海西女真人你里乞,「永樂九年蒙招諭赴京,除授本衛指揮僉事。」漢族軍人王仲受,「永樂九年撫諭有功,十三年升小旗。」碑刻史料和檔案史料互證,相得益彰。

永樂十年是明廷第九批次和第十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我們這裡之所以說永樂十年有兩個批次的遣使,是基於對檔案、實錄及碑刻史料的綜合分析。先說第九批次,這應該是在永樂十年的春夏秋三季進行的,相關的檔案史料有達官指揮使康濟遠的始祖脫因不花,「永樂八年除今衛指揮同知,十年奴兒干招諭,升指揮使。」這裡明確說的是「奴兒干招諭」。又,「必隆哈,原系海西隨滿河衛女直頭目,永樂十年招諭赴京,除本衛指揮僉事。」他應該是這次招諭的成果,並在當年到了京城。《明太宗實錄》永樂十年十月八日有一條:「遼海衛指揮王謹等百六十六人奉命招諭奴兒干還,賜鈔幣、表里有差。所招野人女直付羊古等,悉授督罕河衛指揮、千戶等官,有言願居遼東開原者,從之,循例給賜。」這裡明確說明王瑾是「招諭奴兒干還」,可證永樂十年第九批次招諭之行應該是在春夏秋之間,在秋末的九月回到遼東後入京復命,第九批次結束,因此有十月八日的「賜鈔幣、表里有差。」

第十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就是《永寧寺記》中記載的永樂「十年冬,天子復命中官亦失哈等載至其國。自海西抵奴兒干及海外苦夷諸民,賜男婦以衣服器用,給以穀米,宴以酒饌。」碑記中明確記載為「十年冬」,而且看望了「海外苦夷諸民」,即登上了庫頁島。那麼朱棣為什麼在第九批次的使臣剛剛回來,就又在冬季遣使奴兒干呢?原來在永樂十年的八月,「奴兒干乞里迷、伏里其、兀剌、曩加兒、古魯、失都哈、兀失奚等處女直野人頭目准土奴、塔失等百七十八人來朝,貢方物」,明廷據此「置只兒蠻、兀剌、順民、囊哈兒、古魯、滿涇、哈兒蠻、塔亭、也孫倫、可木、弗思木十一衛」,這裡的囊哈兒衛地在「今庫頁島西岸北部朗格里」,古魯衛地在「今黑龍江中游左側支流枯魯河(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對岸)流域」,滿涇衛地在「阿姆貢河口北岸的莽阿臣噶山」;哈兒蠻衛地在「今黑龍江口外南波波瓦河口附近」,塔亭衛地在「今黑龍江下游右岸塔巴赫附近」(以上五衛現在屬俄羅斯境);可木衛地在「今黑龍江省同江縣科木地方」;弗思木衛地在「今黑龍江省樺川縣東北宛里城。」如果做一「理證」推測的話,應該是王謹在春夏期間帶船到黑龍江下游地區進行招諭,在接受明廷的招撫後,這些女直人的頭目先期乘船到明廷朝貢,明廷因以設衛,而王謹稍晚在秋末回到明朝,所以才有十月八日實錄中王謹招諭奴兒干還、領取賞賜並由朝廷給隨他而來的女直野人授官的記載。由於新設立的幾個衛最遠的在庫頁島,為了安撫他們,所以朱棣決定在冬天派亦失哈出使黑龍江地區。為此明廷在十月十五日「置遼東境外滿涇等四十五站,敕其提領那可、孟常等曰:『朝廷(說)[設]奴兒干都司並各衛,凡使命往來,所經之地,舊有站赤者,復設各站,頭目悉恭命毋怠。』」這是繼續將元代的交通路線重新恢復,以便亦失哈使團通行使用。再說到遼海衛指揮王謹,在永樂十一年的《永寧寺記》中,刻有王瑾的名字,說明他也參加了第十批次的遣使。這裡實際可能的情況是王瑾在十月八日領取了賞賜,經過簡短的休整,就又隨亦失哈踏上了巡視奴兒乾地區的路途,或者是他在永樂十一年開江後又和其他中使率領船隊航行到了奴兒干,因此在永樂十一年的碑記中,才會有指揮王瑾的名字。這裡一方面明廷在庫頁島上設置了衛所,另一方面又命令恢復舊有的站赤,再加上是冬天出發,所以這次遣使黑龍江地區,只能走陸路,到黑龍江下游的狗站乘雪橇到達奴兒干。另外,從黑龍江口到庫頁島也只有在冬季韃靼海峽結冰後比較方便通行,如《元文類》載元世祖時征討庫頁島上的骨嵬人,「至元十年,征東招討使塔匣剌呈:前以海勢風浪難渡,征伐不到䚟因、吉烈迷、嵬骨等地。去年征行至弩兒哥(奴兒干)地,問得兀的哥(烏底改)人厭薛稱:欲征嵬骨,必聚兵,候冬月賽哥小海渡口結凍,冰上方可前去。」史料中的「賽哥小海」即是指今天的韃靼海峽,這裡告訴我們,海峽平時「海勢風浪難渡」,而當冬季結冰以後就可以通達了。所以碑記所說的亦失哈「自海西抵奴兒干及海外苦夷諸民」,正說明他們是在冬季出行。需要強調的是這是一次跨年的行動,亦失哈使團在永樂十年冬天出使奴兒乾地區,在這裡一直盤桓到永樂十一年建立永寧寺碑,即永樂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以後才返回明朝,他們不可能在永樂十年冬天來了之後再返回,又在永樂十一年再來到奴兒乾地區。更可能的情況是亦失哈在冬季到了奴兒乾和庫頁島,開春以後就在滿涇一帶選擇建造永寧寺的地址,盛夏時明朝的船隊載著建寺的工匠和材料來到奴兒干,施工到秋季永寧寺完工,所以才有碑刻下面諸多落款的工匠名字。

永樂十二年是明廷第十一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在《三萬衛選簿》中:指揮僉事趙文舉的先人「羊哥,原系海西哈兒分衛女直,永樂十二年蒙招諭,起取赴京,除授本衛指揮僉事。」考《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有「女直野人頭目阿路禿等百十五人來朝,設塔速兒河、五屯河、玄城、和卜羅、老哈河、兀列、兀剌忽、哈兒分八衛,命阿路禿等為指揮、千百戶,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這裡明廷設立的八個衛中有哈兒分衛,其地在「今黑龍江下游右側阿紐依河口」,設立時間是永樂十二年九月,與檔案記載相合。又,指揮僉事佟世勲的先人「虎魯罕,原系女直頭目,永樂十二年招諭赴京,除指揮僉事。」這裡明確說的是永樂十二年赴京,應該是這次招諭行動的成果。考《明太宗實錄》,在永樂十二年九月初一日有「奴兒干都司都指揮同知康旺等來朝,貢貂鼠皮等物,賜齎有差」的記載,十八日有「上聞弗提斤六城之地肥饒,命指揮塔失往治弗提衛城池,令軍民咸居城中,畋獵孳牧從其便,各處商賈欲來居者亦聽,仍命行在兵部榜諭之」的記載。閏九月十二日有「命遼東都司以兵三百往奴兒干都司獲[護]印。先嘗與兵二百,至是都指揮同知康旺請益,故有是命,且敕旺逾二年遣還」的記載。綜合上述史實,我認為第十一批次的遣使還有在永樂十二年冬季出發的,走的仍然是陸路的海西東水陸城站。因為太宗發布護印命令的時間已是閏九月中旬,時間已近入冬,封江在即,船隊行動已不方便,所以走陸路比較穩妥。

永樂十三年是明廷第十二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在檔案史料中,前述的白撒里在永樂十三年去世,由「白都倫代充總旗,本年奴兒干招諭,升試百戶。」

永樂十五年是第十三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檔案史料中永樂九年因參加撫諭

而在十三年升為小旗的王仲受,又在「十五年奴兒干招諭,升總旗。」

永樂十六年是明廷第十四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前述的馬兀良哈,「永樂十六年奴兒干公幹,副千戶升正千戶。」這裡「公幹」是招諭行動的另一種表述。

永樂十八年是明廷第十五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檔案史料中有「木當哈永樂十八年前往奴兒干招諭,升指揮僉事。」為此明王朝曾派劉清在今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阿什村松花江兩岸開設船廠造船,至今在阿什村松花江右岸的石壁上還保存著兩處明代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記載著永樂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劉清領軍到此督造船隻的史實,這應該是接續永樂初期的造船活動,維修舊船並建造新船。

永樂十九年是明廷第十六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檔案史料中有富順縣人程海保,「永樂十五年升小旗,十七年升總旗,十九年奴兒干招諭有功,宣德二年升試百戶。」又有張效,「永樂十九年奴兒干招諭,升試百戶。」另,阿什哈達摩崖石刻刻於永樂十九年,說明在松花江造船以支持奴兒干招諭的活動在持續進行中。

永樂二十年是明廷第十七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檔案史料載白都倫在「永樂二十年仍往奴兒干招諭,宣德二年升實授百戶。」

洪熙元年是明廷第十八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明宣宗實錄》在洪熙元年十一月二十日載有「敕遼東都司,賜隨內官亦失哈等往奴兒干官軍一千五十人鈔有差。」這一條記載明確說這一千零五十人是因為跟隨亦失哈出使奴兒干而得到賜鈔,按照明代的慣例,這種賞賜都是在完成任務之後給予的,他反映的是亦失哈在洪熙元年確曾奉命出使。與之相印證的材料一是亦失哈侄子武忠的墓志銘中也有記載,「洪熙乙巳(1425),奴兒干梗化,命亦失哈招撫,公從之有功」;二是阿什哈達摩崖石刻第二摩崖中有劉清於「洪熙元年領軍至此」的記載,說明這次的巡邊走的是水路,並在當年封凍之前返回了遼東都司,所以宣宗才在十一月里「敕遼東都司」賜鈔。可以這樣認為:這次出使出發時是奉明仁宗之命到奴兒乾地區宣告新皇帝即位,其時是在春夏之際,等他們回來時卻是新皇帝已經去世,而由新皇帝的兒子又即了皇帝位,時間已到秋冬。

宣德元年是明廷第十九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在檔案史料中,前述的佟答剌哈,「宣德元年奴兒干公幹,升都指揮同知。」鎮江人耿旺「宣德元年奴兒干招諭,升小旗。」更重要的是《重建永寧寺記》明確載有「宣德初,復遣太監亦失哈部眾再至」,可知宣德元年確有出使奴兒乾地區的行動。考遼寧鞍山出土的「昭勇將軍崔公墓志銘」,在這個墓志銘中有崔源在「宣德元年,同太監下奴兒乾等處招諭,進指揮僉事」的記載,馮永謙曾經談到:「崔源墓誌過去在《遼東文獻征略》《遼陽縣誌》和《滿洲金石志》以及《滿洲金石志稿》上著錄過。但所錄碑文間有脫漏、錯字和不識等,致使不能通讀全篇。這次整理材料,設法找到原件,經仔細辨認,終於將墓誌全文釋出」,因此崔源的墓誌文是經過一番考訂的可信之作。羅福頤在對墓誌進行校錄時談到:「志稱源以宣德元年同太監下奴兒乾等處招諭,即重建永寧寺碑所載宣德初復遣太監亦失哈部眾再至奴兒幹事,故重建永寧寺碑末有源題名。」羅福頤所言甚對,將亦失哈在宣德初年再至奴兒乾的時間放在宣德元年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我們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宣德元年的出使黑龍江地區是一次跨年行動,而且規模很大,這從宣德二年的實錄中可以得到印證。宣德二年八月五日,「遼東都司(實際應是奴兒干都司)都指揮同知康旺、考郎兀等衛指揮僉事克徹、屯河等衛指揮僉事不顏禿、遼東東寧衛指揮金聲等來朝進馬及方物」,這說明出使黑龍江地區的亦失哈使團已經返回明朝;八月二十一日,「命奴兒乾等處來朝野人女直頭目者得兀為可令河衛指揮僉事、儹卜為弗提衛指揮僉事,俱襲父職;斡冬哈、僧住、可忙哈、帖木兒哈、傅剌察等俱為副千戶,孟常、三哈、可里因答、忽亦思答、乃答、哈剌、脫歡、出忽失、塔加、塔什、哥里、忽失答、答必納等俱為百戶,賜賚有差。」這些來自奴兒乾地區的野人女真頭目,應該是隨同亦失哈使團來到明朝的。在檔案史料中有指揮使郎惟俊先「祖郎三哈,宣德二年招諭赴京,除授百戶」,他很可能就是實錄中所說的「三哈」,或許是實錄在謄抄時把「郎」字丟掉了,也未可知。二十三日,明廷「賜……奴兒干都司都指揮同知康旺、考郎兀等衛指揮僉事克徹、屯河等衛指揮僉事不顏禿、東寧等衛指揮金聲等鈔、彩幣、表里有差。」九月二日,宣宗「升遼東(實際應是奴兒干都司)都指揮同知康旺為都指揮使、都指揮僉事王肇舟、佟答剌哈為都指揮同知、東寧衛指揮使金聲為都指揮僉事,旺等累使奴兒干招諭,上念其勞,故有是命。」這是因往奴兒干招諭之功而得到的提升。十七日,「賜往奴兒干及招諭回還官軍鈔,千戶一百錠,百戶八十錠,旗軍四十錠,命遼東都司給之。」注意這裡說的是「招諭回還」,是事後的獎勵。二十日,戶部尚書夏原吉奏請:「差往奴兒干官軍三千人,人給行糧七石,總二萬一千石,宜循例於遼東都司支給」,得到宣宗批准,這裡的鈔和行糧,都是對亦失哈使團人員的物質獎勵。而從這些記載中我們也了解到了這次出使的規模之大,官軍達到三千人,應該是明廷巡視黑龍江地區人數最多的一次。對這些官軍的賞賜一直遷延的十月份,十月二十六日,宣宗還「賜差往奴兒干[都]指揮僉事金聲等官軍鈔有差。」另,在亦失哈侄子武忠墓志銘中載其「宣徳丁未歸,授錦衣衛百戸」,這裡說的丁未即是宣德二年,可以印證我們的跨年推測。焦竑《國朝獻征錄》中亦載「武忠,先女直人,宣徳中遣使奴兒干,授錦衣衛百戶。」正與墓志銘相合。

以上就是明廷第十九次遣使黑龍江地區,其所以規模這麼大,顯然與明宣宗的繼位有關,遣使是代表新繼位的皇帝前往奴兒乾地區進行宣諭鎮撫。這樣的事在此之前亦有例證,如永樂元年,明太宗朱棣「遣行人邢樞偕知縣張斌往諭奴兒干」,其時朱棣剛剛奪位成功,派邢樞和張斌前往奴兒乾地區宣諭的目的也在於曉諭奴兒乾地區各部落新皇帝登基的消息。洪熙元年也是如此。宣德元年的這次巡邊,如果按照每條船四十人來計算的話,船隊的規模應該達到七十五條船(當然這是推測,也可能最多只五十條船),所載的物資也更多,三千人在冬季分乘雪橇,可以到達很多夏季不容易行走的地區,這是東北亞水上絲綢之路和冰雪絲綢之路溝通邊疆與內地的重大行動,標誌著黑龍江下游地區與中央王朝巨大的物質文化交流。

宣德三年是明廷第二十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據《明宣宗實錄》載:宣德三年正月初七日,宣宗「命都指揮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往奴兒干之地,建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並賜都司銀印一、經歷司銅印一」;兩天後的初九日,又「遣內官亦失哈、都指揮金聲、白倫等,齎敕及文綺表里,往奴兒干都司及海西弗提等衛,賜勞頭目達達奴、丑禿及野人哥只苦阿等,嘉其遣人朝貢也。」這是代表皇帝嘉獎進貢的部落首領。此次遣使在武忠墓志銘中同樣有記載:「戊申(1428),再隨亦失哈往奴兒干,中道奉敕諭山後有功,賞彩幣。」這裡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戊申」和「再隨亦失哈往奴兒干」,戊申正是宣德三年,適足以和實錄相印證。這次宣宗發布命令的時間是在冬季,所以相應的出使人員只能是走海西東水路城站的陸路。在宣德三年閏四月有一條記載:「賜納剌吉河等衛野人女直指揮僉事沙隆葛等及原差招諭指揮僉事施者因帖木兒等一百人鈔、絹、彩幣、表里等物有差,以沙隆葛等招諭初至也。」我以為這可以作為宣德三年正月遣使的一個註腳,可能的情況是亦失哈使團在陸路行走的過程中隨處招諭,有願歸附者就留下一部分人馬領其入朝,所以才有「原差招諭」和「招諭初至」的說法,想必亦失哈也是在當年的秋季由船隊接應回到了明朝。

宣德五年是明廷第二十一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史載:宣德五年二月,宣宗「賜屯河衛指揮僉事都倫帖木並福余衛韃韃(靼)指揮僉事那米納等五人鈔、彩幣、表里等物,蓋都倫帖木齎敕招諭那米納等來朝,故並賜之。」這條史料說明,明廷是在任用少數民族首領進行招諭,注意這裡的都倫帖木是「齎敕招諭」,這也相當於皇帝的特使,而且招諭的對象是福余衛的指揮僉事,反映出遣使的方向是兀良哈地區。宣德五年八月二日,宣宗「敕遣都指揮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仍往奴兒干都司,撫恤軍民。又敕諭奴兒干、海東、囊阿里、吉列迷、恨古河、黑龍江、松華江、阿速江等處野人頭目哥奉阿、囊哈奴等,令皆受節制。」有人對宣德五年的遣使黑龍江是否成行表示懷疑,我認為應該是成行了,因為當時的八月雖已進入秋季,但還沒到封江的時候,所以船隊仍然可以從松花江往下游航行到奴兒干,但是當年若想返回則無法實現,因此這應該是一次跨年的行動,即康旺等人應該是在宣德六年夏天回到了明朝。考《明宣宗實錄》宣德六年六月載:宣宗「命都指揮同知佟答剌哈侄勝襲為都指揮僉事。佟答剌哈永樂中在邊,多效勞勤,升奴兒干都司都指揮僉事,後升都指揮同知,於三萬衛帶支百戶俸而卒。勝告襲,行在兵部言:都指揮流官,不應襲。上曰:懷撫遠人,勿拘常例。特命襲都指揮僉事,仍食百戶俸。」按明廷的規定:流官不得世襲,但是宣宗批准了佟答剌哈之侄佟勝承襲為都指揮僉事,這是一種破格的特批,一方面是懷柔遠人,另一方面也是對佟答剌哈多年往返奴兒乾地區辛勞的慰撫。值得說明的一點是:宣德五年八月宣宗派遣的三個官員是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這證明當時佟答剌哈還是健在的,轉年到宣德六年六月他去世而由其侄襲職,應該是和這次跨年行動的辛勤勞瘁有關,所以其侄才得到破格的待遇。

宣德六年是明廷第二十二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據檔案史料記載:指揮同知李孟寅之始祖木當哈「宣德六年,又往奴兒干招諭,升指揮同知。」又,「木當哈原欽除指揮僉事,奴兒干招諭,升前職(指揮同知)」;再,「三萬衛帶俸指揮僉事咬失,玄城衛女直人,父阿魯台,宣德六年招諭到京,除三萬衛帶俸指揮僉事。」這裡有「往奴兒干招諭」,有「招諭到京」。顯示這是一個有首有尾的招諭行動,我們應該把它作為當年完成的一次行動。

宣德七年是明廷第二十三批次遣使黑龍江地區。據《重建永寧寺記》載,這次出使依然由欽差都知監太監亦失哈率領,「上命太監亦失哈同都指揮康政,率官軍二千,巨舡五十再至」。此次到達奴兒干都司之後,亦失哈等人發現「民皆如故,獨永寧寺破毀,基址猶存」,詢問之後才知道是當地的吉列迷人將寺廟毀壞,亦失哈等並未懲罰破壞寺廟的土人,而是「躰皇上好生柔遠之意,特加寬恕」,並且對於前來拜謁的當地居民「仍宴以酒,給以布物,愈撫恤」,出現了「於是人民老少,踴躍歡忻,咸嘖嘖之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賢良之佐,我屬無患矣』」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到亦失哈等人巡邊的效果。對於殘破的永寧寺,亦失哈委任官員專職負責重建,修廟塑像,且規模比以前更宏大,當地居民「無遠近皆來頓首謝曰:『我等臣服,永無疑矣!』」重建永寧寺工程完竣的時間應該是在宣德七年封凍之前,而刻石立碑的時間則是在宣德八年三月初一日,即碑記的落款「大明宣德八年癸丑歲季春朔日立。」據此可知,這確實是又一次的跨年行動,即在宣德七年的夏秋季奉命航行到奴兒乾地區後,雖然修建好了永寧寺,但立碑行動因冬季的到來而推遲到明年開春,所以碑文的落款是宣德八年三月初一。又據檔案史料記載:前述王阿剌禿去世後,「王茂代役。宣德七年斡木河招諭,升百戶;本年斡木河招諭,九年升副千戶。」再據《阿什哈達摩崖石刻》載:「欽委造船總兵官、驃騎將軍、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清……永樂十八年領軍至此;洪熙元年領軍至此;宣德七年領軍至此;本處設立龍王廟宇永樂十八年創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從這裡可以清晰地了解明廷出使奴兒乾的軌跡。

根據《明宣宗實錄》載:宣德六年十月,宣宗「命奴兒干都司都指揮使康旺致仕,以其子福代為本司都指揮同[知]。旺本韃靼人,洪武間以父蔭為三萬衛千戶,自永樂以來頻奉使奴兒干之地,累升至都指揮使。至是,復命往奴兒干設都司,旺辭疾,乞以福代,故有是命。」這裡宣宗發布命令的時間是宣德六年十月,武忠墓志銘也記載「辛亥(宣德六年 1431),復隨亦失哈往奴兒干」,但是武忠歸來的時間是宣德八年,即「癸丑歸,獻海青三百餘,賞金織襲衣及彩幣」。這種出入的合理解釋是,這次出使是在宣德七年進行,但是決定及準備工作開始於宣德六年(辛亥)康福獲任之後。誠如前述實錄的記載,宣德六年十月康福代為奴兒干都司都指揮同知,接過了宣宗「復命往奴兒干設都司」的使命。此前在宣德六年的六月,佟勝接替了佟答剌哈的職務,到十月康福接替了康旺的職務,奴兒干都司高層的人事變動之後,應該有一個交接準備和熟悉的時間,所以此次巡邊應該是決定於宣德六年十月,成行於宣德七年的夏季,而武忠應該是在宣德六年獲准參與其中,故此墓志銘將此次巡邊的時間記載為宣德辛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正因為佟勝接替了佟答剌哈,康福接替了康旺,所以在《重建永寧寺記》中有康福、王肇舟、佟勝三人的名字。

簡短的結論

以上通過對史料的爬梳我們可知,明代在永樂、宣德兩朝曾經二十三次遣使黑龍江地區進行招諭,反映出最高統治者對黑龍江流域的重視。正是在這樣頻繁遣使的背景下,黑龍江地區在永樂年間建立了165個衛,14個千戶所,5個地面,遂使整個黑龍江流域都納入了明朝的版圖。

【注】文章原載於《學習與探索》2020年第2期。為方便手機閱讀,注釋及參考文獻從略。

責編:齊雲彥

聲 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文章已獲得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如有版權問題,請留言說明,我們將儘快與您聯繫。

往期回顧

【邊疆時空】於富業|遼寧沿海經濟帶遼西段滿族民間工藝 保護與傳承研究

【邊疆時空】李朝輝|論邊疆治理政策的比較研究

【邊疆時空】楊寶康 | 彭桂萼與雲南邊疆民族研究述論

【邊疆時空】李克建 | 清朝多民族「一體論」及其政策實踐研究

【邊疆時空】郎元智|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紅十字會遼寧分會的人道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