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大員,被俘虜到印度,當猴子供人觀賞,這是什麼情況?

2020-09-23     生活中演戲

原標題:清朝一品大員,被俘虜到印度,當猴子供人觀賞,這是什麼情況?

這個被俘虜到印度,當猴子一樣供人觀賞的清朝一品大員,名叫葉名琛。被俘時任兩廣總督。

葉名琛因何被押解到了印度加爾各答?又為何遭受如此侮辱呢?

首先了解一下葉名琛(1807~1859年),他出生於書香門第,湖北漢陽人。

葉名琛

葉少時聰慧,18歲考取貢生,26歲中進士,38歲授廣東巡撫,45歲升任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葉名琛深諳為官之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兩廣總督這個職位幾易其人,唯獨葉到任後才穩定了下來,這是為何?

原來葉是個老滑頭,他善於和洋人玩「躲貓貓」,對洋人的挑釁採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政策。被人們稱為「六不」總督。

葉這樣做也是迫於無奈,想想看,大清在荒淫好色、昏庸無能的咸豐統治下,國防廢馳,連基本的武器維修費都沒錢支付,用大刀長矛對付英國人的洋槍洋炮,豈不是以卵擊石?

葉不戰是出於無奈;不和是出於天朝上國的顏面;不守是和洋人玩空城計,不讓洋人知道他的底細;不死是為了盡忠大清;不降是一個為臣的氣節;不走是終於職守的表現。

親們從這「六不」中你感覺葉名琛是個怎樣的官員呢?

沒錯,他就是一個說不上多好,也說不上多壞的一個官員。也只有這樣的官員才能在兩廣總督這個位子上坐長久一些。

葉名琛不是不想有所作為,但當時的朝廷不給力,實力不允許。

這從當時發生的「亞羅號」事件可窺一斑。

1856年10月8日,一艘懸掛英國國旗的「亞羅號」停泊在黃浦江,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登船檢查,發現該船營業執照已過期11天。

經過搜查,還發現該船員有走私行為,於是梁國定扣押了12名涉事船員。

亞羅號船長馬上致電英國駐廣州總領事巴夏禮,經過密謀,巴夏禮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施壓,限令他24小時放人並賠禮道嫌。

葉名琛為了息事寧人,被迫把12名被扣押的船員送回。但拒絕道歉。此時英國正在尋找藉口發動戰爭,於是悍然炮轟廣州城,隨後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戰爭發生後,儘管炮聲隆隆,但葉名琛表現的很鎮定。原來他請了兩位大仙,大仙一番做法,又是燒黃表紙,又是畫符鎮壓,最後說15日後可無事?於是葉名琛穩坐釣魚台。

到了十四天頭上,大仙果然應驗了,沒到15天廣州城就被攻陷了,兩廣總督葉名琛隨即被俘。當時英軍士兵攻進總都督時,葉名琛還在和小妾睡覺呢。

如此高官被俘,英國方面如獲至寶,首先把他押到了停泊在香港的英國「無畏號」船上,這時葉看了一眼船上的大鐘,時間是1858年1月5日。

葉名琛心中一合計,再有兩個月就是自己51歲生日了,看來生日要到英國去過了。

然而英國人並沒把他押回英國,而是把葉押往了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去了。

經過48天海上漂泊,葉名琛終於到達了印度的加爾各答。

到了印度以後,葉名琛十分關心有關大清的消息,當他看到華人報紙上罵他沒有骨氣為何不自盡時,他傷心落淚了。葉名琛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原來葉名琛之所以沒有自殺,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想覲見英國女王,勸說她停止戰爭。這是葉名琛一廂情願的想法。

巴夏禮

通過報紙得知,此時大清早已把他棄之如蔽履,早已削奪了他的兩廣總督的爵位。

換言之,他現在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咸豐皇帝有他自己的想法,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避免英國人以葉名琛為要挾提出條件。

英國人眼見自己的算盤落空,為了羞辱葉名琛,也為了羞辱大清帝國,竟把葉關在一個籠子裡,逼著他穿上猴皮縫製的衣服,上面掛上牌子,寫上從大清運來的猴子,觀賞者需繳納20盧比,一時觀者如堵。

一個月的觀賞結束後,葉名琛徹底崩潰了,此時他才明白大清過河拆橋,自己好歹是一個體制內的高官,朝廷不是想法營救,反而是落井下石,為了推卸責任,把戰爭的責任推給自己,他成了替罪羊。

葉越想越氣憤,到了1859年2月,他絕食抗議,抗議大清的簿情寡意,抗議英國人踐踏人權,這是葉名琛在印度學到的新詞彙。

十天以後,葉名琛絕食而死,終年52歲。

綜上,葉名琛被俘時想做一個「海上蘇武」,表現出的民族氣節可圈可點,但是朝廷必須把他搞臭,好把引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責任推給他,轉移老百姓的憤怒,葉成了千夫所指的敗類。英國人對這個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極盡侮辱之能事,兩邊擠壓,葉名琛終於成了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最終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悲哉!

文/秉燭讀夏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xFWuXQBd8y1i3sJWRD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