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是比肩曾國藩的梟雄,無奈野心太大,結果亂軍中被砍成肉泥

2019-05-14     漁樵耕史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在安徽淮河區域逐漸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地方勢力,這股勢力的最大頭目就是晚清梟雄苗沛霖。

苗沛霖,1798年生,安徽鳳台縣人。早年參加科舉,最後成了一名秀才。當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淮河流域也有了捻軍。於是當地土豪權貴為了人身和財產安全,開始集資籌糧,大辦團練來抗擊起義軍的進攻。苗沛霖認為有機可乘,「此大丈夫得志之秋也。」

於是苗沛霖在當地活躍,行走於鄉紳地主間,並向他們獻策,「團不足恃,必築寨、積粟、治兵可自保。」剛開始,鄉紳們認為苗沛霖地位低下又沒有實力,根本不理他。但是不久後蒙城、鳳台、潁上等地的團練遭到捻軍的沉重打擊後,地主豪紳才想到了苗沛霖「築寨、積粟、治兵」的意見,隨即推舉苗沛霖為當地「練長」操辦團練。

自己有了權力之後,苗沛霖開始籌集糧款,並且在苗家圩築寨練兵。由於苗沛霖練兵有方,最後訓練出一支「出則布陣,入則為營,編以隊伍,齊以金鼓,束以號令」的隊伍,甚至他的妻妾也能騎馬射箭,時人稱這支隊伍為「苗練」。

光練可不行,一切都需要實戰的檢驗。苗練在與捻軍的幾次戰鬥中大獲全勝,苗沛霖一時風光無限。不僅如此,在與捻軍作戰的同時苗沛霖又派人與潁上、蒙城等地地主紳士建立的聯繫,很快就形成了苗家圩為中心的連圩數十、擁眾數千的淮北實力派。

由於苗沛霖在鎮壓捻軍起義中有功,他深得督辦安徽軍務的欽差大臣勝保的賞識。在勝保為的推薦下,苗沛霖被封為五品花翎官,補知府銜,操辦淮北團練,這時的他已經和曾國藩齊名。

有了清廷的賞賜,苗沛霖更加賣力進攻捻軍,進而獲得更大賞賜。咸豐八年,苗沛霖率軍趁著捻軍南下之際,進攻高爐、順河、雉河集等捻軍的中心地區,連破28 個寨堡,殺害了捻軍首領葛倉龍。苗沛霖本想自己在鎮壓捻軍時貢獻很大,應該獲得很高的賞賜。

但結果咸豐皇帝只賞賜他布政使官至二品的虛銜,結果苗沛霖很不滿,隨即率軍回到鳳台。1860年,英法聯軍威逼北京時,咸豐帝下詔讓苗沛霖帶兵進京護駕,但是苗沛霖拒絕,同年十月投靠太平天國。

1862年,苗沛霖又轉投清廷,並且設計出賣英王陳玉成。不久之後,苗沛霖為保存實力又舉兵反清。苗沛霖如此不忠不義,結局自然不會很好。1863年,苗沛霖被僧格林沁圍困在蒙城。激戰中,苗練死傷慘重,而苗沛霖在突圍時被清軍砍成肉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w5IYGwBUcHTFCnf_v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