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如何成為「小品王」?整合資源便是他的秘訣

2019-09-09     娛樂第一扒婆

趙本山今天在圈內的地位,遠非郭德綱和周立波所能及。在我看來,區別就在於這麼多年來,趙本山並沒有做「一枝獨秀」,孤軍奮戰,而是讓每個弟子都很強大。更使得本山傳媒如日中天。

能有今天,得要佩服趙本山除了營銷搞得好,更懂得整合資源。

整合品牌資源光靠「趙本山」這個一個主品牌是不行的,太過於單一,所以「本山大叔」馬上想到要推出自己的子品牌。

因為他知道只有品牌多了,本山傳媒才能壯大。把更多的子品牌整合在一起,是「本山大叔」最睿智的一面。

從2005年讓徒弟蔡維利、王小虎在春晚小品《功夫》中扮演「小忽悠」的雙雙登場,到陸續讓小瀋陽、王小利在央視春晚的高調亮相。

小瀋陽的一夜火爆、王小利的迅速走紅以及旗下弟子的紛紛嶄露頭角,都充分顯示出趙本山的子品牌戰略是正確的,他們不僅為「本山大叔」臉上增了光,更為本山傳媒掙了錢,可謂兩全其美。

同時子品牌多了,就降低了某一個子「品牌」過於強大的問題。徒弟的翅膀硬了的時候,就難免要單飛。

郭德綱的弟子紛紛退出德雲社,讓我們更佩服趙本山管理「團隊」的能力。

整合媒體資源,一方面趙本山重視每個人的價值,每個徒弟,他都設法給他們戲演,每一次發展的機會都考慮到手下的徒弟們。這讓每個人找到了發揮自身價值的平台。

另一方面企業要發展,品牌要成長,尤其是娛樂圈沒有媒體的參與是不行的,趙本山深諳此道。

整合媒介不能單純理解為打廣告那麼簡單,得借勢借力。我們看到在對媒介的資源整合上,趙本山可謂招式嫻熟,這與他在央視春晚混了二十幾年不無關係。

從央視、遼寧衛視、黑龍江衛視到網絡傳媒、地方影劇院,媒體提供的廣闊平台是本山傳媒藝人露臉的好機會。演員也怕酒香爛在巷子裡,尤其是未成名之前,更是希望有在舞台上展現的機會。

媒體整合對於趙本山來說就是免費買了別人花巨資都不可能買到的黃金時段,一方面媒體需要趙本山和他的二人轉團隊的支持來增加收視率,另一方面他的徒弟們也需要機會在媒體上露臉,來不斷的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趙本山對藝人的管理,有自己獨特的方法。

他曾經說過:「管理藝人,你光用制度去約束是不好使的。那都是野馬,你上來就給他上套,繩兒會拉斷的。我和他們之間,首先是感情化的,就像他們父親一樣,有時候比父親的責任還大。然後我給他們戲拍,讓他們火,他就不敢得瑟了。最後把所有規矩形成制度,一條一條寫出來,誰犯哪條,拿哪條錢。錢能治他們。罰款最多的,一下讓他掏10萬。」

除了公司內部也有完善和嚴格的管理制度,每次拜師儀式結束,他都向徒弟們贈送他親筆寫的「國法家規」為信物。

鑲嵌「國法家規」四個字的石頭,上萬塊錢一塊兒,是他親自選的,以示這四個字的分量。對演出的質量的監控,以及每個演員演出走穴都有嚴格的規定,誰違反規定誰就受處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fE4WW0BJleJMoPMKD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