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師伐魏、北定中原」是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所制訂的戰略目標。劉備死後,諸葛亮抱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態度,從二二七至二三四年,接連幾次興師北上伐魏,這就是歷史上所謂「六出祁山」。
諸葛亮興師伐魏,當時已遭受非議,後人亦多認為是無功之舉。不過,我們應當看到,六出祁山是諸葛亮一生中的重大軍事行動,伐魏雖無功,但他在軍事實踐中積累了不少進攻戰的經驗,則是可貴的。
軍事史令人信服地證明,進攻是挫敗敵軍、奪取勝利的重要手段,在通常情況下,連最拙劣的進攻,比最積極的防禦要主動得多,優越得多。我們應該根據這一原則來評價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軍事行動。
諸葛亮以小國弱兵向強大的敵國進攻,也就是所謂的「六出祁山」實是一項壯舉。歸納起來,諸葛亮的進攻戰,卻為軍事研究領域貢獻了這三條重要經驗:
為了伐魏,諸葛亮專意「內修政理」,科教嚴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亮之治蜀,田疇辟,倉虞實,器械利,蓄積饒,潮會不畢,、路無醉人」,「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蜀國稱治,「國人悅服」。
因此,他大舉興師而「人心不憂」,「無歲不征」,「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有這樣的政治基礎和物質條件奮才能持續不斷地舉行進攻戰。
諸葛亮統武行師,「六出祁山」以氣吞強魏的氣概,抗衡曹魏幾十萬大軍。為了制敵取勝,諸葛亮不只是「運籌惟握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且親赴沙場,指揮作戰。在前線,他幾次遇險,臨危鎮靜自如,使魏軍主帥司馬贅疑懼而退。這種無畏的膽略博得人們的敬佩和稱讚,鼓舞后人鬥爭。
諸葛亮興師「六出祁山」的軍事意義在於他創造以弱制強的戰爭經驗。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諸葛亮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兵以奇勝,制敵以一」,屢敗魏軍。
諸葛亮不但善於指揮軍隊進攻,而且退卻有方,在退兵途中殲滅追敵。公元231年,諸葛亮因軍糧不繼,引軍退返,遭魏將張郃追擊,他在水門道設下埋伏,削樹皮書寫「張郃死在樹下」。張郃到樹下觀字,四面弓弩齊發,立即畢命。
戰場事態表明,諸葛亮的用兵才智勝過魏軍統帥司馬懿,使司馬懿「惕兵而不敢戰」,甘受巾幗之辱。東吳張儼對此曾給出非常中肯的評價。
諸葛亮善治軍,嚴格培訓一支守紀律、戰鬥力強的軍隊,戎陳整齊,賞懲肅而號令明,行軍所過「毫毛不犯」;屯田五丈原,錯者雜居於渭濱居人安堵,軍無私焉」。
作戰時,蜀國將士勇敢善戰,行動迅速,衝殺勇猛,退而不亂,敗而不潰。諸葛亮率領這支軍隊「六出祁山」,欲攻則攻,欲退便退,來去自由。